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 要:對藝術尚未形成敏感度的人來說,現(xiàn)當代藝術是抽象的、令人費解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當代藝術在展覽、收藏中的熱度愈來愈高。或許大多數(shù)人對藝術作品的慣性思維導致其對當代藝術存在著一些“偏見”,而展覽就是既能消除觀者心中疑慮,又能體現(xiàn)藝術家觀念的最佳方式之一。
關鍵詞:賽爾斯;“內(nèi)在的遠方,地平線之外”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3-0015-01
一、前言
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意大利藝術家賽爾斯的“內(nèi)在的遠方,地平線之外”個展,分為四大部分:水面、被馴服的景觀、幾何褪變、自然的景象。所有的作品均為石墨手繪,在展覽前言中有提到賽爾斯對于手繪和石墨作畫的理解,運用石墨能達到完全的暗色調(diào),也能呈現(xiàn)出透亮的晨光,這也是觀者對其作品最直白的感受。
二、賽爾斯的反寫實之路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的確,賽爾斯的作品是反寫實的。只有通過展覽,近距離地、真實地體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家和作品。站在原作前,不會產(chǎn)生它繪制得如此栩栩如生和寫實,像照片一樣精致這種感覺,因為觀看者能從原作中呈現(xiàn)出的原始自然狀態(tài)感受到藝術家?guī)Ыo我們的直接情緒,觀看者和藝術作品之間的對話就這樣產(chǎn)生,而這個過程已經(jīng)超越了畫作本身。這也是我認為藝術展覽存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從現(xiàn)場和圖片看到的對比實在大相徑庭。
在部分觀者看來,現(xiàn)當代藝術是抽象的、令人費解的。僅從展覽中的幾十幅作品我們就真的能窺見當代藝術的容貌嗎?而賽爾斯很明確地告訴了觀者他個人的藝術觀念:“我畫的不是照片,是內(nèi)心,是情緒,是意境?!睂憣嵾€是反寫實,當觀者與其作品之間有了互動,形成完整的審美體驗,那么對于作品的感受絕非停留在寫實之上,賽爾斯的作品的確能夠做到這一點。
三、巧見東西方山水畫之區(qū)別
本次展覽中的一幅作品據(jù)說描繪的是張家界的景色,從這件作品就能明顯感受到東西方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水墨山水畫多以線條來表達,正如中國的書法一樣,流暢靈動,瀟灑飄逸。
“計白當黑”的虛實營造為了突出一個“隔”字的效果,“隔”的美學在古代中國畫中相當重要。而賽爾斯通過黑、白、灰將對象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可觸質(zhì)感,卻又十分抽象,他呈現(xiàn)出一種更加完滿和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情感的表達相較于中國畫更直白,更具沖擊力。此次展出作品中的云多為逆光下有著光邊的云,光線透過云層清晰可見,云也不再是我們常見的純白無暇,是更加濃郁的,有力量的。
賽爾斯筆下的自然已然蘊含了他的靈魂,不論是有無數(shù)切割面的鉆石,變化萬千的水面,還是陽光下的云卷云舒,藝術家的心境早已躍然紙上。僅從這一張畫固然無法得出中西區(qū)別的結論,但所有作品匯聚成一體的整體效果給了觀者最直白的區(qū)分。賽爾斯描繪了很多自然景色,從技巧上與東方繪畫有較大區(qū)別,但筆者認為從意境上二者卻又異曲同工之妙,仔細觀賞,便能品味畫面背后作者的直抒胸臆。
四、賽爾斯作品之“可觸感”
賽爾斯的創(chuàng)作多為臨摹照片,用網(wǎng)格填充,最重要的兩樣作畫工具是石墨和橡皮。盡管作品的原型是照片,但賽爾斯的觀點和中國唐代畫家張璪一句古話頗為相似:“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作品最終體現(xiàn)出來已是經(jīng)過藝術家內(nèi)心轉化了的,絕非內(nèi)容本身。若遠觀作品,會覺得賽爾斯的作品面面俱到,無論從構圖還是技法都無可挑剔,近觀其作品,能看到肌理和紋路其實沒有那么想象中的清楚,它是模糊的,手繪的痕跡反而能讓我們仿佛置身于賽爾斯作畫的過程。
所以,我們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全部,也并不一定是所謂的“真的”,當代藝術家通過作品傳遞給觀者他的情感和概念,但我們能捕捉到的也許只是鳳毛麟角,所以說,觀眾與作品之間的互動是捕風捉影的,而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體驗恰好也是當代藝術所擁有的一個特點。
五、結語
“內(nèi)在的遠方,地平線之外”個展四個部分較為連貫的呈現(xiàn)了賽爾斯的藝術觀點。正如觀者可見,波濤洶涌或風平浪靜的水面,鬼斧神工般的大山,河邊一角的枯枝敗葉,這些物象即是在那地平線之外的風景——賽爾斯的內(nèi)心,展覽的主題也隨著對其不斷深入愈來愈完整。
現(xiàn)當代藝術一直給人距離感,而藝術家的個展則能在某種程度上削弱這種距離感,因為我們對作者、作品和創(chuàng)作歷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與作品之間的互動便不會停留在表面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