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蕾
摘要:“文革”音樂泛指,文革時期出現(xiàn)的音樂作品(1966-1976),但實際上他又有“文革時期的音樂”和“文革音樂”兩個不同的概念以及藝術傾向,其中文革時期的音樂是以時間段來劃分的。“文革音樂”則以主流音樂為主、體現(xiàn)了“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意圖的音樂,而我們所主要討論和研究的就是這個時期所流行的主流音樂。
關鍵詞:文革音樂 風格 藝術 樣板戲 中國歌劇
一、文革音樂的定義
(一)廣義定義
“文革”音樂泛指,文革時期出現(xiàn)的音樂作品,但實際上他又有“文革時期的音樂”和“文革音樂”兩個不同的概念以及藝術傾向。”其中文革時期的音樂是以時間段來劃分的。這是一個歷史名詞。它的涵蓋范圍極其廣泛,不僅僅包括符合當時時代的主流音樂,而且還包含著與當時“逆向”的音樂,列如“知青歌”和 大量的管弦樂改變曲等。
(二)狹義定義
文革音樂是以“樣板戲”為重點,并雜著語錄歌(毛主席語錄),知青歌,詩詞歌(以毛主席詩詞為主)紅衛(wèi)兵戰(zhàn)歌等其表現(xiàn)形式以聲樂、合唱為主體的極度失衡的音樂風格。當時的音樂幾乎沒有了器樂,舞蹈,更加別說西洋的音樂了。所以說是極度不平衡的,但是運用最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國粹”京劇的樣板戲,確確實實屬于那個時期中國音樂發(fā)展的最高峰,在今天中國本土音樂仍舊沒有任何一個能夠超越。
二、關于文革音樂作品風格的相關分析
(一)樣板戲的定義及其含義
樣板戲作為一個特殊詞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發(fā)揮了一定的影響,以江青為代表的無產(chǎn)階級文藝青年創(chuàng)作了一些文藝作品,這些作品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樣板戲流行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它直接領導和推動了中央文革小組的發(fā)展,并影響了當時的文藝創(chuàng)作的風格,從而一些接近于樣板戲風格的作品產(chǎn)生。
(二)樣板戲與西洋歌劇
1.定義對比
歌劇[opera](定義中西)是以歌唱為主綜合詩歌、音樂、舞蹈等藝術的戲劇。綜合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而以歌唱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歌劇又被稱為“博物館藝術”多是經(jīng)典舊作而新劇非常少,大家所熟知的歌劇都是一百甚至幾百年前的音樂劇其生命力可想而知。而樣板戲則是文革時期的產(chǎn)物,可以說淵源遠沒有歌劇的長,其定義也被介定為推動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產(chǎn)物,所以從影響和定義上歌劇遠勝過樣板戲。但是樣板戲卻也汲取了歌劇的元素也含有各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戲。例如:《江姐》、《洪湖赤衛(wèi)隊》等,也是比較類似于歌劇的一種形態(tài)出現(xiàn),反響也很熱烈。但是就其內(nèi)容和意義的單一性來說沒有歌劇的淵源深厚,教育深遠。
2.從歌劇的聲樂樣式和體裁樣式來對比
歌劇具有多樣且講究的演唱形式,有詠嘆調(diào)、朗誦調(diào)等等;其題材也呈多樣化特點,如大歌劇、小歌劇、喜歌劇、正歌劇等。樣板戲雖然通過中國民歌戲曲的形式演繹借鑒了歌劇的一些形式,如詠嘆調(diào)等,但是樣板戲缺乏創(chuàng)新,歸根結(jié)底樣板戲就是中國化的歌?。念}材方面說,樣板戲就只有正歌劇!說起當時的樣板戲,人物就是單一的無產(chǎn)階級英雄的形象,其中并沒有濃厚的樣板戲戲劇色彩。
綜上所述,如果樣板戲與歌劇被稱為國內(nèi)與國外,西方對東方的話,那么樣板戲與戲曲相比,可以看成是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為突出特點的對比。戲曲可以看成是中國的歌劇,并且是可以作為本土音樂與西洋歌劇旗鼓相當。只是歌劇的影響范圍比戲曲大很多,歌劇的影響范圍是世界性的,而戲曲的影響范圍則局限于中國或者東南亞。中國戲劇出神入化,融合舞蹈,加入武打、雜技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表演形式。中國歌劇又根據(j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西洋歌劇是意大利聲樂演唱形式與宗教音樂融合的高雅演出形式。然而樣板戲作為戲的一種名稱,一是融合戲曲的多種演唱形式,如京劇、豫劇等,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和政治色彩。二是戲曲在中國的流傳年代已久,如果要用西方歌劇的形式去演繹,中國的老百姓未必能接受這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意大利語幾個人能聽懂?但是中國戲曲,老百姓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以西方歌劇為樣本融合東方古老戲曲藝術融合而成的一種曲藝戲劇形式就是咱們今天看到的樣板戲了。
三、文革時期其他音樂風格分析
(一)語錄歌(詩詞歌:以毛主席詩詞為主)
對于歌曲的處理以及曲式上來看語錄歌就捉襟見肘了,西方宗教音樂是有音樂漫長的發(fā)展過程的,它融合了西方中古音樂奧爾加農(nóng),平行奧爾加農(nóng)以及各類宏大的西方史詩神話在里面,有明顯的和聲肢體有較高的演唱技巧,有非常深厚的文學價值,就其表演形式也不僅僅是齊唱或合唱。而語錄歌不但語言冗長死板,白話極其多,還有很多詞語令人難懂沒有韻味以及含義,歌曲音域跨度不大,流傳范圍主要為紅衛(wèi)兵,中小學,各個政府機關其演唱技巧和藝術性極少。
(二)知青歌
知青二字,本文來說就是下鄉(xiāng)的知識青年?,F(xiàn)在的許多老師教授們大都是唱著這些歌知青歌一路走過來的,它是當時下鄉(xiāng)青年的主要精神食糧。這些青年學子在農(nóng)村接受“改造”,但是滿腔熱忱和個人情感卻不能發(fā)泄,然后就出現(xiàn)了知青歌曲又叫知青之歌。知青歌主要表達的是離鄉(xiāng)情懷和對親人、戀人的思念以及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痛訴。其歌曲比較短,幾段歌詞循環(huán)演唱,通俗性強,音域比較適合大眾演唱,帶有一定的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風格受60年代音樂風格影響。例:《重慶知青之歌》《我要去那遙遠的山西》《鴨綠江之歌》等。
(三)紅衛(wèi)兵戰(zhàn)歌(造反歌)—中國的死亡金屬
死亡金屬就是用吼、嚎、叫等極端的方法配合金屬打擊樂器制造出強大噪音從而控訴對現(xiàn)實各種狀態(tài)的不滿的一類音樂,它是一種對比音樂。巨大的噪音讓人感受到驚嚇、恐怖、在聽完之后猶如從地獄里面走出來獲得新生一樣,人對于現(xiàn)在所處的生活就會有新的詮釋!“死亡”二字由此而來,它是帶有明確目的性深度音樂不是一般人所說的噪音。我拿搖滾樂來比喻造反歌,從其影響的深遠性來說造反歌比搖滾更加瘋狂它更加接近“死亡”!造反歌是以紅衛(wèi)兵為主要演唱人群,在文革期間演唱的歌曲集合。文化大革命是以紅衛(wèi)兵為主導力量的紅衛(wèi)兵的專屬音樂。其曲調(diào)大都以進行曲為主,以毛主席語錄和一些相關于文革革命的語言為歌詞,表現(xiàn)形式為合唱,能創(chuàng)造很大的氣場使人沖動。
參考文獻:
[1]肖常緯.中國民族音樂概述[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陳應時,陳聆群.中國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海港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王灘鎮(zhèn)新海莊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