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楨允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動脈硬化檢測在體檢
李楨允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目的 探討動脈硬化檢測運用于體檢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體檢的體檢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56例對照組的動脈硬化有關指標處在正常層次,56例試驗組的動脈硬化有關指標處在異常層次,并比較分析兩組體檢者的體檢成果。結果 對比發(fā)現,試驗組經體檢后的體檢成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動脈硬化檢測運用于體檢中有顯著效果,值得推廣與運用。
體檢;動脈硬化檢測;價值
當前,經濟及社會的進步,使得民眾的生活層次隨之增加,飲食方式及生活規(guī)律也有所變換,廣泛存在脂肪及膽固醇較高這一飲食方式與不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使得三高與肥胖一類病癥的患者增多,也帶動了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率上升,而動脈硬化還是導致心腦血管病癥的主要原因,其產生會提升心血管病癥的產生風險,給民眾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所以,對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病癥的立即發(fā)現與診治不可或缺[1]。文章討論且分析了動脈硬化檢測運用于體檢中的效果,并獲得如下結論。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體檢的體檢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不同的檢測方式分成兩組,全部體檢者都沒有吸煙及既往病史、動脈硬化有關病癥、肝腎功能不健全與心血管類病癥等,對本次研究全部體檢者都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其中,試驗組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57±2.88)歲;試驗組的動脈硬化有關指標處在異常層次。對照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60±3.19)歲;對照組的動脈硬化有關指標處在正常層次。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對全部體檢者開展體檢以前的12 h內,全部體檢者都應空腹。在開展體檢期間應使體檢者維持仰臥位平躺,運用歐姆龍動脈硬化檢測機開展檢測。把檢測機的壓力感受儀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置于體檢者的兩臂肱動脈與腳踝動脈搏動處,開展脈搏波傳送速率及踝臂指標的測量。另外,還要給體檢者實施靜脈抽取,開展血尿酸、肌酐、膽固醇、血脂、肝腎功能與血糖等指數的檢測。全部體檢者的體檢檢測(包含動脈硬化檢查與生化指數)與資料的記錄都經由專門的醫(yī)護人員開展,結束體檢以后,由醫(yī)護人員實施統計研究,最終獲得結果。
1.3 效果評定
脈搏波傳送速率即對動脈硬化評測的關鍵標準,若上升表明可能有動脈硬化產生的風險。通常大于正常層次約25%~30%,表明發(fā)生輕型動脈硬化;若大于正常層次約30%~55%,表明發(fā)生中型動脈硬化;若大于正常層次約55%,表明發(fā)生重型動脈硬化。踝臂指標也是評測動脈硬化的關鍵標準,著重于評測體檢者下肢發(fā)生動脈過窄與堵塞的程度。通常踝臂指標值處于0.9~1.5即正常層次,若處于0.7~0.9,表明可能有下肢動脈堵塞;若少于0.7,這一可能性上升;若處于0.5~0.7,表明體檢者下肢已發(fā)生部分動脈堵塞;若少于0.5,表明體檢者下肢發(fā)生了更多的動脈堵塞。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
2.1 比較兩組的生化指數
兩組的生化指數經對比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的生化指數
表1 比較兩組的生化指數
組別舒張壓(mmHg)收縮壓(mmHg)脈壓(mmHg)動脈硬化指標總膽固醇 (mmol/L)試驗組61.34±8.13147.19±11.7871.54±7.691613.79±125.845.76±2.16對照組77.29±7.31116.53±8.7750.33±6.90 1377.98±129.604.37±1.20
2.2 比較各個年紀階段的脈搏波傳送速率值及異常率的改變狀況
各個年紀階段的脈搏波傳送速率值及異常率的改變狀況經對比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各個年紀階段的脈搏波傳送速率值及異常率的改變狀況
動脈硬化指的就是動脈彈性功能減弱的一類病癥,臨床上認為高血壓即造成大多數動脈硬化的誘因,其病理改變是人身體內的動脈管中部增厚并形成僵硬型病變。而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動脈管壁彈性減弱的一種代表病癥,其病理改變即動脈管內膜出現脂類及糖類匯聚,逐步惡化為動脈管中部壁增厚與僵硬,產生斑塊,從而出現斑塊出血、碎裂與血栓[2]。這二者時常一同發(fā)生,還是心腦血管病癥產生的主要原因。動脈硬化的產生狀況同人的年紀密切相關,年紀的逐步增加與飲食不健康,會使得患者的脈搏波傳送速率與踝臂指標上升,上升至相應程度就會產生動脈硬化,而動脈硬化檢查技藝是檢查這些指標的關鍵儀器,對開展動脈硬化檢查不可或缺,能促使臨床對心腦血管病癥的產生風險與亞臨床血管病癥的檢出率有所提升,很多動脈硬化在初階段沒有癥狀,就會耽誤最優(yōu)的治療時間,而開展動脈硬化檢查技藝,能篩查出正常群體內可能發(fā)生動脈硬化的患者,進而盡早防止并干預動脈硬化與心腦血管發(fā)生,讓這些病癥的發(fā)生率顯著下降,極大地提升體檢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本次研究中,動脈硬化有關指標處在異常層次的試驗組,患者的體檢成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王歡等[3]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動脈硬化檢測運用于體檢中的效果明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情況,具有臨床應用的價值。
[1] 徐振萍,李素珊,龐 莉,等.體檢人群心電圖ST-T異常聯合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在頸動脈硬化篩查中的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11):7-9.
[2] 王 歡,胡元會,魏 藝,等.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動脈硬化程度與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5,31(12):1297-1299.
[3] 王 歡,胡元會,耿彥婷,等.基于動脈硬化檢測儀測定的動脈硬化與紅細胞參數的相關性[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6,14(12):1321-1324.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
B
ISSN.2096-2479.2017.2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