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生 李偉 張學峰 宋巍巍(中山市中醫(yī)院 普外科 廣東 中山 528400)
腹腔鏡術式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近遠期生存率及炎癥指標的影響比較
陳海生 李偉 張學峰 宋巍巍
(中山市中醫(yī)院 普外科 廣東 中山 528400)
目的 比較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近遠期生存率及炎癥指標的影響。方法 選取行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的90例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開腹術式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術式治療。比較兩組生存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炎癥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腸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78%(8/45),低于對照組37.78%(17/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1、3、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相比,腹腔鏡術式治療右半結腸癌的效果更加顯著,有利于降低患者炎癥指標水平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生存;炎癥指標
結腸癌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在所有消化道腫瘤中約占8%[1]。目前,根治性手術是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手段,可有效切除腫瘤病灶[2]。但有研究顯示,該手術對患者腹部組織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使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風險增加,對患者腸道功能恢復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3]。因此,尋找一種療效好、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的治療方式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對比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近遠期生存率及炎癥指標的影響,以尋找最佳的手術方案。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08—2011年于中山市中醫(yī)院接受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的90例患者。納入標準:均經(jīng)CT或結腸鏡確診為右半結腸癌;符合手術適應證;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中山市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4]。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45例。其中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3~71歲,平均(55.8±5.6)歲;腫瘤分期:Ⅰ期10例,Ⅱ期23例,Ⅲ期12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5~72歲,平均(55.7±5.8)歲;腫瘤分期:Ⅰ期10例,Ⅱ期22例,Ⅲ期1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腫瘤分期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腹腔鏡結腸手術治療。觀察組接受腹腔鏡術式治療,取仰臥位,保證頭高腳低傾斜30 °,維持氣腹壓在1.3~1.7 kPa,隨后將手術臺向左傾斜30 °。采用五孔法進行手術操作:沿患者腸系膜上血管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打開結腸系膜,將回結腸血管、結腸內血管右側支以及右結腸血管徹底分離,并使用鈦夾夾閉血管根部,后剪斷,同時對血管根部淋巴結進行清掃。于胃網(wǎng)膜弓下將右側胃結腸韌帶分離切斷,于髂窩切開后腹膜,然后游離腹后壁的升結腸,此過程盡量包括十二指腸腹膜后部、右側輸尿管以及胰頭。最后,在右側腹部做一小切口,行右半結腸體外切除。兩組患者均隨訪5 a。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道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水平、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生存率。其中炎癥指標主要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具體檢測方式如下:所有患者均于手術前后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以1 500 r/min離心5 min,取上清液放置于-80 ℃冰箱保存,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深圳晶美公司的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1 手術指標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腸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2 血清TNF-α、hsCRP水平 治療前兩組TNF-α、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TNF-α、hsCRP水平比較
2.3 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2例,腸梗阻4例,吻合口瘺5例,其他6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7.78%(17/45);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1例,腸梗阻2例,吻合口瘺2例,其他3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78%(8/45)。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近遠期生存率 兩組1年、3年、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近遠期生存率比較[n(%)]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結腸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5]。結腸癌主要表現(xiàn)為腹痛不適、腹塊、貧血、大便改變以及消瘦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重要影響。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案仍以根治性手術為主。但傳統(tǒng)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影響患者康復進程甚至還可能增加感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6]。隨著醫(yī)療水平的逐漸進步以及腹腔鏡技術的逐漸發(fā)展,腹腔鏡結腸手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研究報道,與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結腸手術在安全性、根治性以及長期生存率等方面均無明顯差別,甚至治療效果更佳[7]。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腸道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這與鄧修民等[8]的研究相似,說明了腹腔鏡手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效果顯著,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主要原因在于: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中患者體位的變化產(chǎn)生重力效應,替代鉗夾牽引腸管,使術中腸管的鉗夾以及牽拉減少,避免了對患者組織造成較大的損傷,達到了微創(chuàng)的目的,同時還有利于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縮短康復時間。本研究結果提示,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腹腔鏡手術治療右半結腸癌可有效控制機體的炎癥反應。手術創(chuàng)傷會刺激患者產(chǎn)生一定的應激反應,易導致炎癥介質水平的升高,而腹腔鏡手術相比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故患者的炎癥介質水平變化較小[9]。此外,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手術治療右半結腸癌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認為在腹腔鏡指導下進行手術,術者有清晰的術野,有效避免了手術過程中對神經(jīng)血管造成損傷,破壞腹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使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降低[10]。此外,兩組1、3、5年生存率比較差異不明顯,說明腹腔鏡術式的安全性較好,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相比傳統(tǒng)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腹腔鏡術式的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降低患者炎癥反應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Jian-Cheng T,Shu-Sheng W,Bo Z,et al.Total laparoscopicrighthemicolectomy with 3-step stapled intracorporeal isoperistaltic ileocolic anastomosis forcolon cancer: An evaluation of short-term outcomes[J].Medicine (Baltimore),2016,95(48):e5538.
[2] Bertelsen C A,Kirkegaard-Klitbo A,Nielsen M,et al.Pattern ofColon Cancer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entral Mesocolic Lymph Node Excision: A Systematic Review[J].Dis Colon Rectum,2016,59(12):1209-1221.
[3] 常學忠.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18):113-115.
[4] 徐東楚,郭云虎,包磊,等.腹腔鏡下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不同手術入路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6,19(3):226-228.
[5] Qin S,Yu M,Mu Y,et al.Efficacy of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in radical operation forrightcolon cancer[J].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2016,19(10):1101-1106.
[6] 余少鴻,湯榮春,朱磊,等.腹腔手術史結腸癌患者腹腔鏡輔助D3根治術效果及手術技巧[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6,9(3):165-167.
[7] 涂建成,陶磊,張伯,等.全腹腔鏡下三步法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近期療效觀察[J].交通醫(yī)學,2016,30(2):181-183.
[8] 鄧修民,肖進,鄧海軍.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的淋巴結清掃(附85例報告)[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3,21(4):830-831.
[9] 肖毅,邱輝忠,吳斌,等.腹腔鏡下根治性右半結腸切除術的手術效果和腫瘤學療效[J].中華外科雜志, 2014,52(4):249-253.
[10]張尚文,劉小飛,徐鋒.腹腔鏡下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6,6(3):213-216.
R 735.3+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6.028
201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