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梅
(無錫明慈心血管病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江蘇 無錫 214000)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分析與心理護理干預探究
鄒 梅
(無錫明慈心血管病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江蘇 無錫 214000)
目的 探析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并給予心理護理干預。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接受干預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等分法分為基礎組和實驗組,各26例,問卷調(diào)查并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基礎組給予基礎干預措施,實驗組給予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對比其效果。結(jié)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進行隨訪調(diào)查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實驗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明顯優(yōu)于基礎組(P<0.05)。結(jié)論 目前,針對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給予心理護理干預的療效較顯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圍內(nèi),同時還可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中青年;糖尿?。恍睦頎顟B(tài);心理護理干預
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主要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該疾病是當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的最重要的NCD之一,其發(fā)生率逐年升高,且逐漸趨于年輕化,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重視[1]。臨床干預該疾病多采用藥物治療,以快速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質(zhì)量。但在藥物治療過程中,由于患者缺乏對疾病的認識,自我管控能力較差,從而影響其預后效果[2]。因此,對于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中根據(jù)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輔助應用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對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接受干預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等分法分為基礎組和實驗組,各26例,其納入標準: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均出現(xiàn)為“三多一少”癥狀[3],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基礎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17~45歲,平均年齡(27.5±2.8)歲,實驗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18~50歲,平均年齡(28.5±2.4)歲。上述資料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心理狀態(tài)分析
1.2.1 忽視、我行我素型
部分中青年患者認為自己年輕,身體素質(zhì)較好,疾病癥狀相對較輕,對學習、工作或日常生活的影響小,認為醫(yī)生危言聳聽,對糖尿病知識缺乏認識,甚至忽視。臨床上產(chǎn)生滿不在乎心理狀態(tài)的患者存在較大的潛在危險。
1.2.3 緊張、焦慮型
對于一些中年患者,發(fā)生糖尿病后由于過度關注自身健康問題,擔心發(fā)病后不易治愈,時刻緊張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他們會去多家醫(yī)院看病以求證自己真正患上糖尿病,在求病過程反復咨詢醫(yī)生,尋找各種有關糖尿病書籍。
1.2.4 精神頹廢型
一些青年患者,待檢查確診為糖尿病且要終身依附于胰島素來控制治療,同時還要對飲食有嚴格的要求,加上患者正處于求學、剛工作時期,感覺自己失去了自由,所以出現(xiàn)自暴自棄的想法,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出現(xiàn)抑郁情緒。
1.2.5 內(nèi)心羞恥、刻意隱瞞型
一些中青年患者,工作、事業(yè)處于上升期或是已取得不錯成績,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得了糖尿病后不敢將自己病情告訴身邊同事或朋友,刻意隱瞞,害怕影響自己的工作與事業(yè);更不愿與別人分享治療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他們認為得了糖尿病就是不治之癥,有深深的自卑感甚至是罪惡感。
1.3 干預方式
基礎組給予常規(guī)的干預方法,即了解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定期檢測血糖等,實驗組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nèi)容如下:1)忽視、我行我素型:向糖尿病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的發(fā)病原因、臨床特點、危害性、并發(fā)癥情況及健康預防的重要性等,增加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重視疾病。2)緊張、焦慮型:護理人員及家屬應多關心、鼓勵患者,讓患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讓其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梢圆シ乓恍┹p松舒緩的音樂,來分散或轉(zhuǎn)移患者的注意力,有效的改善其緊張、焦慮等情緒,調(diào)整心態(tài)。3)精神頹廢型:護理人員適時進行糖尿病知識的簡述,指導患者按時、按量遵醫(yī)囑服降糖藥,鼓勵多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等。同時還要注意飲食控制,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程度,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給予均衡的營養(yǎng)、礦物質(zhì)及熱量,并禁食煙酒[4]。4)內(nèi)心羞恥、刻意隱瞞型:醫(yī)護深入與患者交談,指導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合理設立對糖尿病治療的期望值,控制好血糖;打開心結(jié),多與身邊糖友們交流糖尿病控制的心路歷程,借鑒它人經(jīng)驗更好地控制自身病情;勇于告訴身邊同事及朋友病情,可以獲得更多鼓勵與支持,從而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1.4 觀察指標
觀察給予各組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不同的干預措施后,患者的血糖變化情況。焦慮抑郁程度,采用SAS、SDS量表評分表示,SAS評分標準: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SDS評分標準:≥50分:存在抑郁現(xiàn)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年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正態(tài)分布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糖水平變化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的血糖下降程度較基礎組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變化(,mmol/L)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變化(,mmol/L)
干預后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 餐后2 h 血紅蛋白實驗組 10.21±2.18 17.23±2.16 11.22±1.03 6.31±1.25 10.05±2.14 8.31±0.22基礎組 10.23±2.12 17.41±2.05 11.26±1.05 7.94±1.36 12.69±2.16 10.14±0.85 t 0.033 0.308 0.138 4.499 4.427 10.62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干預前
2.2 焦慮抑郁程度
干預后,基礎組患者的SAS、SDS評分與實驗組相比較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分)
組別 n SAS評分 SDS評分實驗組 26 54.25±4.21 53.58±5.46基礎組 26 42.14±4.14 42.23±4.15 t -- 14.157 8.438 P -- <0.05 <0.05
心理差異,給予個體化的心理干預來提高治療效果。部分年輕患者,確診后由于癥狀相對較輕常被忽視,醫(yī)護人員應合理的講解糖尿病知識,讓患者重視疾病,積極治療;對于焦慮抑郁的患者,醫(yī)護人員及其家屬多關心、支持及鼓勵,以緩解應激情緒。頹廢患者進行知識的健康宣教,指導合理運動、健康飲食、按時服藥等,提高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
綜上所述,針對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給予心理護理干預的療效較顯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時還可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臨床推廣應用價值較高。
近年來由于受生活方式、飲食結(jié)構(gòu)和原發(fā)疾病等因素影響,糖尿病發(fā)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輕化發(fā)展趨勢,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病癥,占糖尿病90%以上[5]。糖尿病是臨床上較常見的內(nèi)科慢性代謝性疾病,伴隨著病程的遷延,可能會出現(xiàn)較多的并發(fā)癥,甚至損害人體其它器官,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糖尿病發(fā)病后最典型特征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減輕。目前,在臨床上對于糖尿病主要以物理預防聯(lián)合藥物治療控制血糖水平。由于中青年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對血糖水平的控制效果也存在差異[6]。
IDF提出糖尿病綜合管理五個要點:糖尿病教育、醫(yī)學營養(yǎng)治療、運動治療、血糖監(jiān)測和藥物治療,而心理健康是糖尿病系統(tǒng)管理的前提,只有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和健康信念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本文主要針對中青年患者存在的
[1] 劉鴻麗.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況分析與護理[J].當代護士旬刊,2014(3):45-46.
[2] 程 燕,ChengYan.護理干預對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態(tài)及自我疾病干預能力的影響[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6,29(5):739-740.
[3] 汪 琳,楊銀霞,馬會英.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護理[J].包頭醫(yī)學,2015,39(1):37-38.
[4] 肖冬梅,張小群,楊 銳.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護理干預探討[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05(13):164-165.
[5] 張新芳,王明芬.心理護理對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4(19):48-48.
[6] 陳國愛.心理護理對糖尿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血糖控制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18):2873-2874.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9.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