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劉 勇,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學教師。
隨著最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初稿)》的頒布,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逐漸進入我們的視野。其“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內(nèi)容: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趙福樓老師認為它是“現(xiàn)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1]。“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對于加快推進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推進語文學科建設,完善語文課堂教學,培養(yǎng)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人,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如何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尤其在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文言文教學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落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值得每一個語文教育者思考。
當前文言文教學仍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言文閱讀教學改革仍在艱難中前行。流傳千百年的古文,時至今日,仍被選作高中教材,供師生學習,其文學意義、文化價值、歷史意義甚至哲學意義都相當重大,其語言運用、思維結構、美學價值以及文化傳承對當代中學生都有重要的學習借鑒價值?,F(xiàn)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兼顧文體和人文內(nèi)涵,并附有單元知識和課后訓練,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2]《勸學》作為人教版必修3中第三單元的古代議論性散文中的第二篇課文,是節(jié)選自《荀子》一書中第一篇文章。作為“學者之文”——《荀子》書中的第一篇文章,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所以,本文欲以《勸學》教學為例,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著眼點,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語言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在高中文言文教學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字詞,熟記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要了解文言文中不同于現(xiàn)代文的語言結構,同時亦要學會運用。在《勸學》中,仍要先解決文言重點字詞和句式,如文中所涉及到的重點字詞:通假字,輮、有、知、生;古今異義,以為、博學、爪牙、黃泉、寄托;重點虛詞,而、焉;詞類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等。通過翻譯,強調(diào)重點文言基礎知識,同時適當進行文言基礎知識的回顧、總結、拓展,理解古文意思,掌握文言文基本的語言建構,同時學習運用,以此達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最基礎的語言要求。
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和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睂ξ囊膺M行疏通之后,對文章進行總結分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總結,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zhì)。
首先結合議論文的文章結構,分析全文結構,歸納概括各個段落大意,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的梳理歸納。文章第一自然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奔词情_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學習的意義,包括提高自己和改變自己兩個方面。第三自然段主要講了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第四自然段主要講了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包括積累、堅持、專一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在提出觀點后,是分別從哪些方面進行論證的,以及文章所采用的相關論證方法,包括比喻論證、對比論證、正反論證等。引導學生體會思維發(fā)展的邏輯縝密性、說理淺易性、思考全面性等特點。同時要求學生在議論文寫作過程中學會借鑒此文的議論結構、論證方法等,從而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
其次,提出符合學情、利于學生進一步思考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學生思維。如針對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提出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么?勸學習局限于書本的知識,學生肯定都知道。然而通讀《勸學》全篇,結合荀子教育思想,我們會發(fā)現(xiàn),荀子在這里強調(diào)的學習更多是指品德的修養(yǎng)、希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然而結合全文如何去深層次探討節(jié)選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將是對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拓展提高。若要深入探討此問題,則需要引導學生探討文章中對“君子”的描寫?!熬硬W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贝司涑薪由衔年P于學習意義的五個比喻句,意思是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反省,就能智慧明達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強調(diào)的是通過廣泛的學習,達到智慧明達,行為上沒有什么過錯的目的?!熬由钱愐?,善假于物也?!背薪由衔年P于學習作用的五個比喻句。意思是說:君子的廩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不過)善于借助外物罷了。這里荀子則指出學習有何作用,也即點出成為君子的途徑。君子善于借助外界條件,來提高自己。第四自然段中,除十個關于學習方法、態(tài)度的比喻句外,還有一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币馑际牵悍e累善行養(yǎng)成好的品德,(人)就會達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此句實則指出了君子之上的更高境界:成為圣人。通過分析這三句非比喻句,我們也可以看出:荀子也指出了三種人:一般人、君子、圣人。而就節(jié)選文章而言,我們亦能看出,一般人能通過善借外物,改變提高自己,進而達到君子的要求。同時通過“博學參省”使自己“知明無過”,最終“神明自得”,達到理想的圣人境界。
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詳細分析三個非比喻句,探討荀子《勸學》中所涉及的三種人,則是更深層次的思維發(fā)展和提升。同時,通過“君子之言”,引導學生理解“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會積累、堅持、專注,自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從一般人做起,追求君子之風,立志成為圣人,則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指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及品質(zhì)?!睂徝澜逃軌虼龠M人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審美意識,學會享受并創(chuàng)造美,也是每個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秳駥W》一文,頗具特色:結構嚴謹、邏輯縝密,比喻貼切、多用對比,句式整齊、讀起朗朗上口。通篇共用二十個多樣化的比喻,將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同時多用對偶句、四字短語兼有散句,文章顯得整齊對稱,但又錯落有致,增強了文章的節(jié)奏感和表現(xiàn)力。學生在朗讀時,聲音洪亮、熱情高漲,于讀書聲中,自然能感受到文章語言之美,進而學會欣賞美,感受古典文學之美。進而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熱愛母語的感情,提高自身審美情趣。endprint
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3]通過朗讀,讓學生自己體會到語言文字之美,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以此積極引導學生在作文、講話時,注意精煉語言,學會運用基本的寫作技巧,增強自身語言的感染力。從而去感受語言之美,運用創(chuàng)造語言之美,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四、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qū)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tài)度?!?/p>
《勸學》節(jié)選自《荀子》第一篇,文章較為系統(tǒng)的闡述了作為繼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學大師——荀子的教育思想。通過學習此文,要讓同學們切身體會到作為一代儒學大師的教育思想、文化積淀、人格魅力,同時分析比較荀子與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擔當與文化自信。同時,結合學情,重點拓展古代典籍中關于勸學的名言佳句。增加學生對古代科舉文化及勸學文化的了解,以此引導學生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擴大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素養(yǎng)、文化事視野,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以此培養(yǎng)學生應有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初步形成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符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是對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完善和提煉,將更有利于語文學科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具有核心素養(yǎng)的人。當然,在落實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文言文教學,仍需“更多的依靠學生自身在讀寫實踐中的摸索、積累和體悟,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的過程?!盵4]需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結合實際文言文教學,進一步積極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尋找教育的智慧和靈感,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和實踐,為語文教育注入更大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趙福樓.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代語文重建的起點與歸宿[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
[2]齊澤宏.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閱讀教學訓練[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2003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J].中學語文教學,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