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曉峰
以白居易一貫秉持“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我們有理由相信,《長恨歌》就是文學化了的“國家檔案”,他當然可以“以手為口”以史明志,諷喻政治。白居易想通過《長恨歌》表達什么呢?
在《長恨歌》中,白居易首先花了大量筆墨來描寫楊貴妃的一生。這是一個天生麗質、能歌善舞的姑娘。詩中寫到音樂,更是在寫李隆基與楊玉環(huán)。因為他們都懂音樂、愛音樂?!赌奚延鹨虑繁緛硎枪?jié)度使進貢的婆羅門曲,唐明皇用傳統(tǒng)的清商音律對其進行改編,再加上楊貴妃搭配和律的舞蹈動作,就成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它不僅代表了唐明皇的最高音樂成就,也成了唐樂的代表作品和保留曲目。
楊貴妃既然天生麗質又多才多藝,但我們還是不太明白白居易究竟是要贊頌她的美貌,還是要諷刺她是紅顏禍水?這是許多讀《長恨歌》的人的共同疑惑。
有人會說這“從此君王不早朝”“盡日君王看不足”不是在諷刺嗎?但我們分明能感受到:這矛頭是直指唐明皇怠政誤國的,并不是對楊貴妃的直接貶抑。事實上,熟悉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白居易不僅沒有直接貶抑楊貴妃,而且還在很多地方故意掩飾甚至刻意曲解這段歷史!
在這部國家檔案中,明顯有幾處令人疑竇叢生的隱秘。
第一處,“一朝選在君王側”。
初看這句,我們會感慨楊貴妃的幸運。這句話也確有史證:楊貴妃天生美貌,但出身寒微,可她最終幸運地成為了貴妃??伤潜桓吡κ繉訉舆x拔出來的嗎?《明皇雜錄》載,楊玉環(huán)本是唐明皇之子壽王的王妃,五年后被唐明皇看中,先度為道姑,然后才選人宮中封為貴妃。這應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父納子妻的人倫丑劇??墒前拙右讌s故意掩去這段歷史,渲染楊貴妃“因天生麗質”而“一朝遴選”,這是為什么?
第二處,“可憐光彩生門戶”。
這句話是唐明皇對楊貴妃“專寵”的有力證明?!顿Y治通鑒》上關于她的兄弟姐妹的記載很多,個個胡作非為、飛揚跋扈,可是作者卻為伺對這些歷史污點只字不提?
第三處,“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這里講的是馬嵬兵變。導致兵變的原因,歷史早有記載,《資治通鑒》清晰地指出,這次的兵變從本意上講,并不是要殺楊貴妃,而是要殺奸相楊國忠。安史之亂、潼關失守、玄宗出逃,他都難逃干系。此時的楊國忠是天怒人怨,不殺不足以平民憤。陳玄禮發(fā)動這場禁軍造反就是要殺他,可為什么白居易卻只寫“峨眉馬前死”的悲慘結局呢?
這三處詩句讓我們不得不相信:白居易是在刻意打造一個完美的楊貴妃,這個文學形象天生麗質、多才多藝、幸運單純、無上尊貴、柔弱無辜、紅顏薄命,如果我們再去讀讀后面楊貴妃死后在仙山上的形象,那更加是情比金堅、至情至性、超凡脫俗的女神形象。這樣的一個絕代佳人,怎教人不生憐惜?
如果僅從歷史的角度來佐證一部文學作品,這樣結論未免武斷,我們也許還可以找到其他佐證。
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喜歡寫景抒情,而景物則能更加委曲地表達內(nèi)心隱秘的情感。而以景逆志本也是深度解讀詩歌的最佳途徑。
“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薄妒竦离y》已經(jīng)把劍閣的險峻難行描摹得淋漓盡致。不過據(jù)歷史記載,玄宗幸蜀并不經(jīng)過劍門關。另外,入蜀之時在六月,七月即達成都,一路上的真實景況也不該是“黃埃散漫風蕭索”。為什么白居易要虛構?
目的很明顯,白居易虛構路途的險峻、時景的蕭瑟,無非就是為了襯托唐明皇的蕭瑟心境,渲染君臣行進時的艱辛。此時唐明皇已經(jīng)失權失勢,對自己怠政、殺子、誤國應該產(chǎn)生萬般的悔恨,但是白居易反而一再去寫景,這個中的隱秘當然是為了抒發(fā)強烈的悲慨之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鄙暇鋵戇B綿不斷的碧水青山,下旬寫李隆基的內(nèi)心世界。寫美麗的自然景色,無非也是為了反襯回腸蕩氣的相思之情?!皻w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痹娙艘詴r光和景物來大力烘托主人公的情緒感覺,把秋天與春天進行近距離地觀照,使人聯(lián)想到李、楊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自然給予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拔鲗m南內(nèi)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逼鄾龅臍夥彰枘〕隼盥』犹幍幕臎隼渎?,更暗示了被隔離的悲涼處境。
除了這般時時處處的自然景象的渲染,還有更多人文景象的描摹,恐怕能更直接幫助我們探尋詩情隱秘。
“梨園弟子白發(fā)新,椒房阿監(jiān)青娥老?!睋?jù)史記載,唐玄宗于天寶十五載(756)六月離長安奔蜀,次年十二月回長安,僅僅歷經(jīng)一年半。這里卻說“梨園弟子”“椒房阿監(jiān)”都老了!這分明是夸大時間的流逝、人事的變遷的一種穿越!如此強烈的今昔對比無非是為了表達抒情主人公的痛苦思念到了無以復加、難以忍受的地步。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币辉缫煌?,分明表達玄宗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楊妃?!傍x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边@更是形容玄宗失去貴妃后的孤獨、凄楚與悲傷。白居易在作品后半部分往往明里暗里把李、楊境遇前后進行對比。李、楊相親相愛之時,“芙蓉帳暖度春宵”;愛情失落之后,“翡翠衾寒誰與共”。一“暖”一“寒”,是自然界變遷所致,更是人事變遷的無奈結局。
這些濃重的借景抒情的詩句,無疑都是為了烘托唐明皇對已逝美人的強烈思念和不舍。這樣“以景逆志”,似乎同樣佐證了詩歌主題不是諷喻政治,而是感懷傷情。
如果說《長恨歌》的前半部分白居易是用虛實結合的方式曲意淡化歷史而刻意美化人物,渲染情感的話,那么最后一節(jié)詩歌他干脆用想象來虛構唐明皇和楊貴妃“天上人間劊相見”的場景了。白居易使用這種避實就虛的浪漫主義技法的意圖就更加明顯了。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薄昂雎労I嫌邢缮?,山在虛無縹緲?!薄帮L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边@樣寫當然是為了深化已經(jīng)昭示的情感主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在《長恨歌》的創(chuàng)作中打破了自己寫諷喻詩所堅持的“其事核而實”“不為文而作”的規(guī)則,在敘事過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虛構手法,濃烈的抒情貫穿于整個敘事過程當中,為情而作,使得全詩風情搖曳,生動流轉,極富藝術感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