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成都大學 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泰國研究·
泰國“三國熱”背景下成都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
劉 莉
(成都大學 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由于“三國”在泰國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三國文化”成為泰國人赴蜀旅游的原初動力之一,四川特別是成都因此進入了泰國人的期待視野,成為了促進川泰交流的一個重要因素。成都文化旅游需要聚焦“三國文化”這一中泰兩國文化共鳴點,建立“三國文化+國際標準+城市底蘊”的文化名片,用以“三國文化”為中心的成都文化彰顯城市對外傳播符號,助推川泰交流。
泰國;三國熱;文化旅游;開發(fā)研究
跨境旅游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兩國交流中涉及人數(shù)最多、覆蓋面最廣、最常見的民間交流形式,能帶動經(jīng)濟和帶來一定社會效應,促進兩國文化交流。《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決定》明確提出“四川將把旅游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著力推動旅游產(chǎn)業(yè)與文化產(chǎn)業(yè)的融合發(fā)展”。①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城市,良好的旅游形象能促進四川的經(jīng)濟、教育、文化、農(nóng)業(yè)等相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旅游的核心動力在于地域和文化的差異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信息流動的結構性三層次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國文化”作為“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三重層次融合性特點,其在世界的深遠影響和廣為人知,有足夠的歷史底蘊和心理認同成為城市對外形象傳播符號的最佳選擇之一?!叭龂幕痹谔﹪诵哪恐芯哂刑厥獾匚唬窃S多泰國人赴蜀文化旅游的動機之一。比如,泰國駐成都總領事郭梅特(JG.KOMATEKAMALANAVIN)在接受采訪時就說:“我在讀中學時,教材里就有《三國》故事,后來看了《三國演義》,對四川更加向往,沒想到真的有機會到這里來工作?!雹谟纱丝梢姡叭龂幕睂μ﹪说奈?。成都因為“三國文化”進入了泰國人的期待視野。成都需要聚焦“三國文化”這一中泰兩國文化共鳴點,建立“三國文化+國際標準+城市底蘊”的文化名片,充分開發(fā)以“三國文化”為中心的蜀文化旅游資源,從而彰顯城市對外傳播符號,助推蜀泰交流。
成都的文化旅游資源具有歷史悠久、知名度高、類型豐富等特征。作為城市文明的起源地,成都有4500年以上的文明發(fā)展史。從公元前2500年古蜀國開明王朝定都開始,在歷朝歷代都留下了閃光的文化遺跡。商周的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秦朝的都江堰,蜀漢以武侯祠為代表的“三國文化”,唐代的杜甫草堂、薛濤,前后蜀的永陵等;武侯祠是世界知名景點,都江堰—青城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雙重遺產(chǎn),金沙遺址的古蜀文明堪稱世界重大發(fā)現(xiàn);周邊有三星堆、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藏彝民俗;還有獨一無二的國寶大熊貓;宗教文化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等。
而在眾多文化資源之中,“三國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影響最大。成都作為歷史文化之都,其文化資源有“兩中心、六體系”之說,“三國文化”正是兩個中心之一,也因此成為成都文化旅游建設的重點。2012年,成都市編制了《成都市旅游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以文興旅”的指導方針,提出“大力發(fā)展文化旅游,做強旅游精品,建設國際知名旅游城市”的戰(zhàn)略目標和部署。具體措施為“以熊貓生態(tài)文化、古蜀文化、古水文化、三國文化、美食文化、休閑文化等為主題,創(chuàng)造世界級、國家級的旅游精品”。“加強以武侯祠為核心的‘三國文化’資源和以杜甫草堂為核心的詩詞文化資源的整合力度,推出特色鮮明的‘三國文化’主題線路產(chǎn)品和中國詩歌文化旅游產(chǎn)品”。③在《成都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2030年)》中提出“打造成都市獨特的文化魅力”、“塑造成都具有全球識別性的文化形象,打造世界文化名城”④。從以上規(guī)劃可以看出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在成都市建設中的核心地位,“以文興旅”“獨特的文化魅力”“歷史文化名城”“中心城區(qū)文化復興計劃”等關鍵詞頻頻出現(xiàn)。全球化是文化旅游重點之一,是要打造“具有全球識別性的文化形象,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國際知名旅游城市”。而“三國文化”是成都文化品牌體系中重要的一張名片,“以武侯祠為中心的‘三國文化’建設”頻頻出現(xiàn)在各類規(guī)劃中,此外還有“蜀漢文化”“熊貓生態(tài)文化”等。但是,針對國際化這一部分,主要還是著眼于整體規(guī)劃,主要集中在英語國家,亞洲主要重視日韓,泰國并沒有在精準營銷的范疇之內(nèi)。由此出現(xiàn)了成都旅游文化涉泰宣傳推廣力度不足、泰國赴蜀旅游的路線打磨不夠、相關旅游配套亟待改善、泰語在旅游體系中缺失等現(xiàn)狀,泰人赴蜀文化旅游還有很大的開發(fā)和提升空間。
(一)泰國人赴蜀旅游基本情況
根據(jù)中國旅游局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表明,近六年來,泰國人到中國入境人數(shù)都在60萬人次以上(見表1),其中2015年入境目的為觀光休閑的人數(shù)為35.28萬人次,占55%,年齡在25歲至44歲之間的為33.34萬人次,占51.97%,年齡在45歲至64歲之間的為20.15萬人次,占31.41%,泰國是入境到中國旅游的十大客源國之一。⑤
表1 中國入境游客一覽表(2010年-2015年)
在攜程最新公布的《2016年入境游趨勢分析報告》中顯示,中國前十入境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廈門、廣州、成都等,成都排名第五?!秷蟾妗分赋觯啥?、桂林、麗江在中部地區(qū)城市中是比較熱門的,歷史文化探尋最受歡迎。泰國赴川旅游旺季為4、9、10、11月份,淡季為5、6、7、8月份。成都涉泰入境游市場和旅游方案目前已經(jīng)十分成熟,四川各大旅行社綜合泰國人喜好和需求、時間安排、成本控制等因素,一般制定6-8天行程,安排的景點主要有武侯祠、錦里、大熊貓基地、寬窄巷子、九寨溝、樂山、峨眉山,安排的娛樂項目主要有川劇變臉、茶藝,歡樂谷的特色表演“天府蜀韻”等。旺季旅行消費大約為8 000至10 000元,淡季旅行消費大約為5 000至7 000元。2015年,有53 408名泰國游客來成都旅游,在入境國家中人數(shù)排名13。⑥成都在泰國人旅游的體驗中與其他城市相比滿意度較高,亮點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蘊特別是“三國文化”,以及名山大川、美麗的自然風光。泰國游客以成都為集散中心,參觀四川的知名景點,最感興趣的旅游景點依次是武侯祠—錦里、熊貓基地、樂山大佛、九寨溝,最喜歡的成都藝術是川劇變臉,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關公,最愛吃的四川美食有火鍋、麻婆豆腐、粉絲等。泰國人喜歡購買的有茶葉、絲綢、蜀繡,以及具有成都特色的手工藝品,例如熊貓公仔、面具書簽等。
(二)“三國文化”是泰國人赴蜀旅游的引力點
成都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是一種無價的旅游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三國文化”正是成都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和遠在東南亞的泰國產(chǎn)生了呼應?!度龂萘x》在泰國的跨文化傳播帶來了極其深刻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影響,是文化信息流動的結構性三層次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融合。在泰國《三國演義》的譯本有許多,其中以洪版《三國》最為有名?!度龂萘x》是在1802年翻譯成泰文,由曼谷王朝拉馬一世指派當時泰國最著名的泰國詩人昭皮耶帕康(洪)組成班子翻譯。自洪版《三國》問世以來,“三國熱”已經(jīng)歷經(jīng)兩百年不衰。從制度文化層面講,它長期被當作治國安邦、商業(yè)競爭、領導力培養(yǎng)、企業(yè)管理的教科書應用,在歷史上也有運用三國謀略智退敵軍的軍事實例。從精神文化層面講,泰國由王室到平民,無人不知三國,無人不談三國,“三國文化”成為中國傳播到泰國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文壇中出現(xiàn)了“三國體”風格的大量作品,各個版本的三國電視劇、三國電影在泰國都大受追捧。生活中,三國故事也為泰國人所熟知,諸葛亮、劉備、曹操對于泰國人而言是耳熟能詳。此外,還有“看三遍《三國》不能交”的俗語,因為三國智慧使這個人太過聰明。這種對于“三國文化”的追捧直接投影到對三國都城之一的成都的向往。由于“三國文化”,成都進入了泰國人的期待視野,到三國故里之一的蜀國走走看看成為泰國人赴川旅游的主要動機,泰國人日益了解、喜歡這座城,從而促進了川泰農(nóng)業(yè)、商業(yè)、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日益密切的交流。影響同時投影到“三國文化”其外顯象征的武侯祠、錦里,延伸至三國工藝品(臉譜書簽、鵝毛扇、泥塑等)、三國故事川劇等器物之上,并激發(fā)了進一步了解和游覽巴蜀之地的興趣。
(三)同與異的蜀泰文化碰撞是泰人赴蜀時形成良好心理認同的重要原因
傳播學認為“適當而準確的編碼是引導受眾理解實現(xiàn)預設傳播效果的基本前提,而適當準確的編碼則有賴于對符號的正確選擇和恰當表現(xiàn)”。⑦在跨文化傳播中,既要有符合受眾解碼模式的因素,也要有符合受眾接受心理的異質性的符號運用,以核心元素帶動特色文化符號傳播[1]。這樣,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方能夠形成既陌生又熟悉的觀感,既使客人賓至如歸,又讓客人驚喜交加。四川文化旅游天然的資源無疑具備這一先天條件。四川異質化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與同質化的宜居、包容的城市性格是吸引泰國人的重要因素。
出境旅游,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方式,“旅游是一種基于愉悅的、人們跨越地理空間的一種流動,旅游本身就是跨文化傳播的方式之一,旅游者就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旅游業(yè)中的跨文化傳播則是一種直接接觸‘真實世界’而非‘媒體世界’的傳播方式,它是文化與文化之間、人與人之間親身的、直接的、互動的、即時的、感知的交流與傳播”。⑧成都有著迥異于泰國的自然風光、文化內(nèi)涵、氣候條件,同時又有著和泰國相近的包容、寬厚文化,這些因素整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種整體魅力。例如,武侯祠、大熊貓基地、九寨溝、樂山大佛都是泰國人評價較高的景點,除了景點的獨特性的吸引外,這幾個景點也契合泰國人的國民性格。武侯祠是自小熟知的三國文化,大熊貓也非常受熱愛動物的泰國人歡迎,樂山大佛是因為泰國作為佛教國度的宗教情結,九寨溝則是因為其至美的山水、涼爽宜人的氣候。自然與人文的共同魅力形成旅行中的復調(diào)體驗,豐富著旅行的內(nèi)涵,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泰國人遠道而來。
(一)精準營銷,以“三國文化”為核心符號,塑造城市旅游國際品牌
精準營銷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文化落點精準,需深挖成都文化、生態(tài)旅游資源,提煉展示成都魅力的旅游營銷形象和口號;二是針對客源特點的精準定制,分級、分時和分眾營銷,精準分析入境游客的客源結構特點,提高營銷的精準性和時效性。泰國作為成都入境排名前列的國家,應當列入精準營銷的范疇,而“三國文化”正是泰國人最有共鳴的文化符號。所謂文化,即“人類為了傳達關于生活的知識和態(tài)度,使之得到傳承和發(fā)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號形式來表現(xiàn)的繼承性的觀念體系”。⑨符號是文化傳播的介質,在跨文化傳播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在攜程發(fā)布的《2016年入境游趨勢分析報告》中提到:歷史文化探尋最受歡迎,“一帶一路”成新亮點。對于泰國人而言,“三國文化”無疑是當仁不讓的四川核心文化元素,是更符合泰國人的解碼模式和接受心理的文化符號[2]。如果以三國文化為牽引,加大與周邊省市的旅游資源整合力度,打造旅游精品線路,就能進一步提升成都精品旅游景區(qū)的國際吸引力。具體措施可以串珠為鏈,整合“自然—歷史—民俗—手工—美食”旅游資源,精心設計文化旅游路線[3]。例如,川劇變臉在泰國人“最喜歡的四川文化”中排名第一,在旅行方案設計時,可以考慮將大熊貓與和平包容的四川文化、武侯祠、錦里與三國文化、九寨溝與藏族民俗、樂山大佛與佛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再通過觀看川劇、巴蜀文化主題表演,使生態(tài)自然文化與歷史人文有機整合?;蛘咴趨⒂^武侯祠的基礎上,編演有三國故事的川劇變臉節(jié)目,設置張飛牛肉的品嘗環(huán)節(jié),附贈三國臉譜書簽、茶具等小禮品。再由“三國文化”,帶動樂山、峨眉的佛教文化、青城山的道教文化的介紹。這樣因三國而起,卻可以輻射全川,從而形成一種文化旅游復調(diào)。
文化旅游推廣是旅游精準營銷的重要方面。成都旅游文化在泰推廣亟待加強,需要有以“三國文化”為中心的品牌文化旅游方案,將歷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飲食文化旅游有機融合,從而在泰國建立深入人心的文化旅游形象。以泰國為例,泰國已經(jīng)將“微笑、休閑、海島、手工制品、泰國菜、水果”等泰國標簽深入人心。與泰國相比,成都在泰國的旅游文化推廣就少許多,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在泰國的成都文化宣傳,提升城市知名度。
(二)以全方位的語言翻譯搭建文化傳播載體,校政企聯(lián)動提升多語語言服務水平,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
“漢語文字充滿著人文精神”,“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換的模式”⑩。跨文化翻譯在文化旅游的建設中十分重要,文化傳播的載體是語言,如果沒有合格的翻譯,文化將無承載之物,文化旅游將只能停留在淺表層次。因此,泰語翻譯是涉泰文化旅游推廣的最重要的部分[4]。泰語翻譯首先涉及的有文化旅游網(wǎng)絡平臺翻譯、旅游交通可視系統(tǒng)、旅游景點解說詞、精品文化演出翻譯等。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獲取信息、決定出行的最主要的方式,但在目前,還沒有一個專門推廣成都文化旅游的泰語版的優(yōu)秀網(wǎng)絡平臺。成都的旅游交通可視系統(tǒng)、旅游景點解說詞、精品文化演出中也沒有泰語版本,極大地阻礙了文化傳播,影響了文化體驗的深度。成都旅游景點翻譯內(nèi)容主要包括標識牌、簡介,翻譯的語言以英語為主,有些地方有日語、韓語,但還沒有一個旅游景點有泰語翻譯,大型文化類演出也沒有泰語翻譯。泰國作為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國家,全民學英語,在景點翻譯方面有英語已經(jīng)可以幫助理解,但對于專門針對泰國團的旅游路線,如果能有泰語翻譯穿插其中更能增加泰國人的親近感。另外,曲藝、表演類的旅游環(huán)節(jié),不能僅停留在視覺和聽覺的表層,更應該加強翻譯,如果能夠在節(jié)目單、PPT、視頻中進行中英文對照或者中泰文對照,會更能吸引泰國友人。
泰語導游是從事跨文化傳播的第一線人員,但其泰語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參差不齊,需加強泰語導游的系統(tǒng)培訓,其關鍵是泰語導游的教材編寫和考試設計。泰語是小語種,泰語旅游教材較少,針對成都文化進行介紹的泰語書籍幾乎空缺,導游的水平高低主要靠旅行社自己的培養(yǎng)和導游自己的學習,這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校政企聯(lián)合,由政府主導,與高校泰語專業(yè)聯(lián)合,編制相應教材和專著,使導游們有書可學,有資料可查。在涉外導游證考試時增設文化及四川文化翻譯的考試內(nèi)容。如此才能夠培養(yǎng)出真正能夠傳播蜀文化的導游從業(yè)人員。
當然,旅游翻譯目標不會一蹴而就,需要考慮輕重緩急,至少應該有一條以三國為核心的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可以實現(xiàn)語言無障礙。網(wǎng)絡上應重點對“三國”精品旅游路線做泰國專題推廣,泰國人最喜愛的景點武侯祠—錦里等地應該首先推廣泰語翻譯,最喜愛的表演川劇演出應配泰語字幕,“三國文化”應當作為成都文化的重點由導游用泰語介紹,而由此呈現(xiàn)蜀文化的其他樣式,如蜀繡、茶藝、美食、工藝品等等,使泰國游客獲得更深層次更為豐厚的文化體驗[5]。
(三)建立國際化的智慧旅游系統(tǒng),營造具有國際標準的旅游環(huán)境
目前來成都旅游的泰國人主要是跟團游,自由行很少,其原因是旅游交通系統(tǒng)的智慧化和國際化還很不成熟。智慧旅游系統(tǒng)主要分為線上和線下。線上是“互聯(lián)網(wǎng)+旅游”,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成都官方旅游信息平臺、旅游公共咨詢體系、旅游網(wǎng)站建設、在線支付、移動終端應用等方式是智慧旅游建設的重點。引入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旅游供給現(xiàn)代化水平,加快市場主體普及網(wǎng)上營銷、在線預定、電子支付、導游選擇等電子商務應用[6]。線下主要是旅游服務系統(tǒng)的軟硬件建設,包括立體旅游交通體系、旅游交通導識系統(tǒng)、機場旅游出入境手續(xù)辦理體系、城市免稅體系建設、旅游公共咨詢服務體系建設等[7]。據(jù)四川省旅游局統(tǒng)計,2014年四川出境游人數(shù)高達1 237 866人,同比上漲66.84%,第一次破百萬,泰國成為成都人出境游的最愛。但從泰國人到四川旅游這方面來看,數(shù)據(jù)并不樂觀,在2008年以前,來成都旅游的泰國人逐年遞增,但2008年地震后開始出現(xiàn)下滑,之后緩慢恢復。據(jù)泰國旅游局統(tǒng)計,2010年日本旅游市場大約分去了泰國出境游70%的份額,而中國大約在15%,其中2014年來成都的泰國游客約為2萬人。原因之一是因為日本文化對泰國影響很深,在近似消費條件下泰國人將首選日本;第二是因為日本從2010年起對泰國實行免簽;第三是因為日本智慧旅游建設先進,互聯(lián)網(wǎng)、城市導識系統(tǒng)、公共咨詢系統(tǒng)等方面都非常人性化,快捷、方便、貼心。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除此之外,成都還應該依法治旅,優(yōu)化旅游市場發(fā)展環(huán)境,使之符合國際質量體系認證;還應在提升城市形象與公民素養(yǎng)方面下工夫。
成都市旅游局發(fā)布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經(jīng)濟運行分析報告》指出,成都要將“國民旅游休閑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與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國際化旅游休閑示范城市,助推成都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進程。隨著蜀泰交流的深入,文化交流將越來越成為熱點和亮點,泰國作為成都入境游排名第五的國家,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需要在制度供給、基礎配套、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精準營銷、品牌戰(zhàn)略方面進行整體布局和個性定制[8]?!叭龂幕弊鳛槭裉┪幕涣髦凶顬榫眠h、最有共鳴、以此生根傳播成都其他文化的特色文化符號,在帶來經(jīng)濟價值的同時,還能促進兩國間的跨文化交流,促進兩國之間的公共外交[9]。在地球村背景下,在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快速建設國際化維度過程中,人們跨越地理空間通過旅游文化這一媒介,實現(xiàn)了兩種甚至多種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相信也會帶來思想觀念的變更,助推城市建設的加速發(fā)展。
注釋:
①《把旅游作為傳播四川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旅游報》,2011年12月19日。
②何海洋:《泰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郭梅特:機遇四川,時不我待》,《四川日報》,2013年09月11日。
③市政府辦公廳:《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fā)〈成都市旅游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的通知》,www.chengdu.gov.cn,2012-01-30。
④四川新聞網(wǎng)記者李丹:《成都城市總體規(guī)劃(2016-2030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http://scnews.newssc.org/2009cdxw/。
⑤本數(shù)據(jù)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2010年至2015年《1-12月入境外國游客人數(shù)》統(tǒng)計報告。http://www.cnta.gov.cn/zwgk/lysj/。
⑥2015年成都市旅游經(jīng)濟運行分析報告成都旅游政府網(wǎng)2016年11月17日http://www.cdta.gov.cn/show-35-26456-1.html。
⑦肖樂:《跨文化交際視閾下的旅游文化傳播》,《湖南社會科學》,2012(16):182-184。
⑧李蕾蕾:《跨文化傳播及其對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認同的影響》,《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95-99。
⑨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⑩郭建忠:《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外國語》,1998(2)。
[1]邁克爾·H·普羅瑟著,何道寬譯.文化對話跨文化傳播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4-80.
[2]劉莉,蔣應輝,李雪仙.泰國“三國熱”成因及其現(xiàn)代表征[J].四川戲劇,2014(1):75-78.
[3]劉莉,張倩霞,杜潔.蜀漢文化——中泰交流研究的新視閾[J].四川戲劇,2013(2):80-83.
[4]李蕾蕾.跨文化傳播及其對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認同的影響[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2):95-99.
[5]左凱文.城市對外形象傳播的符號選擇與表現(xiàn)研究——以成都對外形象傳播為例[J].新聞世界,2013(10):321-323.
[6]李建軍.中華文化走出去新視角[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85-91.
[7]肖樂.跨文化交際視閾下的旅游文化傳播[J].湖南社會科學,2012(16):182-184.
[8]黃彥蓉.把旅游作為傳播四川文化的重要載體[N].中國旅游報,2011-12-19.
[9]何海洋.泰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郭梅特:機遇四川,時不我待[N].四川日報,2013-09-11(13).
(實習編輯:鄭 舒)
TheCurrentSituationofSichuanCulturalTourismandItsCountermeasuresundertheBackgroundof“ThreeKingdomsFever”inThailand
LIU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Because of the special position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minds of Thais,the Three Kingdoms Culture becomes one of the original motives for Thais to pay a visit to Sichuan province,especially to Chengdu,which has become a wonderland for the Thais.The Three Kingdoms Culture become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ailand and Sichuan.Sichuan cultural tourism needs to focus on the Three Kingdoms Culture,which has the same culture resonance for Chinese people and Thais.Meanwhile,it also needs to establish a cultural card of “Three Kingdoms Culture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 city heritage".Chengdu culture,which centers on the Three Kingdoms Culture,should serve as a symbol for the overseas publicity of Sichuan so as to booste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ailand and Sichuan.
Thailand;Three Kingdoms fever;culture-oriented travel;development research
2016-12-28
四川省西部區(qū)域文化研究中心項目“蜀漢文化與中泰交流研究“(項目編號:XBYJC1404)。
劉 莉(1982-),女,成都大學外國語學院助理研究員。
F592.771
:A
:1004-342(2017)04-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