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 劉應開 單海洋 公鑫(項城市中醫(yī)院 骨科 河南 周口 466200)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效果分析
張森 劉應開 單海洋 公鑫
(項城市中醫(yī)院 骨科 河南 周口 466200)
目的 探究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效果。方法 選取項城市中醫(yī)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研究組,各29例。常規(guī)組予以傳統(tǒng)手術治療,研究組予以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比較兩組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留院觀察時間),手術前后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結果 與常規(guī)組相比,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及留院觀察時間較短,術后VAS及ODI評分較低,生活質量評分較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予以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及留院觀察時間較短,且可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經皮椎間孔鏡;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生活質量
腰椎管狹窄癥為導致腰腿痛或腰痛的常見疾病,其是因黃韌帶增生肥厚、小關節(jié)增生內聚、椎間盤骨性退變、膨隆突出造成腰椎側隱窩、神經根管及中央管狹窄導致其內容物-神經根、馬尾受壓而引發(fā)的神經功能障礙[1]。腰椎管狹窄癥多發(fā)于老年群體中,其主要癥狀包括腰背痛、間歇性跛行及馬尾神經綜合征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需及早進行手術治療[2]。以往多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但經臨床實踐證實傳統(tǒng)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臥床時間長、恢復較慢。近年來,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憑借其手術創(chuàng)傷小、用時短的優(yōu)勢,逐漸應用于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中。本研究選取項城市中醫(yī)院收治的58例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通過分組,對比分析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的效果。
1.1 臨床資料 選取項城市中醫(yī)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研究組,各29例。常規(guī)組中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齡(72.4±5.6)歲;研究組中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齡(73.1±5.2)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常規(guī)組予以傳統(tǒng)手術治療,取俯臥位,全麻,通過C 形臂X 線機定位,將病變椎體作為中心,取長約11 cm左右正中入路切口,于椎板下將骶棘肌剝離,并將暴露病變結節(jié)段椎板關節(jié)突與棘突分離,確認螺釘長度、方向、位置準確后,將椎弓根螺釘擰入,實施病變結節(jié)段椎板及棘突切除減壓,將增厚黃韌帶切除,保留兩側關節(jié)突,擴大神經板管與側隱窩,安裝融合器,并將切口沖洗干凈,同時將剩余骨皮質、關節(jié)突關節(jié)及椎板鑿毛糙后,充分植骨,將負壓引流管置入切口內,逐層關閉切口。
研究組予以經皮椎間孔鏡治療,取俯臥位,局麻,應用C 形臂X 線機定位,經椎間盤上緣定位腰椎棘突中線,將L4椎體下緣水平距離中點約12.5 cm位置作為L4~5間隙穿刺點,將髂嵴最高點連線水平線距離中點13.5 cm左右位置作為L5、S1間隙穿刺點,穿刺成功后,予以3 ml的1%利多卡因注射于關節(jié)周圍,將導絲沿穿刺針插入硬膜外間隙,將插入導絲作為中心做切口,長0.7 cm左右,沿導絲依次將3級擴張管插入,確定導管位置準確后,將其拔出,應用3級環(huán)鋸依次切除打磨,將椎間孔擴大,置入保護套管,直徑為7.5 mm,套管位置確認無誤后,將椎間孔鏡置入,探查椎管,鏡下摘除突出髓核,射頻消融殘余髓核組織,實施神經根管及纖維環(huán)成形術;若患者側隱窩及椎間孔狹窄,將部分增生黃韌帶及上關節(jié)突切除,待硬囊膜自主搏動、神經根松弛后,移除保護套管,依次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留院觀察時間),手術前后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評價,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嚴重[3];日常生活能力應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價,分值越高,功能障礙程度越嚴重[4];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LI /74)評估,共74個條目,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5]。
2.1 手術指標 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guī)組,手術時間及留院觀察時間短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VAS、ODI及生活質量評分 術前,兩組VAS、ODI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研究組VAS、ODI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VAS、ODI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發(fā)展,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發(fā)病率呈穩(wěn)步上升趨勢,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臨床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多以手術為主,但多數(shù)學者關于其手術方式存在爭議。以往治療中多應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但其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對于手術的要求也逐漸提升,單純緩解疼痛已不能滿足患者需求,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逐漸成為老年患者手術的基本要求。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顯微外科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椎間孔鏡逐漸得到臨床醫(yī)師、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廣泛應用于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治療中。本研究對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予以經皮椎間孔鏡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常規(guī)組,手術時間及留院觀察時間短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經皮椎間孔鏡應用于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治療,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及術后留院觀察時間。這可能是由于術中應用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止血,密切注意手術區(qū)域內止血處理,且任何步驟完成后均予以止血,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且經皮椎間孔鏡切口較小,僅0.7 cm,有效避免手術切口較大,損傷關節(jié)、骨、軟組織結構,術中應用內窺鏡可使增生骨組織、髓核及突出神經根等情況充分暴露于術野中,便于清除,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神經組織粘連,縮短留院觀察時間。與常規(guī)組相比,研究組術后VAS、ODI評分較低,生活質量評分較高(P<0.05)。這說明對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予以經皮椎間孔鏡治療,可明顯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予以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及留院觀察時間較短,且可緩解患者疼痛,促進日常生活能力恢復,提高生活質量。
[1] 時愔,王開化,田全良,等.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7):1674-1675.
[2] 王云清,閆長明,王斌,等.老年多節(jié)段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療效和策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7):1974-1975.
[3] 華強,趙慧毅,胡治平.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3):278-280.
[4] 胡德新,鄭琦,朱博,等.經皮椎間孔鏡下選擇性減壓治療老年性腰椎管狹窄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傷,2014,27(3):194-198.
[5] 陳付強,于洋,楊文榮,等.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老年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研究[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5,21(10):759-763.
R 687.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89
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