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愛敏(欒川縣中醫(yī)院 河南 洛陽 471500)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的影響分析
程愛敏
(欒川縣中醫(yī)院 河南 洛陽 471500)
目的 分析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的影響。方法 選擇欒川縣中醫(yī)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擬行外科手術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給予對照組外科術后常規(guī)護理,給予觀察組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止痛藥物的使用情況以及24 h的睡眠時間。結果 觀察組術后疼痛評分及止痛藥物使用率均低于對照組,24 h的睡眠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外科手術患者中可有效降低術后的疼痛程度,值得臨床推廣。
綜合護理干預;外科術后;疼痛
外科手術是指外科醫(yī)師或?qū)I(yè)人員利用外科設備以及相關儀器進入人體,并使用外力的方式解除病變、改變構造或置入外來物以達到治療的目的,已經(jīng)成為臨床診療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外科術后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疼痛,不利于患者的恢復,因此如何降低外科術后的疼痛是臨床工作的重點[1]。有研究表明,對外科手術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患者術后的痛感,促進患者的恢復[2]。本研究旨在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外科術后患者疼痛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欒川縣中醫(yī)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擬行外科手術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齡18~65歲,平均(42.0±12.0)歲,包括闌尾切除術8例,胃癌根治術12例,結直腸癌根治術1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8例,膽囊切除術5例,其他2例。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齡19~66歲,平均(40.5±15.2)歲,包括闌尾切除術7例,胃癌根治術12例,結直腸癌根治術11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7例,膽囊切除術5例,其他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術前心理護理、術后常規(guī)病情觀察及用藥護理等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預見性護理:術前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基本的手術流程,并告知患者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疼痛癥狀,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另外為患者講解術后出現(xiàn)疼痛的原因,并介紹鎮(zhèn)痛藥作用機制及使用鎮(zhèn)痛藥物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讓其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疼痛,同時叮囑患者在術前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飲食。②體位護理:手術類型、手術部位和麻醉方式不同,體位護理的方法也不同,腦部手術盡量讓患者保持頭高腳低位;胸腹部手術要使患者保持一定的仰臥位或坐臥位,利于保持患者的呼吸通暢;臀部手術要保持俯臥位,避免對手術部位造成擠壓引發(fā)傷口的疼痛;全麻患者應保持平臥體位,并將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cè),方便清理口鼻腔內(nèi)分泌物;椎管內(nèi)麻醉患者應保持足夠時間的平臥位,以防發(fā)生腦脊液的滲漏;局麻患者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保持舒適體位;另外將一些基礎的護理方法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屬,以防患者家屬因護理不當增加痛感。③疼痛護理:對患者術后疼痛進行評估,疼痛較輕者對患者予以心理支持和鼓勵,增加患者的疼痛耐受度,或者指導患者通過與他人交談、看書、看電視節(jié)目等方法轉(zhuǎn)移對疼痛的注意力;中度疼痛患者采用穴位按摩、針灸等方法緩解患者的痛感,對于重度疼痛患者可根據(jù)情況采用自控鎮(zhèn)痛泵或口服藥物止痛。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術后的疼痛情況、術后24 h睡眠時間及止痛藥的使用情況。
1.4 評定標準 使用數(shù)字疼痛評分量表(NRS)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以數(shù)字0~10為界限,中間表示疼痛程度,越接近10表示疼痛越嚴重[3]。
2.1 術后的疼痛情況和24 h睡眠時間 觀察組術后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24 h睡眠時間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的疼痛情況和24 h睡眠時間比較
2.2 止痛藥物應用情況 觀察組患者術后有22例患者使用止痛藥物,止痛藥物使用率為48.9%,對照組術后使用止痛藥物的有10例,止痛藥物使用率為22.2%,對照組止痛藥物使用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于外科手術屬于侵入性的操作,對機體造成一定的創(chuàng)傷,因此外科術后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嚴重的疼痛會使患者產(chǎn)生一定生理和(或)心理的應激反應,對手術效果和患者的恢復產(chǎn)生影響,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外科術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已經(jīng)成為臨床護理人員的必要工作[4]。
在外科術后的護理中僅是進行常規(guī)的心理、病情、用藥護理等內(nèi)容,無法有效緩解疼痛對患者造成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刺激[5]。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是“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更加注重提高患者的住院舒適度,同時也是對常規(guī)護理的一種補充[6]。在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再予以預見性、體位和疼痛護理,預見性護理提前將術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疼痛情況進行告知,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以提高患者的心理耐受度;體位護理以最大程度保證患者術后的舒適體位,減輕患者的痛感;疼痛護理通過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幫助患者更好的控制疼痛。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NRS評分、術后24 h的睡眠時間和止痛藥物的使用率等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的減低外科術后的疼痛,增加患者舒適度。
綜上所述,將綜合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外科手術患者中可有效降低術后的疼痛程度,值得臨床推廣。
[1] 謝素美.綜合護理干預對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 2014,29(3):282-283.
[2] 李光霞,吳瑩珠,蔡偉良.綜合護理干預對普通外科手術后患者疼痛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6):40-41.
[3] 曲志紅.綜合護理干預對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5, 17(2):398-400.
[4] 郭應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探討[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 10(24):258-259.
[5] 彭春艷.護理干預對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 35(16):2215-2217.
[6] 馬彩娜,李亞鴿.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普外科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6, 24(12):87-88.
R 473.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118
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