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鳳翔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就要不斷創(chuàng)新,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教師要遵循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從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設置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的方法要靈活多樣,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更具藝術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學藝術性的基本特征
1.富有創(chuàng)造性: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語文本身就是創(chuàng)造,要從語文課程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對要講的內容、知識點和學生情況進行分析,然后設計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式。
2.教師的講解要有表演性: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作為教師,需要有一定的表演功底,要做到生動形象、聲情并茂地講述,這樣才能激起孩子們的興趣。
3.欣賞學生:要做到對每個學生都關注,要學會欣賞學生。
4.技巧性:無論在教學的時候,還是在與學生溝通的時候,甚至在批評學生的時候都需要具有技巧性,教師教學的技巧對課堂教學藝術有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二、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藝術
1.解析漢字結構,掌握基本知識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造字方面就能看出。小學生在剛學習漢字的時候往往感到陌生,很多老師大多采用機械式練習讓學生掌握字詞,但是卻忘記從漢字本身出發(fā),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如在學習“胡”的時候,除了本身的字形字義再從偏旁部首方面下功夫,加“蟲”就是“蝴蝶”,加“氵”就是“湖水”,加“艸”就是“葫蘆”……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觸類旁通根據部首的不同對于字詞的理解更加深刻,從而記住了更多的字,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
通過偏旁部首進行想象,可以從象形文字進行導入,象形文字比較形象生動,例如“水”從象形文字看就是三股潺潺溪流,從而讓學生對水有一個更直觀的理解。常見的“楊、柳、松、柏、櫻”等字都是帶有“木”字旁,在學習時就可以告訴學生這些都是和樹木有關的字,這樣歸納總結式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字。
2.游戲激發(fā),寓教于樂
小學生對于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喜歡模仿,更喜歡展示自我并且得到別人的肯定。因此競賽類游戲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一)你做動作,我來猜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進行分工一個同學比劃,一個同學競猜。這類字通常適用表示動作的字如“打、踢、扛”等,一個學生做著相應動作,然后其他同學進行猜測,猜字結束后再解釋一下為什么這些字對應這些偏旁,同學們就會記得更加牢固,這也適用于一些表達動作的短句。
(二)“美術課”充當小幫手
對于一些課文,畫面性較強,所以可以利用畫畫的方式將課文中的內容呈現(xiàn)出來,然后突出關鍵點讓學生競猜所對應的的是什么字。如在學習《少年閏土》的時候有很多關于夜晚閏土在田里勞作的畫面還有對閏土外表的描寫,都可以將這些畫面畫出來,然后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既能培養(yǎng)他們的識字能力還能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通過自己的動手描繪,讓學生對閏土的形象有一個更明確的認知,也有自己的理解。
3、留心生活,潛移默化
語文是一個綜合學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反映出語文的知識。告訴學生,平時回到家里可以看看家具電器的名字;和父母出門的時候看看街邊的廣告牌;家里新買了什么電器學習一下里面的包裝說明;在學校里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只認識自己的名字們對于其他同學的名字只知道是什么卻不認識它們,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輪流當小小科代表,這樣在不斷的發(fā)作業(yè)過程中也會認識更多的字。除了能讓孩子以“潤物細無聲”的狀態(tài)學到更多的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給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體會到成就感和愉悅感,讓他們明白并不是只有在學校在課堂才是真正的學習,通過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習,學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4、情感教育,全面發(fā)展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教學目標應包含知識,能力和情感三維目標,現(xiàn)在又增加了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構成五維目標。從中可以看出來現(xiàn)在的教學更多的是要關注人文情感的注入,不單單只是強調知識的學習。語文課程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學科,是學生接觸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教育。如在講解《海豚救人》這一課時除了讓學生明白海豚救人的過程和原因,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白海豚是人類的朋友,平時在生活中要做到保護、愛護動物;學習《花木蘭》的時候讓學生體會到花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品質。
5、研習教材,設置情景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帶動課堂氣氛。對于小學生來說對于一個學科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任課老師的喜歡,所以老師在課堂上的學識、幽默、熱情都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增強課堂吸引力。而教師要想達到一個理想的課堂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鉆研好教材,結合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精心設計導入情境,引起學生興趣。常見的導入形式有:生活情境導入、問題導入或者是兩者的結合導入。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節(jié)奏緊湊。常用的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入畫——入情——入境——入理——運用。從畫面的導入到課文情境的深入,然后身臨其境,明白事理,學會運用,一節(jié)課下來讓學生各個感官充分調動起來,輕松愉快的上完課。
6.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重視學生、認可學生、贊美學生
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才能讓學生認可教師,愿意與教師交流,把遇到的問題告知教師,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中真正發(fā)揮引導作用。小學階段對孩子以后的自信心建立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多多激勵學生,鼓勵學生,包括對差異生的認可和鼓勵,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用眼神鼓勵學生、用語言去肯定、默默地點頭贊許,這些都能堅定孩子們克服困難的信息,給他們積極向上的影響力。這能讓孩子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滿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是以新課改為依據,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滿足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研究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性的同時,也最大限度的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打好基礎,使其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馬瑩.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溝通藝術[J].學理論,2013年02期.
[2]付明剛.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