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已呈現(xiàn)出諸多案例,但是我國民法體系中尚未對其給予沒有明確的定位。對于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自己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的效果,應依據(jù)名義主體是否授權(quán)類推適用無權(quán)代理或冒名行為;而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他人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的效果,則應依據(jù)名義主體的意愿類推適用一般代理或無權(quán)代理。
關(guān)鍵詞 以他人名義 代理 冒名行為
作者簡介:李波,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9.100
民事法律活動中,依據(jù)誠實信用原則,往往要求民事主體雙方是真實可信的,即所謂的“名”與“實”要保持一致。在民事活動中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人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或者行為人委托他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法律行為。以上兩種情況下,民事活動中的“名”與“實”是保持一致的。但是依據(jù)私法自治的原則,在不違背法律秩序的前提下,當事人有權(quán)基于自己的意愿形成法律關(guān)系。因此會出現(xiàn)行為人擅自以他人名義去實施法律行為。在司法實踐中,就此類情形而言,行為主體與名義主體是不一致的,那么“名”與“實”也并非一致。結(jié)合我國司法實踐來看,有必要對“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的法律效果進行分析。
一、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與其相近概念的區(qū)別
(一)“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與“使用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的區(qū)別
但從字面上來看,兩者無論是在中文還是德文上,都十分相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在本質(zhì)上卻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1.兩者的名義主體范圍不同。在法學界中主要將前者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使用不特定人的名義。二是借用他人名義。三是冒用他人名義。在民法實踐中,通說認為后者中的“他人”是特定的,也就是名義主體是特定的人。而“使用他人名義”包含了“使用不特定人的名義”的類型,因此“使用他人名義”中的“他人”也包含不特定的人的情形。由此可以看出在某種程度上,后者中的名義主體在范圍上要大于前者。
2.兩者的實質(zhì)主體范圍不同。在“使用他人名義”的情形中,行為人使用他人名義的目的往往是為自己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追求的是自己的利益,即實質(zhì)主體并非名義主體,而是行為人本身。然而在“以他人名義”的情形中,行為人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則包含兩種情形:一是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自己實施法律行為。二是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他人實施法律行為,如代理行為。在第一種情形下,兩者的實質(zhì)主體范圍是相同的,都是行為主體本身。但是在第二種情形下,行為主體只是名義主體的代理人,實質(zhì)主體則為名義主體。此時兩者的實質(zhì)主體范圍是截然不同的。
(二)“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與代理的區(qū)別
雖然“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這一表述來源于代理制度,但是其與代理制度是有所差別的。目前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似乎都一致的將“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等同于代理,并將其稱為代理的“公開原則”。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差別。
1. 兩者的名義主體范圍存在不同。民法上以代理人進行代理行為時是否以本人名義為依據(jù)將代理分為隱名代理和顯名代理。當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代理行為時即顯名代理,此時代理與“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在名義主體的范圍上是一致的。但是當代理人以自己的名義為被代理人與第三人實施法律行為時即隱名代理,此時代理與“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在名義主體的范圍上卻是不同的。
2. 兩者的實質(zhì)主體范圍存在不同。我國《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了代理人在代理權(quán)限內(nèi)實施代理行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因此在代理關(guān)系中,代理人是為被代理人而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的,實質(zhì)主體則為名義主體。然而在“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中,則又分為兩種情形,這兩種情形筆者在先前已經(jīng)列舉。所以當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他人實施法律行為時,實質(zhì)主體則為名義主體,與代理產(chǎn)生同樣的效果。但是當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自己實施法律行為時,此時的實質(zhì)主體則為行為主體,那么就與代理的實質(zhì)主體是不同的。
二、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的界定及結(jié)構(gòu)
在對“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進行界定之前,有必要討論此情形中關(guān)于“名”與“實”的問題。“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是指行為人以他人名義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那么由此可見“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中的“名”是他人,而且是特定的人。那么重點要討論的就是“實”的問題。“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中的“實”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名”與“實”不一致,即行為人以他人的名義為自己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二是“名”與“實”一致,即行為人以他人的名義為他人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
因此,由上述分析來看,“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在結(jié)構(gòu)上主要為:行為人、名義主體、實質(zhì)主體、相對人。當出現(xiàn)“名”與“實”一致時,“名義主體”與“實質(zhì)主體”是同一主體,那么此時“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的結(jié)構(gòu)為:行為人、名義主體(實質(zhì)主體)、相對人。但是當出現(xiàn)“名”與“實”不一致時,“名義主體”與“實質(zhì)主體”不是同一主體,但是“行為人”與“實質(zhì)主體”卻是同一主體,那么此時“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的結(jié)構(gòu)為:行為人(實質(zhì)主體)、名義主體、相對人。
三、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的分類及其法律后果
從前述分析情形來分析,可以將“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一)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自己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
這種情形表現(xiàn)為“名”與“實”不一致的情況。行為人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時,名義上是他人,但實際上是自己。但是在實踐中,如果從不同的角度來具體分析的話,就出現(xiàn)具體不同的情形。
從行為人以他人名義實施行為時是否取得授權(quán)的角度來看,此種情形又分為以下兩種具體情況:一是行為人以他人名義實施行為時取得授權(quán);二是行為人以他人名義實施行為時沒有取得授權(quán),即在他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冒用他人名義。那么在前種情形下,行為人的行為產(chǎn)生了類似于表見代理(逾越代理權(quán)的表見代理)的情形。即行為人以他人名義與相對人為自己實施法律行為時超越了代理權(quán)。那么此種情形類推適用表見代理,雖然實質(zhì)主體是行為人,但是其法律后果依然由名義主體承擔,如果給名義主體造成損失的話,名義主體可以對行為人進行追償。因為相對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表見代理人具有代理權(quán),法律應對其信賴利益進行保護。那么在后種情形下,就產(chǎn)生了類似于冒名行為的情形。此種情形中,由于行為人冒用他人名義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相對人也愿意與行為人訂立合約,而不論該法律后果歸于何人,其行為后果應由行為人承擔。endprint
從名義主體的意愿來看,如果行為主體與名義主體之間不存在代理關(guān)系時,則又可以分為名義主體同意和名義主體不同意兩種情況。前種情況下,行為主體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時是得到名義主體同意的,那么就產(chǎn)生了類似于借名的行為法律效果。就一般而言,名義主體在借名給行為主體使用時,名義主體沒有與相對人締結(jié)法律行為的意愿,那么此時的法律后果則由行為主體承擔。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不排除出現(xiàn)名義主體在事后改變意愿的情形,即在行為主體以名義主體的名義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后,名義主體對以其名義與相對人實施的法律行為進行追認,那么名義主體就作為實質(zhì)主體與相對人之間的法律行為生效,例如,2001年,被告甲借用乙的名義購買了某市經(jīng)濟適用房一套,總價款230000元。乙未支付任何購房款及其他費用,房屋交付以后,甲一直居住其中。2004年,乙起訴甲要求其騰退房屋。本案則是一個典型的借名行為,甲借用乙的名義與開發(fā)商之間實施買賣房屋的行為,但是名義主體乙事后進行追認,則應認為乙與開發(fā)商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成立;后種情況下,則就出現(xiàn)了類似于冒名行為的效果,由于前述已經(jīng)分析,所以此處就不再過多闡述。
(二)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他人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
這種情形表現(xiàn)為“名”與“實”一致的情況。行為人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時,其名義主體與實質(zhì)主體是同一人。但是該種情形也應分具體情況來看待:第一種情況是當行為人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時取得授權(quán),那么此時就產(chǎn)生了代理的法律后果,根據(jù)《民法通則》第六十三條關(guān)于代理的規(guī)定,其法律后果應當由被代理人承擔;第二種情況是當行為人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時沒有取得授權(quán),那么此時就產(chǎn)生了類似于無權(quán)代理的法律后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筆者看來這種情形與無權(quán)代理還是有所差別的。行為人在沒有代理權(quán)的前提下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法律行為,行為人侵犯了他人的交易領(lǐng)域。雖然無權(quán)代理有可能對本人有利,但是大多數(shù)都會違反了被代理人的意志,而且可能會不利于市場交易的秩序和安全,給相對人的信賴利益造成損失。但是行為人以他人名義為他人與相對人實施法律行為時,可以理解為主觀目的沒有為自己利益的意思。因此這兩者還是存在差別的。不過在對此種情形適用法律效果時,將其類推適用無權(quán)代理的情形。那么依據(jù)《民法通則》第六十六條規(guī)定的相關(guān)規(guī)定。未經(jīng)追認的行為,由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所以此種情況下,如果名義主體拒絕追認,那么法律后果應由行為人承擔;如果名義主體進行追認,那么法律后果則由名義主體承擔。
四、結(jié)論
綜上,“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有其獨立性與結(jié)構(gòu)性,不能完全的適用代理制度或者“使用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情形。在特性上,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中的一種特殊情形,其與代理以及“使用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之間存在著差別。從上述對三者之間的區(qū)別來看,不能完全的將“以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適用另外兩種情形。然而,在解決具體司法實踐中只是將該情形類推適用代理制度或者使用他人名義實施法律行為,這就給司法實踐帶來了不便。
參考文獻:
[1][德]迪特爾·梅迪庫斯著.邵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1.
[2][德]維爾納·弗盧梅著.遲穎譯.法律行為論.法律出版社.2012.
[3]王澤鑒.民法總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日]山本敬三著.解亙譯.民法講義·I ·民法總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6][德]卡爾·拉倫茨.德國民法通論.法律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