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珊
〔摘要〕以制作一部精品情景劇為類比,指出有別于傳統(tǒng)學科的知識傳授方式,心理教學應以“心”為核心、本體,以交流和互動為形式、載體,體用結合,體用并舉,充分構筑信心磁場,建立寬容、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靈活運用生成智慧,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關鍵詞〕心理課;情景??;交流;互動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5-0028-03
中學心理輔導活動課,即以教學班級為輔導單位,針對中學生年齡特點和成長發(fā)展的實際需要而開展的一種團體輔導形式[1]。每節(jié)心理課,從某種角度上看,就好比一部微型的心理情景劇。而心理教師作為心理課這一情景劇的“編劇兼導演”,如何在和班級成員一同“參演”過程中,緊扣課堂的主線,把握“劇情發(fā)展”進程,靈活運用多樣化的“表演形式”,從而引導學生在“演出過程”中體驗和領會中學生心理發(fā)展階段的重要主題,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創(chuàng)造能力,使其獲得健康成長和持續(xù)的發(fā)展,是每一位心理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也是每一位心理教師都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浮士德》里說:“心靈是其自身命運的主宰。”心無疑是人類的靈魂。心是情景劇“人物”的魂魄與精髓所在,也是心理劇編導最想展示并內化、升華的關鍵。同樣,心理課程最為重要也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心”,心靈的交流和成長是心理課程的核心,也是課程目標的本質、本體。
情景劇運用多樣的道具和場景,通過不同的表演形式以達到其演出目的,心理課程同樣可以靈活創(chuàng)設不同形式的活動體驗,以交流和互動作為課程傳遞主題的方式和載體,串接課程始末,使學生在交互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認知和成長。
一、搭建真誠“心連接”,構筑信心磁場
首先,心的波動與連接直接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上。心理輔導活動課面向全體學生,它通過團體的動力作用發(fā)揮著潛在的心理影響。個體之間的互動決定著團體行為,而團體行為則反過來影響著個體行為,形成獨特而有力的“心理磁場”。如何做到讓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全心投入、全程融合呢?與心理情景劇首先需要參演人員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和協(xié)作相似,心理課程關鍵的第一步是搭建真誠友善的“心連接”,建立良好的“心磁場”,營造安全、尊重、接納、包容、信任的氛圍。
一節(jié)心理課實際上是一個動態(tài)的人際交流和互動過程。團體成員有著各自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經(jīng)驗,有著迥異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狀態(tài),“心理編劇”在引導團體在活動中進行多元互動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的同時,還需要在活動中以言語與非言語的方式傳達或示范尊重、接納,包容多元思想與行為的存在,如適當?shù)淖晕冶┞?、以身示范、同伴的榜樣作用、活動角色扮演的引入,從而促進學生的積極投入,真實表達內心的感受,引導學生逐漸敞開心扉,營造安全、信任的心理氛圍。
如新課堂第一次開課,結合“學習的勇氣”主題,教師通過適當?shù)淖晕冶┞?,表達了自己的緊張心理,希望學生以掌聲來為自己鼓勁。這種開場白有助于增進彼此的親密感。緊接著,教師又順勢以身示范,引導學生嘗試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并指引伙伴們用行動相互鼓勵,給予彼此勇氣,在自由放松的氛圍中自然引入主題。
在一個良性互動的團體中,每一個成員都可以將其他人看作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團體中他人的建議、反應和看法也為自己提供了接受回饋的機會,滿足了學生在意他人評價的需求,給予學生良好的心理支持。真誠友善的團隊關系、融洽互信的心理磁場有利于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是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第一步。
二、創(chuàng)設活動體驗,激發(fā)心理“活”性
心理課作為一門有別于傳統(tǒng)科目的新興課程,體驗活動是它獨特而最為有效的載體。心理課程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外顯活動創(chuàng)設各種社會生活的模擬場景,并使之成為學生自我體驗、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自我實現(xiàn)的重要學習方式。通過靈活創(chuàng)設活動體驗,可以自然觸發(fā)學生的心理“活性”,便于教師觀測和察覺其潛在的內心波動,從而有效引導并促進學生的心靈領悟和成長。心理課交互活動一般由暖身活動和主體活動構成。
(一)暖身活動:暖身,破冰,“活心”
每節(jié)課的暖身活動可以說是“主戲”的鋪墊,擔當著活躍課堂氣氛、逐步消除心理防備的任務,它的趣味性或挑戰(zhàn)性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漸普及,有些學生已經(jīng)有類似的心理活動課體驗,所以活動還需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可根據(jù)主題內容,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新穎的活動形式,或者在已有活動基礎上加入創(chuàng)意,使其更富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暖身活動還需具備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最重要的一點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主題需要設計適合的暖身活動。如系列課程前幾期的暖身活動宜采取比較活潑的游戲類型,而在建立一定的關系后,暖身活動亦可以采取靜態(tài)的冥想、繪畫、故事分享、視頻欣賞等形式。
以“學習的勇氣”課程為例,教師所采用的是改編的活動——“勇氣說”。互動規(guī)則如下:當教師說“勇氣說”并頒布指令時,學生需做出與該指令相反的動作;當教師沒有說“勇氣說”而直接頒布指令時,大家不完成該指令,反應出現(xiàn)失誤或反應慢的學生自覺坐下。
活動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學生能從這個活動中總結出當我們在迎接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時,心里是希望自己積極上進、勇敢向前進的,可是往往會做出相反的行為。即人們通常希望自己有勇氣去接受挑戰(zhàn)、獲得成長,但也總有一些聲音(如失誤、困難失敗等)阻擋住自己,令自己止步不前,以致不能完成對自己的約定。多樣形式的暖身活動可以讓學生專注于自己,感受自己、表達自己,并通過他人的反饋獲得啟發(fā)和力量。暖身活動動靜皆宜,動靜結合,體現(xiàn)著心理課程的“活”的特點。
(二)主體活動:問題入心,活動動心,團隊創(chuàng)心
主體活動是心理課的“主戲”。在一部情景劇開拍前,作為“編導”的心理教師要明確想傳達的主旨是什么?課程主題要表達的內容、情感、情緒有哪些?希望得到什么樣的反饋?同時還要預設“演員”“觀眾”的反應,即思考在演出過程中你會遇到哪些問題,“演員”是否配合,是否能夠展現(xiàn)出你想要的效果等。endprint
在解讀完主題的內涵和外延,并對上述情況做好充分的把控準備后,問題的引導設置尤為重要。這是決定是否能激發(fā)思維碰撞,使學生內心轉變的重要細節(jié),也是最為關鍵的步驟。問題的引導設置應具體細化,層層遞進。清晰明確而集中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去思考和辨別。
如關于“學習的勇氣”主題,旨在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勇氣挑戰(zhàn),所設置的三個問題為以下三個:
(1)在學習中自己覺得應該去做卻因為害怕從來不敢去做的事情有哪些?
(2)在學習中嘗試過卻遭遇了失敗,之后就不敢再去做的事情有哪些?
(3)在學習中付出很多努力卻功虧一簣,對自己產生懷疑或者失望的事有哪些?
這三個問題的設置逐步呈現(xiàn)了學生學習受挫所產生的心理變化。學生在思考問題,梳理自己的心理沖突與變化的同時,也能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促進他們的積極投入,從而解開問題的關鍵癥結。
在“開演”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以降低學生當眾暴露的不安感。如通過游戲體驗、角色扮演等引導他們體驗與生活相似的情景或游戲,這些情景可以是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或身邊的故事,也可以是學生想要探索的問題;可以重現(xiàn)學生過去未了的事件,也可以是從他人的角度來看事件或未來場景的演練,不受時空的限制。
心理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在團體的互動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并及時啟發(fā)他們借助自身的感觸,去感悟內心世界的需求與渴望[2],引導學生去覺察當下自己的生理反應、情緒情感、態(tài)度想法等,并學會表達與分享,從團隊伙伴的互動中獲得反饋,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心理教師在“導演”過程中還需要接納學生演員的“消極配合”與調皮的一面,積極關注學生的進步與變化,給予他們更多的思維碰撞與創(chuàng)造的機會,引導他們在交流和互動過程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創(chuàng)造性地去覺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并最終獲得成長。
三、寬容接納,智慧碰撞,“促心”共成長
相比傳統(tǒng)學科,心理課程的重要特點是交互活動過程不可控性更高。一個出色的編導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和應變能力來應對現(xiàn)場出現(xiàn)的各種突發(fā)事件或變故,從而做好場景把控和調整。同樣,在心理課堂上,如何機智地應對教案設計之外的情形,巧妙地處理課堂上尤其是互動過程中的突發(fā)事件,也是心理“編導”的一大挑戰(zhàn)。實際上,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教師能針對即時情境,抓住契機,動態(tài)調整教學進程,靈活利用突發(fā)事件的潛在教育價值,因勢利導,依學施教,合理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反而可能成為課程的亮點,并為教學效果增色。課堂的“生成智慧”可以說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和驚喜。
要做到這點,心理教師在前期須多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心理變化、沖突,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需求,課后積極收集課程反饋,反思不足,積累經(jīng)驗,做到揚長避短,形成獨特的課堂風格,促進自我成長。
法國思想教育家盧梭曾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fā)展?!闭n堂生成智慧實現(xiàn)的前提也是心理課程的本體——“心”,相比于其他學科,心理教師更需要做到在身為良師的同時,成為學生的益友,嚴慈并濟,做到寬容、民主、平等地用一顆慈愛的心,去充分理解和引導學生。對那些在預設范圍以外甚至是帶有“擾亂”性質的學生回答也能給予多角度、深層次的思考,不去否定、排斥、害怕這種聲音的存在,而是冷靜處理,及時澄清。
如在一堂主題為“學習的勇氣”的課上,有學生回答說“勇氣是作業(yè)做不完就不做,去睡覺”,教師可以及時抓住學生現(xiàn)場生成的答案,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行為是“學習的勇氣”嗎?學生對此肯定有不同的聲音,再與學生共同探討真正的“學習的勇氣”是什么。課堂“生成智慧”對學生和教師的成長都有幫助與啟發(fā),它是給予師生的溫暖和快樂的禮物,能促進彼此的了解與理解、傾聽與關注、互信與支持。
與編導一部深入人心的精品情景劇一樣,一節(jié)好的心理課,需要以心為本體,針對心理課程的特性,以交流和互動作為有效載體,靈活處理“生成智慧”,體用結合,體用并舉,并交融于課堂全程,從而引導學生在課程中去主動領會、感悟和學習,并最終實現(xiàn)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 2008:6-20.
[2]石紅.心理劇與心理情景劇實務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7.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學,泉州,362000)
編輯/于 洪 終校/張 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