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陳默 孟婷婷 姜力群 汪麗聰 唐羚
利用業(yè)余時間,我選學了網(wǎng)培中心的《把教學當做一門藝術》一課,本課程的主講教師是來自南開大學的國家級教學名師——顧沛教授,通過五節(jié)課完整的學習,我在筆記本上已經(jīng)記錄了密密麻麻的筆記,顧教授的很多話值得我銘記、反思。
我們到底需要“干貨”還是“啟發(fā)”?這是我學習后思考的問題。
教師可以在十分鐘內(nèi)灌輸十個知識點,也可以循循善誘地啟發(fā)一個知識點,但是到底哪個才是學生真正需要的呢?我想大部分學生需要的是后者,盡管教師用十分鐘僅傳授了一個知識點,但教師通過的方式是不斷啟發(fā),調動學生的思維,水到渠成地教授知識,這種方式才是教學的藝術,而前者灌輸式的教學,只是機械的復讀知識罷了,這樣的教師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顧教授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簡單的一句話含義卻很豐富。
與我而言,我更喜歡聽啟發(fā)式講座,入職以來,聽了很多干貨類的講座,例如“如何寫好標書?”“如何做漂亮的PPT”等等,但是時間久了,內(nèi)容都漸漸忘卻了,甚至說不出主講人的姓名、來歷。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講座是來自遼師的鄭艷老師的課,她當時說,教師的目的是喚醒,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永恒的。想讓學生被喚醒,教師就要提升自我,不至于學生提出的疑惑會難住你,你要充分在學生面前展示你的才學,才能讓學生信服你,向你看齊,教師要踏踏實實做學問,當你的學問達到一定高度了,所有的榮譽都會自然而然地獲得。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當一名人民教師的偉大。我覺得聽這樣的課是一種享受、一種偏得。
鄭艷老師是教語文的,顧沛老師是教數(shù)學的,而我是學醫(yī)的,他們的講座會穿插一些專業(yè)性的東西,但我卻從不置身事外,我真的有被他們一步步地帶入問題中去,去深思。所以,我覺得,一個好老師是真的可以讓一個專業(yè)的門外漢不自覺地去學習、探究。細想,一個跟這個專業(yè)毫不相干的學生都被激發(fā)學習的興趣,何況那些本專業(yè)的學生呢?羨慕擁有好老師的學生。
顧老師的課程中會舉一些數(shù)學題目的例子,用實際案例來指導教師怎么做到層層深入地引導,他很有耐心,拋出一個問題后,會讓老師等待一分鐘,他說這一分鐘可能不會有學生舉手,不要心急,這一分鐘并沒有浪費,他們正在頭腦風暴,然后你再從另一個角度提示學生,為他們打開新的思路,或許還是沒有學生舉手,這個時候你再進一步引導,一定會有學生舉手了。講一道題不難,難的是如何教別人去講一道題,我隨著顧老師的思路拼命地思考著復雜的數(shù)學題,當他說這個時候就一定會有學生舉手的時候,臉上寫滿了得意,我也跟他一起開心起來,一堂課的成功不過如此。什么是大家,能如此細致地去把控一節(jié)課,去為學生著想,這就是大家。試問年輕老師在準備一節(jié)課的時候,也曾如此精細地剖析學生解題的思路,想方設法去引導學生嗎?還是把時間都花在自己如何成為課堂地主角,如何呈現(xiàn)精彩的演講?一個題目的拋出,你是否只有兩種考慮,第一有人舉手,第二沒有人舉手。誰會設計下面的問題去引導學生的思路呢?把課備細,讓學生成為主角,真的是一名好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最后,顧老師毫無保留地說出了他講課個性的地方,分別是“淺顯的比喻”、“故意出錯”和“留有余地”。我想,這三點秘訣就是教師啟發(fā)學生的三種打開方式,如何運用還需要教師的慢慢摸索和歷練。
作者簡介
王宇(1990-),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助教,主要從事醫(yī)學教育研究工作。
*通訊作者:
唐羚:碩士,助教,330514618@qq.com
(作者單位:大連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