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燧人氏和普羅米修斯是中西方神話中兩個重要角色,他們?yōu)槿祟悇?chuàng)造了火,從而推動社會文明的發(fā)展。但造火的過程卻是大相徑庭,本文試圖從造火神話文本入手,通過對比分析普羅米修斯和燧人氏的人物形象,探究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民族心理。
關鍵詞:燧人氏;普羅米修斯;民族心理
“火”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元素,很大程度上,有了火,才有了人類文明的起源。如果沒有火,人類無法抵御嚴寒,只能茹毛飲血,食不果腹,壽命會大大降低,便不可能創(chuàng)造文明。自從火與人類相遇之后,兩者便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通過一些詞匯我們可略知一二,如:萬家燈火、薪火相傳、刀耕火種、春風野火……
一、中西方關于“火”的起源傳說
關于“火”的起源,中西方神話有各自記載,在希臘神話中,關于“火”的神話情節(jié)較為曲折?;鹱钤缡巧駵蕚滟n予人類的,但在一次祭祀中,普羅米修斯決定戲弄一下高高在上的宙斯,便耍了一個小把戲。他把一頭牛分成兩部分,故意把美味的肥牛包上皮毛,看起來不怎么樣;又在牛骨上裹上一層肥油,實質(zhì)上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讓宙斯自己選擇,宙斯早已看穿他的小心思,故意選擇了肥油包裹的牛骨,然后勃然大怒,出于報復,便拒絕向人類提供一種很重要的東西——火。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普羅米修斯便冒險盜取了天火。因此,他也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被釘在高加索山的懸崖峭壁上,每天被鷹啄食內(nèi)臟,周而復始,直到后來被英雄赫拉克勒斯救下,但宙斯還是在普羅米修斯的腳上綁了一塊高加索山的石頭,表明雖然身體不再受痛苦,但精神上,普羅米修斯仍在接受懲罰。
中國的神話傳說并不像希臘神話那樣成系統(tǒng),很多神話散落于諸子百家的文集中,故事性也較為簡單,往往寥寥數(shù)筆,便交代了整個事件,需要讀者去發(fā)掘闡釋故事背后的隱喻。關于火的神話,聞名華夏的當數(shù)燧人氏鉆木取火,《拾遺記》中僅有短短幾十字記載:“遂明國不識四時晝夜,有火樹名遂木,屈盤萬頃。有鳥名鸮,啄樹則燦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痹嬖谄渌吨袊糯裨挕分薪?jīng)過發(fā)散性描述到:在荒遠的西方有國名曰遂明國,這個地方由于太陽和月亮都照射不到,于是便不分晝夜。那么這個國度的人們是如何照明,怎么生活的?后來有個充滿智慧,游遍天下的人來到燧明國,看到一棵參天大樹,該樹名叫“遂木”,大樹上不斷發(fā)出火光,照亮了天空,遂明國的人們便在這些火光的照耀下生活。這個智慧之人經(jīng)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火光的來源,原來是有鳥用嘴去啄樹干,頃刻間便產(chǎn)生了火光。這個智慧之人觸類旁通,突然想到了取火的辦法,于是就用遂木的小樹枝鉆大樹枝,果然有火光發(fā)出,但并沒有火焰(袁珂認為如果有火焰的話,大樹早就被燒光了)。后來智者改用別的樹枝重復這個動作,終于得到了火焰?;氐阶约旱膰群?,智者便將這項技能傳授給了國民,國民不必再等待雷火,也不必時時刻刻守護一個火堆,擔心熄滅。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個智者,便叫他遂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二、燧人氏與普羅米修斯人物形象分析
馬克思曾表述道:神話是早期人類力圖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不得的情況下所產(chǎn)生的,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自然和人本身逐漸被認識,那么神話也隨之消失。從這個表述中可以看出神話誕生的條件,是在人類文明程度不高的情況下被幻想出來的,因而神話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對自然的認識觀與價值觀,也是中西方最初民族心理形成的重要參照文獻。在神話發(fā)展初始階段,中西方文化沒有任何交流的情況下,通過對比中西方神話文本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同類神話題材的表達,中西方存在異同。
關于天地與宇宙的創(chuàng)立,希臘神話中沒有明確提出是誰創(chuàng)造了天地,只是說天地最初是一片混沌,混沌里面住著一位神,這位神就是哈俄斯,后來又出現(xiàn)了大地女神蓋婭,以及大地女神的兒子烏剌諾斯,進而誕生出泰坦神族普羅米修斯等。而在中國神話中,最開始天地也是一片混沌,正如古籍中記載的那樣: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盤古醒來,開天辟地,最后身軀化為自然界的事物。為何中西方神話對于世界最初的認識都是混沌一片?也許這已經(jīng)超越了古人的認知范疇太多,即使用幻想也無法解決這個疑問。有趣的是,中國古人將自然界的萬物加以人格化,認為這些都是盤古軀體變化而來,從這里面可以看出古人道法自然的一些端倪。
在造人神話題材中,中西方對于神該用何種材料來創(chuàng)造人類這個問題不謀而合。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用水調(diào)和泥土,按照天神模樣的形體創(chuàng)造了人類,雅典娜則對這些泥人吹了一口氣,他們便有了靈性,這也可以解釋希臘神話中人神“同形同性”的文學特點。后來普羅米修斯教會人類勞動與創(chuàng)造:觀察大自然,使用工具,獲取醫(yī)藥知識等。中國神話則是家喻戶曉的女媧造人,材料是黃土和水,有趣的地方在于,女媧覺得用手慢慢捏泥人進度太慢,于是就在繩子上沾滿泥漿,泥漿被甩在地上,便成了一個個人。相傳,富貴之人都是女媧親手捏的,而貧賤之人則是繩子甩出來的。這也許是統(tǒng)治階級社為了更好的統(tǒng)治廣大勞動人民所杜撰出來的橋段,宣揚君權神授,他們的權利是上天注定的,被統(tǒng)治者的命運已被造物主安排。從兩則神話中可以看出,中西方神話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泥土作為原材料,植物從泥土生長,泥土可以孕育生命,因而想到人或許也是從泥土中誕生。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還有很多題材都有對比的價值,如洪水神話等。普羅米修斯和燧人氏作為中西方神話中兩個重要人物,他們之間的對比是可以揭示出中西方民族心理差異的。
普羅米修斯的人物形象在西方文學發(fā)展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fā)展,普羅米修斯的形象也被解讀得越來越豐富。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多少有些賣弄,喜歡耍點小聰明,甚至自大的性格。在埃斯庫羅斯的劇本《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他的形象變得高大起來。“哲學史上最高尚的殉道者”成了他的贊美之詞。在以后的文學作品中,他又以革命先驅(qū)者的形象出現(xiàn)。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普羅米修斯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為人類盜火,不畏強權,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的形象而深入人心。相傳埃斯庫羅斯在后續(xù)的劇本中寫道:普羅米修斯最后說出了那個驚天秘密,從而與宙斯和解,獲得自由。不過劇本沒有流傳下來,到底是根本沒有這個劇本還是人們選擇性的遺忘那個妥協(xié)的普羅米修斯,不得而知。普羅米修斯在埃斯庫多斯筆下得到一次全面宏大的展示,這與古希臘文學強調(diào)自由,追求性格的特點有很大關系。此后很長一段時間,這個人物形象一直處于沉寂狀態(tài)。古羅馬文學強調(diào)的則是忠君愛國主題,普羅米修斯挑戰(zhàn)權威,不畏強權的形象明顯不符合古羅馬文學主題,因而不可能給普羅米修斯太多筆墨,在古羅馬文學中,他不再是一個英雄,而是一個反抗君主的暴徒。漫長的中世紀,教會文學,騎士文學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直到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普羅米修斯在詩人雪萊的筆下再度重生。雪萊在《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給予了普羅米修斯自由,并最終打敗了宙斯,獲得了勝利。普羅米修斯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者與保護者,自然受歷代作家親睞,因此他的形象也一直隨著文學史的發(fā)展不斷變化?;蛟S悲壯,反叛,追求自由與個性的普羅米修斯更符合西方讀者心目中的那個反抗者形象,這也是民族心理的一個反應。endprint
相對于西方文學在描述普羅米修斯形象時所展現(xiàn)的激烈沖突情節(jié),中國文學在描述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場景則顯得非常和諧與寧靜?!妒斑z記》中幾十字記載,便將造火的過程描述得一清二楚,娓娓道來,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波瀾不驚,故事情節(jié)簡單,沒有矛盾沖突,需要讀者通過自身的感悟去還原造火場景,也可以感知燧人氏寧靜、堅韌的性格。中國的神話往往是寥寥數(shù)筆,留個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認為主要原因是華夏先民比較注重實際勞動,不善于幻想的社會原因,以及中國自漢代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原因有關,因為儒家不談鬼神一類題材,因此神話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記載與延續(xù)。燧人氏也一直作為造火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漫長的文學史長河中也沒有發(fā)生改變。中華民族寧靜致遠,道法自然這種民族性格,從這些神話傳說中可見一斑。由此中西方在塑造火神的這一性格上完全走向了兩端。
三.結語
經(jīng)過對中西方關于“火”的神話簡要梳理,可以從中看到,中西方對于“火”的起源有截然不同的敘述。在希臘神話中,“火”的擁有權是屬于神的,神一旦不滿人類,便會將火收回,阻止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在中國,鉆木取火是一種技藝,人類一旦學會了這種技藝,便沒有誰能奪去,這樣就擁有了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文明的基礎。如果我們深究這兩種不同敘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含義,不難看出中西方文明在起源之初便有很大差異。通過對燧人氏與普羅米修斯人物形象的對比也窺探了人類文明社會在形成之初的種種民族心理,或許這就是神話研究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劉小楓.普羅米修斯之罪[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8.
[2]袁珂.中國古代神話[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1.
[3]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
[4]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1.
[5]榮格.文學與心理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3.
[6]J.G.弗雷澤.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9.
[7]葉舒憲.金枝玉葉:比較神話學的中國視角[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0.
[8]葉舒憲.文化符號學:大小傳統(tǒng)新視野[M].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2.
基金項目:遵義醫(yī)學院碩士啟動資金。
作者簡介:羅海波(1986—)男,重慶人,文學碩士,遵義醫(yī)學院管理學院助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