杜一婧
張煒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依然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他擁有“倔強的心靈”,也正是在他的這種堅持下,《獨藥師》被創(chuàng)作了出來。
“倔強”一詞原本為貶義詞,而在書中體現(xiàn)的卻是另一層意思,書名也暗含這一層含義,《獨藥師》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信仰,因此他們都有自己“倔強”的一面,這一面并不是指性格,而是他們對自己理想的追求。從《獨藥師》這這部書中能看到書中人物的“倔強”,也能影射出作者張煒的“倔強”。現(xiàn)在許多“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會受到讀者喜好的影響而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從而向著那個方向去進行創(chuàng)作,以此收獲口碑,收獲經(jīng)濟利益??墒钱斔麄冊偃ラ喿x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時,會感覺不是自己創(chuàng)作出來的。沒有想要品讀下去的欲望。而張煒卻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堅持自己的思想,保持“倔強”的心靈。張煒歷經(jīng)多年將這本書寫了出來,并且這本書的題材與長生術(shù)有關(guān),這種題材的出版會受到各種限制,但是張煒還是堅持寫下去,并且內(nèi)容中還包含了敬畏天地的情懷。一般作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會避開一些受爭議的話題,一直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下去。這樣的寫法不乏一些水準較高的作品,但同樣會帶來弊端,作家的作品對自己沒有挑戰(zhàn),回首來看毫無意義,這樣為了寫作而寫作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張煒的《獨藥師》就與其背道而馳,這個題材暴露出一些真實的東西。在寫作時也會更有挑戰(zhàn)性,這也是張煒“倔強”心靈的體現(xiàn)。這本書與張煒之前所寫的書有不同之處,這本書語言比較簡潔,但是卻讓人感覺到一種張力,而題材的選擇比較傳奇,與養(yǎng)生、長生藥有關(guān),對他自己也是一種突破。一般作家想要表達自己的一些真實的思想,會用隱喻,而張煒《獨藥師》卻沒完全不同,在寫每一個內(nèi)容時盡量直接表達思想。這也是一種“倔強”的表現(xiàn)。書中還原了一些真實的歷史,并將其中凌亂的關(guān)系進行了整理,并將人物刻畫的有血有肉,讓讀者感覺站在自己眼前的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丢毸帋煛分忻總€人的命運走向都不同,并且許多人犧牲了,張煒對這些人物的刻畫恰好表現(xiàn)出了他們“倔強”的品質(zhì)。張煒這本《獨藥師》寫了兩年,但在寫完后沒有直接公布于世,而是放了三年。在這段期間,張煒請了一些自己比較信任的人來幫助自己點評。這三年中,這本書又有10萬字被剔除出去。然而他并沒有覺得可惜,而是覺得是對作品“倔強”的執(zhí)著。
“倔強”的心靈在現(xiàn)在社會已經(jīng)很少見了,我們以往看到的只有隨波逐流的趨勢,并且蔓延速度極快,很少有人能堅持自己的本心,不受任何外界的影響。真正有人能做到這一點就更為難得了。張煒《獨藥師》中人物的性格與現(xiàn)在人們的思想就有偏差,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執(zhí)著,自己的倔強,就像張煒自己所說的那樣他憐惜倔強的人物,并愿意將自己的心血獻給他們。張煒這本書中處處透漏著“倔強”,首先最直觀的就是書名。為什么叫《獨藥師》,這與書中人物的倔強的性格有脫離不了的關(guān)系。書中的人物都認為自己的“獨藥”可以拯救人類。這與現(xiàn)在人們心中的一些想法也存在必然聯(lián)系。雖然現(xiàn)在許多人愿意盲從,但其實他們心中并不是沒有自己思想,沒有自己倔強的心靈。只是在于,他們?nèi)绾畏直?,是自己“倔強”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還是跟隨大多數(shù)。許多人會認為張煒的作品中《獨藥師》是一本相對好讀的書,因為它的體量少了很多,但事實并非如此,張煒所用的語言還需要有一定閱讀能力的人才能參透,而張煒并不愿意為沒有文學閱讀能力的人改變,他想要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在幾十年、幾百年后仍然有人愿意去品味它,這才是自己寫作的意義,也體現(xiàn)了他“倔強”的心靈,而這種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人所缺乏的。
《獨藥師》中有一個典型倔強的人物季昨非,他的“倔強”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首先在示愛時,他選擇的是菊花,可以看出他倔強于中國傳統(tǒng);其次想要向自己的愛人表達心聲時,倔強地使用古文書信傳遞,在徐竟被抓時,他仍堅持去送丹藥,這也是其倔強的表現(xiàn)。而他最為倔強的就是當時社會已經(jīng)受到西方革命的影響,他卻仍然倔強的堅持傳承養(yǎng)生與煉丹。季昨非的倔強將他刻畫得更靈動,更有血有肉,他認為為了愛再怎樣都值得,所以他為了履行諾言去了燕京,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他的倔強。也正因如此他才更具有代表性。試想現(xiàn)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呢?現(xiàn)在人所說的信仰已經(jīng)不足以成為信仰,前一刻或許還沉浸在某一信仰中,而后一刻可能就將其放棄了。而《獨藥師》中所體現(xiàn)出的卻是幾代人為了自己的信仰付出一生,他們“倔強”的心靈值得我們學習。
我又想到了魯迅的《藥》,小說寫了那些一心救國不惜付出生命熱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群眾的理解,為國捐軀,甚至身首異處的革命黨人。在魯迅那里,“藥”顯然是一個比喻,寓意“救國的良藥”。而在《獨藥師》中,革命,還是養(yǎng)生?滿足個體生命的原欲還是追求心靈滿足的愛情?逃避現(xiàn)實退避于角樓還是直面現(xiàn)實為革命效命?均是小說一以貫之的探求與詰問。在國家危亡的社會大背景下,“藥”這一意象本身具有雙重話語蘊藉性,一方面是指現(xiàn)實世界的具象之藥,另一方面又指向舊中國變革圖存的路徑。這兩種含義的存在與確立,為小說意義的生成與闡釋提供了多重理解的可能性,同時又昭示了代表傳統(tǒng)精神的養(yǎng)生與現(xiàn)代思維的革命之間的對立與沖突。人類與歷史需要怎樣的“獨藥師”,怎樣倔強的心靈,我想這是張煒給我們這個時代發(fā)出的一個提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