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蘭
【摘要】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的變革。在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和角色應該怎樣轉換,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做哪些恰當好處,是亟需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 語文閱讀教學 教學方式
閱讀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閱讀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在普通教學中,閱讀訓練也常被忽視。有時候,即使將其安排作為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但也多是為讀而讀,乍聽起來,讀得整齊,細聽之下并未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因此“閱讀”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付諸于學生閱讀行為的,尤其是要奠定起步閱讀之“基”,夯實大量閱讀之“路”,化解提高閱讀能力之“難”,深入探索閱讀本質,加強閱讀訓練,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閱讀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國文教學的目標在于養(yǎng)成閱讀書籍的習慣?!逼鋵崳喿x是一個大范疇,它包括粗讀、精讀,默讀、朗讀,瀏覽等等。張繼先老先生說:閱讀是學生的權力。從目前的教學狀況來看,老師給學生閱讀時間太少、老師指導的朗讀方法太少、老師對學生閱讀提出的要求太少、老師范讀太少。而閱讀是組織一堂課的基礎和前提,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有力條件,葉老先生還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閱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在新的課程標準下,
我們到底如何進行閱讀教學呢?
作為一名年輕的一線教師,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潛心摸索,在無數次的嘗試中得出些許粗淺的認識。
一、課堂上注重方式指導
“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教給學生讀書、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獲得知識遷移的能力,為學生思維活動提供廣闊的空間。具體方式如下:
1.課前預習明確具體的提出要求。如:(1)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用詞說話,目的在于積累運用字詞;(2)熟讀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能復乏課文,目的在于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感知;(3)記下自己的收獲,目的是工學生明了自己都學會了什么,有成就感;(4)搜集相關的資料,目的是使學生拓展學習資源,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利用資料信息的能力;(5)每小組提出一個不理解的問題。提出一個不理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困惑有所了解,從而明了自己的學習目標——“教的職責在于幫助: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確立能夠達到的目標”。怎樣使學生明了自己在一篇課文中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呢?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困惑。每組提出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爭議、選擇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價值不大的問題,保證提出的問題數量少而且質量高,也發(fā)揮了優(yōu)秀生對后進生的幫教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新課改中,發(fā)現問題不僅是為教學中解決問題服務,發(fā)現問題本身就是教學目標。因而必須讓學生意識到,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如果提不出問題說明教學出現了大問題——學習的過程要成為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學生學習就失去了“出發(fā)點”,教學就會失去明確的方向,就不能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
3.控制學生提問的范圍——圍繞單元、課時重點提,這樣爭取把學生的問題和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相聯系。
把預習檢查改為自主學習成果展示、交流。利用學生自主學習成果的展示,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享受學習過程;通過學生交流,讓學生自己在傾聽中獲取知識。新課程要培養(yǎng)“教師式的學生”,我覺得不一定要學生到講臺上講解才是教師式的學生,發(fā)言人心中有其他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說給其他學生而不是教師一人聽,其他學生心中有發(fā)言人,認真傾聽發(fā)言入從中獲得知識,也就是在培養(yǎng)教師式的學生了。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疑難的方法,運用學生的方法解決疑難問題。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幫助、引導,要求教師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的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們怎樣去辨別方向。以問題歸納整合后作為教學目標,我不急于講解,而先讓學生想想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用學生所想的辦法去解決問題。知識的累積固然重要,但在知識更新很快的今天,學會探究知識的方法更加重要。這個好處不必等到學生畢業(yè)后學生體驗到,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yǎng)后我就體驗到其中的好處——學生學會了,我輕松了。
二、課外閱讀展示成果
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學生閱讀時,鼓勵學生學以致用,以課內閱讀實踐來指導課外閱讀,并通過指導學生寫作讀書筆記、組織名著賞析活動、專題辯論會、故事會等形式,把課外閱讀與寫作訓練、口語交際能力訓練結合起來,還學生以學習為主體的地位,增強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和語文學習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文學欣賞能力和一定的審美情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特別是語文學習的能力。做法如下:
1.開設閱讀課。分自由讀和集中讀兩種形式。可設閱讀課,計劃集中閱讀與泛讀相結合。泛讀即組織學生在一定的主題要求下,自由地開展相應的閱讀;集中讀指在課堂上開展專門性的文章品讀或作品介紹、欣賞等。
2.開展課前五分鐘“美文欣賞”。即在每節(jié)語文課正式上課前五分鐘內,由學生輪流介紹其在閱讀中讀到的優(yōu)秀文章、作品或閱讀感悟等,每次一人推薦,幾人談感悟。
3.每位學生建立專門的閱讀筆記,根據學生的閱讀量或筆記的摘錄情況,階段性的進行展評,相互交流,以相互借鑒閱讀經驗,同時評出閱讀的積極分子,利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積極地開展各種形式的閱讀。
4.開展手抄報、文史名著知識競賽與開展課外閱讀有關的專項性實踐與評比活動。對優(yōu)秀作品、先進人員予以表揚獎勵,以調動學生主動地去閱讀、搜集材料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閱讀態(tài)勢。
5.利用主題班會或者專項閱讀課程開展以名著、作家、作品、名言、名句為中心的小組知識競賽,讓學生具體感受到閱讀的益處,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興趣。
6.動用測量杠桿,在試卷中更多的增添課外閱讀材料,以充分體現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死鉆課本中走出來,注重自身知識面的拓展,注重平時閱讀的積累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在現行的教學模式中,閱讀教學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在閱讀教學中著重進行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朗讀,學生朗讀的好壞關系到閱讀教學實施的效果,能力需要長期的艱苦訓練,首先教師的訓練意識要強,要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其次要想方設法使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保持持久。事實上,只要教師在朗讀訓練上有持久的精神,學生經過訓練對朗讀的興趣是很濃厚的,這樣就必然能夠促進閱讀教學的實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