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唐王美暢墓志考略

        2017-09-07 19:47:41梁克敏
        文物春秋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唐代墓志

        梁克敏

        【關(guān)鍵詞】唐代;王美暢;墓志;烏丸王氏

        【摘 要】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藏有唐圣歷二年(699)《王美暢墓志》一方。本文依據(jù)相關(guān)墓志資料及傳世文獻(xiàn),首先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烏丸王氏世系進(jìn)行了補(bǔ)正,其次探討了王美暢的仕宦經(jīng)歷,最后對王美暢家庭成員的情況進(jìn)行了梳理,以期對中古時期烏丸王氏家族的研究有所裨益。

        唐《王美暢墓志》出土于西安市長安區(qū)引鎮(zhèn)北,2009年入藏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館。志石呈正方形,四側(cè)飾卷草紋,高100厘米,寬100厘米,厚16厘米。志文楷書,42行,滿行42字,共1706字。頂蓋,高100厘米,寬98.5厘米,厚17厘米。銘文4行,行3字,陽刻篆書題“大周故潤州刺史王府君墓志”,四剎飾卷草紋。志文已收錄于胡戟、榮新江主編的《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1]一書。此志內(nèi)容豐富,對于補(bǔ)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了解志主王美暢的仕宦及家庭情況多有裨益,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為研究方便,將該墓志摘錄如下:

        公諱美暢,字通理,其先太原祁人也……。高祖僧辯,梁侍中、尚書令、太尉、中書監(jiān)、錄尚書、驃騎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大司馬、太子太傅、揚(yáng)州牧。代天成化,辟地開封。耀三臺之烈光,稟五常之秀氣。九功咸事,百揆允厘。故能開國崇家,隆基建業(yè)。曾祖,梁侍中、大司馬,北齊銀青光祿大夫、平東將軍,除太尉,以本官出監(jiān)滄州樂陵郡太守,永寧郡開國公。重光蟬冕,載襲龜章。內(nèi)贊政于倫,外班條于邦教。祖,門風(fēng)茂業(yè),早著家聲。鄉(xiāng)黨秀才,先推國器。每被賓貢,謝病不行。逍遙山水之情,放曠煙霞之志。父思泰,唐累任比部郎中、東宮中允、國子司業(yè)、衛(wèi)尉卿、使持節(jié)鄭州諸軍事守鄭州刺史。拜春闈之中允,居衛(wèi)尉之正卿。飛鶴蓋而游上京,轉(zhuǎn)熊車而臨大郡。公稟和杰出,含章挺生??v惠智于沖年,朗情襟于冠歲。青松始秀,方懷概日之奇;綠竹初抽,即有凌霜之操。介然獨立,寂爾孤標(biāo)。夙游學(xué)以資能,少離經(jīng)以待問。尋屬唐朝興運(yùn),儲位重昌。先征奉裕之員,必簡勛庸之。以公門資早峻,器宇幼成,選眾擇才,允諧僉屬。年十三,顯慶元年,起家授太子左千牛之任。佩刀延祉,侍幄升榮。飭敬有裕于文貔,剛克無虧于武帳。乾封二年,蒙授朝散郎,守奉直長。解刀入選,奉是司。再肅侍于龍居,累恭趨于鸞殿。咸亨三年,秩終,以本階轉(zhuǎn)始州司法參軍事。嘆登九折,方標(biāo)孝子之名;勇越三巴,還紹忠臣之譽(yù)。處事簡正,厘務(wù)廉平。既標(biāo)美于清勤,遂加班于顯級。儀鳳三年,蒙授朝請郎,遷幽州都督府功曹參軍。門風(fēng)夙紹,家業(yè)克傳。沖淡甚于安期,清介越于懷祖。其年,以聲芳遠(yuǎn)洽,清謹(jǐn)備聞,特加通直郎之階,以旌勤恪之美。永淳二年,超州府之外臺,擢宮僚之內(nèi)直。澤沾少海,光奉前星,乃拜太子內(nèi)直郎。曳綬銅樓,高游望苑也。永淳二年,轉(zhuǎn)為城門郎。鳳闈夕掩,魚朝開。既肅列于千扉,實恭司于九掖。既而追賞單于討擊之效,近加先帝遺制之恩。寵命再沾,隆班累沐。增品朝議郎,仍行舊職。垂拱三年,拜朝散大夫,行水部員外郎。即屬鸞輿拜洛,龍駕觀河,預(yù)申扈從之勞,備沐頒榮之慶。永昌元年,遷朝議大夫,行司封郎中。星臺徙秩,天閣升簪。始彰題柱之恩,遽拜剖符之寄。俄而轉(zhuǎn)使持節(jié)鄂州諸軍事守鄂州刺史。下車匪日,露冕方謠。若子香之潔清明,唯聞眾理之譽(yù);類選公之厲豪族,空標(biāo)獨坐之名。天授二年,□中散大夫,使持節(jié)陳州諸軍事守陳州刺史。潁川之地,鎮(zhèn)撫結(jié)于吏民;雍丘之鄉(xiāng),發(fā)移于風(fēng)俗。率以德□,乃以寬和?!跣瘫俣z訟清,有威恩而政教理。長壽二年,轉(zhuǎn)使持節(jié)饒州諸軍事守饒州刺史。未期,加通議大夫,使持節(jié)潤州諸軍事守潤州刺史。萬歲通天元年,加正議大夫,進(jìn)勛上柱國。遷望郡而逾潔,忝列蕃而彌恭?!酢跄?,馬羸不易。州閭欽其威惠,邑里荷其仁明。近以入計赴都,百姓扶車而扣馬,攀戀者守路,欽餞者盈衢。萬歲登封元年,預(yù)侍封山之禮。備承北闕之澤,咸承中岳之恩。期徙秩于朱軒,冀升榮于紫紱。故以長登分福,永錫純休。四岳之慶將遷,兩楹之夢俄及?;浺允v元年正月八日,遘疾薨于洛陽道政坊之里第,春秋五十有五。嗚呼哀哉!皇上情深念舊,禮甚于飾終。既廢朝而興嗟,特降使而吊贈。即以圣歷二年歲次己亥壹月丁巳朔廿八日甲申,歸葬于雍州明堂縣界高平鄉(xiāng),永窀少陵原之舊塋,禮也。

        現(xiàn)就墓志中所涉及的幾個問題,略作考釋。不當(dāng)之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王美暢家族世系補(bǔ)正

        志文在講到志主王美暢的郡望時說“其先太原祁人”。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王美暢所屬是太原王氏的一支“烏丸王氏”。東漢王霸之子殷為中山太守,食邑祁縣,其后人遂稱太原祁人。王殷十一世孫,北魏時任度支尚書、護(hù)烏丸校尉,故又稱為“烏丸王氏”[2]。志主高祖為蕭梁時期的王僧辯,《梁書·王神念傳》記載,王神念初仕北魏州主簿,后升任潁川太守。天監(jiān)年間,據(jù)郡降梁,后攜家眷南渡。王神念長子尊業(yè),僧辯為其次子[3]。《南史·王僧辯傳》記載,僧辯又有弟僧智、僧[4]。王僧辯為蕭梁著名將領(lǐng),在平定侯景之亂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先后任侍中、尚書令、太尉、驃騎大將軍、中書監(jiān)、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大司馬、太子太傅、揚(yáng)州牧等官職,恩寵極厚,后被陳霸先襲殺,這些與志文所記無異。

        志主曾祖王,為僧辯長子,在梁官至侍中,西魏圍攻江陵時,受命都督城內(nèi)諸軍事,城陷之后隨王琳投奔北齊。王奔齊后的任職,《梁書·王僧辯傳》[5]和《南史·王神念傳》[4]中皆為竟陵郡守,而《舊唐書·王傳》記載為“父,北齊樂陵太守”[6]2527,《新唐書·王傳》也記為“樂陵郡太守”[7]。關(guān)于樂陵郡,《元和郡縣圖志·河北道三》記載,滄州有“樂陵縣,本燕將樂毅攻齊所筑,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后魏屬樂陵郡。開皇三年罷郡,屬滄州”[8];關(guān)于竟陵郡,“晉惠帝分江夏郡立竟陵郡,周武帝改置復(fù)州,取州界復(fù)池湖為名”[9]。二者南北相距甚遠(yuǎn),必不為同一地名的異稱?!赌鲜贰酚涊d:王琳在投降北齊后,曾被任命為滄州刺史[10],而身為王琳部下并隨其一同投奔北齊的王,其任職應(yīng)不會離王琳太遠(yuǎn)。而且在侯景之亂過程中,包括竟陵在內(nèi)的長江以北大部分州郡已被西魏占領(lǐng),據(jù)史載“侯景之亂,州郡太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以長江為限”[11],入齊的王不可能任職竟陵郡,且志文中亦記“以本官出監(jiān)滄州樂陵太守”,故王出任的應(yīng)該是滄州樂陵太守,《南史》《梁書》所謂竟陵郡守有誤。王僧辯之子除了王外,尚有、頒、、。其中,王與其父一同被陳霸先殺害;王頒在西魏軍攻陷江陵之后,投降西魏,先后任職于周、隋,開皇年間卒于齊州刺史[12];王,兩《唐書·王傳》記作“頗”[6,7],為當(dāng)時著名的學(xué)者,《北史》稱他“遍通五經(jīng),究其旨趣,大為儒者所稱”,后來任漢王楊諒府咨議參軍,楊諒起兵反叛,“多之計”,后兵敗自殺[13],其子為遵。endprint

        志主的祖父為王,根據(jù)《舊唐書·王傳》記載可知,王與王為兄弟,幼年喪父[6]。志文稱王“門風(fēng)茂業(yè),早著家聲”,曾被舉為鄉(xiāng)黨秀才,但是他不愿出仕,“每被賓貢,謝病不行。逍遙山水之情,放曠煙霞之志”,因此文獻(xiàn)中記載甚少。志主的父親為王思泰,在唐朝先后任比部郎中、太子中允、國子司業(yè)、衛(wèi)尉卿、鄭州刺史等官職,對此文獻(xiàn)中已有記載。如宋趙明誠所著《金石錄》第896有李振于景云二年(711)所撰《唐王思泰碑》[14],可惜碑文已佚,對其情況所知甚少。

        筆者檢閱《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關(guān)于烏丸王氏一系發(fā)現(xiàn),在王和王思泰之間多出一人“閔”,即神念(梁冀州刺史,壯侯)→僧辯(太尉,永寧公)→(侍中,樂陵守)→→閔→思泰(字知約,鄭州刺史)→美暢(字通理,司封郎中、薛公)。據(jù)相關(guān)文獻(xiàn)及志文,筆者推斷其為衍文,依據(jù)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時間上講不通。從上文可知,王與王為親兄弟,二人所處時代應(yīng)該不會差很多。王為貞觀名臣,《舊唐書·王傳》記載,王“十三年,遇疾……尋卒,年六十九”[6]2530,貞觀十三年即公元639年,據(jù)此可知王出生于北齊后主高緯武平二年(571),由此推知,王也應(yīng)該是生活在北齊末年至唐初。王美暢之父思泰,在唐朝曾任鄭州刺史,郁賢皓先生在《唐刺史考全編》中已考證王思泰任鄭州刺史應(yīng)為貞觀中[15],因而王與王思泰之間的時間間距很短,按照古人大概25年一代人,他們二者之間根本沒有時間再容下一代人。

        2. 與中國人的姓名行輩制不符。行輩制是中國傳統(tǒng)宗法制下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即在同一家族或家庭內(nèi)人們非常講究字輩的排列,以便區(qū)分長幼尊卑,同一代人的名字都具有相似或相關(guān)性。中國古人取名字既有一定原則,又有一定內(nèi)涵。同一輩人,單名就以相同偏旁的字命名表示,雙名則用一字相同或意義相關(guān)的兩字表示。從兩《唐書》中我們得知王長子名崇基,次子為敬直,因此與其同一輩分的王之子的名字也應(yīng)該是雙字,且意義相近,這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的“閔”就顯然不符合了,而之下的“思泰字知約”卻比較相近,三者都為雙字,且內(nèi)涵意義相似,三人名字的第一個字崇、敬、思都為一個動詞,而第二個字基、直、泰都表示事物所處的一種狀態(tài),三人的名字都表達(dá)了對某種品質(zhì)的推崇。

        3. 出土墓志資料的記載?!锻趺罆衬怪尽分忻鞔_記載,祖父為,父親為思泰;王美暢之女《睿宗賢妃王芳媚墓志》中也記載,她是“皇朝征君之曾孫,國子司業(yè)、鄭州刺史諱思泰之孫”[16]。

        綜上所述,可以推斷,王之子為思泰而非閔,《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的“閔”應(yīng)該是衍誤。通過上面對王美暢祖輩世系的梳理,我們可以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烏丸王氏王美暢這一系作補(bǔ)正(圖一)。

        二、王美暢仕宦經(jīng)歷考略

        志主王美暢,字通理。志文稱“年十三,顯慶元年,起家授太子左千牛之任”。顯慶元年即656年,據(jù)此可知王美暢當(dāng)出生于644年,即貞觀十八年。因王美暢13歲即通過門蔭入仕為太子左千牛,故志文稱王美暢“門資早峻,器宇幼成”。唐初,官僚子弟可憑父輩官蔭為官,“武德、貞觀世重資蔭,二品、三品子,補(bǔ)親衛(wèi);二品曾孫、三品孫、四品子、職事官五品子若孫、勛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國公子,補(bǔ)勛衛(wèi)及率府親衛(wèi);四品孫、五品及上柱國子,補(bǔ)翊衛(wèi)及率府勛衛(wèi);勛官二品及縣男以上、散官五品以上子若孫,補(bǔ)諸衛(wèi)及率府翊衛(wèi)”[17]。這些由父輩資蔭任官的多為禁軍十六衛(wèi)及東宮率府宿衛(wèi)之職,王美暢即是憑借父蔭任太子左千牛之職。左千牛屬太子內(nèi)率府之官,左右千牛共16人,從七品上,其職務(wù)為當(dāng)皇太子坐朝時“千牛、備身之屬升殿”,若射于射宮則“千牛、備身奉細(xì)弓及矢,立于東階上,面西”[18],即皇太子坐朝或射獵時,手持細(xì)刀、弓箭以充儀衛(wèi),故志文有“佩刀延祉,侍幄升榮”之說 。

        “乾封二年,蒙授朝散郎,守奉直長。” 乾封二年即667年。唐初殿中省沿用隋制設(shè)尚舍局,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改為奉局,直長為副長官,正七品下,共6人,負(fù)責(zé)宮殿張設(shè)、湯沐、燈燭、曬掃等日?,嵤隆;实垩残視r要“預(yù)設(shè)三部帳幕”,有大的祭祀或朝會活動則負(fù)責(zé)預(yù)先布置活動場所?;实劢級漓雱t“先設(shè)行宮于壇之東南向”“設(shè)大次于外東門之外道北,南向而設(shè)御座” [19]。志文所稱之“侍于龍居”“趨于鸞殿”即就此而言。因其散官階為朝散郎,從七品上,低于其職事官的正七品下,故稱為“守奉直長”。

        “咸亨三年,秩終,以本階轉(zhuǎn)始州司法參軍?!毕毯嗳昙?72年。始州即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原為安州,西魏廢帝二年(553),“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為始州”[20]。始州在唐代為上州,其司法參軍共二人,從七品下,其職責(zé)為“掌鞠獄麗法、督盜賊、知贓賄沒入”[21]1313,負(fù)責(zé)本州的司法治安工作,王美暢“勇越三巴”“處事簡平,厘務(wù)廉平”,因此加班顯級,受到表彰。

        “儀鳳三年,蒙授朝請郎,遷幽州都督府功曹參軍?!眱x鳳三年(678),王美暢散階升為朝請郎,為正七品上,遷任幽州都督府功曹參軍,品秩為正七品下,主要負(fù)責(zé)“考課、假使、祭祀、禮樂、學(xué)校、表疏、書啟、祿食、祥異、醫(yī)藥、卜筮、陳設(shè)、喪葬” [21]1312等事務(wù)。由于政績突出,“聲芳遠(yuǎn)洽,清謹(jǐn)備聞”,朝廷為表彰特加通直郎,從六品下。調(diào)露元年(679)十月,突厥貴族阿史德溫傅及奉職二部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為可汗,接著原突厥境內(nèi)所置24州首領(lǐng)也叛唐。十一月,唐高宗“以(裴)行儉為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將兵十八萬,并西軍檢校豐州都督程務(wù)挺、東軍幽州都督李文,總?cè)嗳f以討突厥”[22],而此時王美暢正任職幽州都督府功曹參軍,很可能參加了李文的東路軍,因此志文后有“追賞單于討擊之效”之言。

        “永淳二年,超州府之外臺,擢宮僚之內(nèi)直。”永淳二年(683),王美暢由地方官調(diào)任太子內(nèi)直郎。此職屬東宮內(nèi)直局,原稱內(nèi)直監(jiān),龍朔二年(662)改為太子內(nèi)直郎,從六品下,“內(nèi)直郎掌符璽、扇、幾案、衣服之事”[23]。同年,又“轉(zhuǎn)為城門郎”。唐制,京城各宮殿門及城門的開闔有專門人員掌管,城門郎即是主要負(fù)責(zé)人,共四人,從六品上,按規(guī)定時間開闔京城、皇城、宮城諸門,并保管鑰匙的出納。唐代京城各門的開闔都有嚴(yán)格的程序規(guī)定:“開則先外而后內(nèi),闔則先內(nèi)而后外”,各門“候其晨昏擊鼓之節(jié)而啟閉之”,晨開夕閉;若遇特殊情況,殿門及城門“有敕夜開,受敕人具錄須開之門,宣送中書門下。其牙內(nèi)諸門,城門郎與見直監(jiān)門將軍、郎將各一人俱詣合門覆奏,御注聽,即請合符門鑰,對勘符,然后開之”[24]。城門郎的職責(zé)關(guān)系京城的安危,相當(dāng)重要,因而王美暢“寵命再沾,隆班累沐”,官階增為朝議郎,正六品上。endprint

        “垂拱三年,拜朝散大夫,行水部員外郎?!贝构叭昙?87年。朝散大夫為從五品上。在唐代,尚書省工部下有水部,員外郎一人,從六品上,與水部郎中共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以導(dǎo)達(dá)溝洫,堰決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總而舉之”[25]。志文寫到“屬鸞輿拜洛,龍駕觀河,預(yù)申扈從之勞,備沐頒榮之慶”,即武則天稱帝、改唐為周的過程中,為了營造君權(quán)神授的假象,于垂拱三年(687),武承嗣命人在白色石頭上琢刻“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八個字,派雍州人唐同泰獻(xiàn)給武則天,謊稱是從洛河中獲得。武則天看后大喜,認(rèn)為這是上天暗示自己稱帝的征兆,名為“寶圖”,并詔令要親自祭拜洛河,親授“寶圖”。次年十二月“太后拜洛受圖,皇帝、皇太子皆從,內(nèi)外文武百官、蠻夷各依方敘立”,各種珍禽、奇獸、雜寶列于壇前,規(guī)??涨埃疤婆d以來未之有也”[26]。身為主管天下河流事務(wù)的官員,王美暢必定也參加了此次盛大的活動,受到賞賜。

        “永昌元年,遷朝議大夫,行司封郎中。”永昌元年(689),王美暢散階升為朝議大夫,正五品下,職事官改為司封郎中,從五品上。司封郎中原稱主爵郎中,光宅元年(684)改稱司封郎中,掌國家冊封爵位之事。不久,王美暢又轉(zhuǎn)為“使持節(jié)鄂州(今湖北省鄂州市)諸軍事守鄂州刺史”。

        “天授二年,□中散大夫,使持節(jié)陳州諸軍事守陳州刺史?!?天授二年(691),王美暢官階升為中散大夫,正五品上,轉(zhuǎn)任陳州(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刺史。長壽二年(693),轉(zhuǎn)饒州(今江西省鄱江、信江兩河流域)刺史,在此不到一年又遷任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刺史。在擔(dān)任州刺史期間,王美暢政績突出。如在陳州時,他“鎮(zhèn)撫結(jié)于吏民”“發(fā)移于風(fēng)俗”,恩威并重,寬嚴(yán)相濟(jì),使“□刑辟而獄訟清”;任職潤州時,王美暢曾對當(dāng)?shù)氐捻樛鯊R進(jìn)行修繕,“修飾堂宇門屋步廊”[27]。因其清正廉潔,為人謙恭,恩惠仁明,所以當(dāng)他赴都入計時,“百姓扶車而扣馬,攀戀者守路,欽餞者盈衢”,這些雖有溢美之詞,但一定程度上仍能反映出他的一些施政措施受到了當(dāng)?shù)匕傩盏臍g迎。

        “萬歲通天元年,加正議大夫,進(jìn)勛上柱國。……萬歲登封元年,預(yù)侍封山之禮。”萬歲登封元年(696)臘月,武則天封禪中岳,“甲戌,太后發(fā)神都;甲申,封神岳;敕天下,改元萬歲登封,……丁亥,禪少室;己丑,御朝覲壇受朝賀”[28]。但志文將時間順序弄錯了。天授元年(690),武則天大赦改元,“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來歲正月為一月”[29],因此,萬歲登封元年臘月即696年12月,武則天封禪嵩山,改元為萬歲登封,到三月又以新明堂建成,改元萬歲通天。因此,他應(yīng)該是先“預(yù)侍封山之禮”,獲得賞賜,然后才加正議大夫,正四品上,進(jìn)勛上柱國,視正二品。

        “圣歷元年正月八日,遘疾薨于洛陽道政坊之里第,春秋五十有五?!?圣歷元年(698)正月八日王美暢病逝于洛陽道政坊私第,享年54歲。道政坊位于洛陽城洛水之北、東城之東,第一列從北向南第一坊,西為含嘉倉,北靠徽安門[30]。次年即圣歷二年(699)一月二十八日,歸葬于雍州明堂縣界高平鄉(xiāng)少陵原。景云中(710—711),王美暢又被睿宗追贈為益州都督[31]。

        在40多年的仕宦生涯中,王美暢從太子左千牛起家,先后任鄂、陳、饒、潤四州刺史,頗有政績。但他在兩《唐書》中均無傳,其他文獻(xiàn)資料所載也僅是寥寥幾筆,故墓志中所記其生平能夠補(bǔ)傳世文獻(xiàn)之闕,對于了解高宗、武后時期中下層官員的轉(zhuǎn)遷會有所幫助。

        三、王美暢家庭結(jié)構(gòu)分析

        王美暢墓志中對其家庭情況所記甚少,只提到其長子王昕,且一筆帶過。故筆者不揣谫陋,結(jié)合傳世文獻(xiàn)及相關(guān)石刻資料對他的夫人及子女的情況進(jìn)行簡單考述。

        關(guān)于王美暢的夫人,志文中沒有記載。好在《唐代墓志匯編》[32]收有《大周故潤州刺史王美暢夫人長孫氏墓志》,為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據(jù)此墓志記載,長孫氏為河南郡人,亦是舊望,出自鮮卑拓跋郁律,北魏道武帝以其祖嵩為宗室之長,而改其姓為長孫氏。太和年間,孝文帝遷都洛陽,許多鮮卑貴族也從遷洛陽,“自代北而徙者皆為河南洛陽人”[33],因而長孫氏就以河南洛陽為郡望,實際上隋代長孫氏已遷至關(guān)中,故王美暢夫人長孫氏應(yīng)為雍州京兆人。志文記其曾祖為長孫敞,兩《唐書》有傳,長孫敞為唐太宗文德皇后叔父,李淵入關(guān)時,長孫敞率子弟迎謁于新豐,后拜宗正少卿,加紫金光祿大夫、平原郡公,死后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34,35]。長孫氏15歲即嫁給王美暢,后因德行榮顯和“從夫錫秩”先后被封為成安郡君和懷德郡君。王美暢去世后,長孫氏極度悲傷,大足元年(701)六月去世。長孫夫人篤信佛教,“宿植得本,深悟法門,舍離蓋纏,超出愛網(wǎng),以為合葬非古,何必同墳”,因此遺令葬于洛州合宮縣龍門山寺側(cè),而沒有與其夫王美暢合葬。

        王美暢墓志中沒有提到其女芳媚,榮新江先生認(rèn)為,之所以沒有提及賢妃王芳媚,估計和當(dāng)時睿宗被武后幽閉的處境有關(guān)[36],但王芳媚的墓志已出土。《賢妃王芳媚墓志》載其“六歲能誦詩,十二通女則”[16]。王美暢兄女王氏先嫁給相王李旦,為德妃,生薛王業(yè),但在李業(yè)幼年時德妃早逝。故在光宅三年(按:光宅年號使用不到一年時間,無三年,疑為垂拱二年,即686年),美暢女兒芳媚被李旦征為妃,撫養(yǎng)李業(yè)。唐隆元年(710)睿宗復(fù)位后,冊封為賢妃。王芳媚雖為賢妃,但能勞謙克己,簡樸節(jié)約,因而“譽(yù)滿六宮” [37]。開元四年(716),睿宗去世后,薛王業(yè)請求迎賢妃出就外宅,親自侍養(yǎng)[38],得到玄宗應(yīng)允,并特賜湯沐之邑,食實封二百戶,每逢節(jié)日或朝廷大禮多有賞賜。開元二十二年(734),薛王業(yè)去世。志文稱賢妃晝夜號哭,告誡子孫“修身莫若孝,理家莫若敬,孝敬之道,不可不深識”。天寶四年(745)八月因病去世,陪葬橋陵。

        王美暢的兒子,墓志只記有長子王昕一人,而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還有渭州刺史警、令翼、長安丞弼、符璽郎玢、千牛輝。但除王昕外,其他人幾乎沒有任何記載。王昕,圣歷(698—700)初為宣德郎,行眉州通義縣主簿,后任汝州刺史。《長安志》卷7“安仁坊”條記載:長安安仁坊“坊西南,汝州刺史王昕宅……昕即薛王業(yè)之舅,皆是親王外家,甲第并列,京城美之” [39]。而長孫氏墓志記載其“大足元年六月廿六日薨于汝州私第”,當(dāng)時王美暢已去世,長孫氏可能隨任汝州刺史的長子昕居住在當(dāng)?shù)?,因而推測王昕任汝州刺史為大足元年(701)前后,而《唐刺史考全編》根據(jù)《長安志》“安仁坊”條中的記載將其系于開元中[40],恐怕有可商榷之處。由于其妹王芳媚與睿宗的婚姻關(guān)系,王昕應(yīng)該是睿宗一系的人物,故而睿宗即位后,王昕仕途頗順,曾任司農(nóng)卿,能夠列第盡是外戚權(quán)貴之家的長安安仁坊。endprint

        通過以上探討可知,王美暢有六子一女。其夫人長孫氏為外戚之家,長孫皇后侄孫女,為名門之后。其兄女及己女王芳媚又與李唐皇室聯(lián)姻,這些對王氏家族地位的提高都很有幫助。

        四、余 論

        太原王氏是中古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世家大族,烏丸王氏作為其中一支,自王神念、僧辯之后,鮮聞于世;雖然王為貞觀名臣,但史傳中對于這一支的世系傳承記述簡單,多有缺漏舛誤,且王美暢本人及其父、子,正史均無傳,《王美暢墓志》的發(fā)現(xiàn)為我們了解其家族情況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對理清烏丸王氏世系有很大幫助,能夠補(bǔ)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些闕誤。而且王美暢本人及其女兒的婚姻關(guān)系,使其家族到開元時期終于成為“親王外家,甲第并列”的重要家族之一,也反映了當(dāng)時的聯(lián)姻對提升唐初家族政治地位的作用。

        ————————

        [1]胡戟,榮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2:308—311.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72中:宰相世系表二中[M].北京:中華書局,1975:2642—2643.

        [3]姚思廉.梁書:卷39:王神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556.

        [4]李延壽.南史:卷63:王神念傳附子僧辯[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42.

        [5]姚思廉.梁書:卷45:王僧辯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3:636.

        [6]劉.舊唐書:卷70: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98:王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3887.

        [8]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18:河北道三[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519.

        [9]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二[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536.

        [10]李延壽.南史:卷64:王琳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63.

        [11]司馬光.資治通鑒:卷164:梁元帝承圣元年十一月[M].北京:中華書局,2011:5191.

        [12]李延壽.北史:卷84:王頒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2853.

        [13]李延壽.北史:卷84:王頒傳附弟[M]. 北京:中華書局,1974:2836.

        [14]趙明誠.宋本金石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1:112.

        [15]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53:都畿道:鄭州[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685.

        [16]孫懷彥,李百福.唐橋陵陪葬墓睿宗賢妃王芳媚墓志考略[J].考古與文物,2003(3).

        [1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9上:百官志四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1281—1282.

        [18]李林甫.唐六典:卷28:太子左右內(nèi)率府[M]. 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720.

        [19]劉.舊唐書:卷44:職官志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5:1865.

        [20]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33:劍南道下[M]. 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845.

        [2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9下:百官志四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2]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02:唐高宗調(diào)露元年十一月[M].北京:中華書局,2011:6508

        [23]李林甫.唐六典:卷26:太子三少詹事左右春坊內(nèi)官[M]. 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667.

        [24]李林甫.唐六典:卷8:門下省[M]. 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249—250.

        [25]李林甫.唐六典:卷7:尚書工部[M]. 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4:225.

        [26]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04:則天武后垂拱四年[M].北京:中華書局,2011:6569.

        [27]董誥.全唐文:卷987:重修順王廟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212.

        [28]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05:則天武后萬歲通天元年臘月[M].北京:中華書局,2011:6619.

        [29]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4:則天皇后本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75:89.

        [30]徐松.唐兩京城坊考[M].張穆,校補(bǔ).方嚴(yán),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5.

        [31]歐陽.集古錄目:卷5:贈益州都督王美暢碑[M].繆荃孫,校輯.景云自在龕叢書本.

        [32]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029—1030.

        [3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72上:宰相世系表二上[M]. 北京:中華書局,1975:2409.

        [34]劉.舊唐書:卷183:長孫敞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4726.

        [35]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05:長孫無忌傳附從父敞[M].北京:中華書局,1975:4022.

        [36]榮新江.碑志與隋唐長安研究[M]//榮新江.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148—152.

        [37]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卷25:睿宗貴妃豆盧氏等食實封制[M].中華書局,2008:82.

        [38]劉.舊唐書:卷95:惠宣太子業(yè)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3018.

        [39]宋敏求.長安志:卷7:唐京城一[M].辛德勇,郎潔,點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258.

        [40]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54:都畿道:汝州[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0:713.

        〔責(zé)任編輯:谷麗珍〕endprint

        猜你喜歡
        唐代墓志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遼代《韓德讓墓志》疏解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遼代《耶律弘禮墓志》考釋
        遼代銅鏡中龍紋樣式初探
        我國唐代文學(xué)中桃花意象淺談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唐代銅鏡中的設(shè)計美學(xué)初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7:36
        唐代前期的文學(xué)理論初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49:26
        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一情一乱一伦| 色视频www在线播放国产人成| 美国黄色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老熟视频乱老熟女1|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 久久久久久九九99精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高清| 精品久久久久88久久久| 人妻中文字幕在线一二区|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精品九九视频| 老岳肥屁熟女四五十路| 无码无套少妇毛多18p| 手机在线看永久av片免费|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盗摄| 国产精品丝袜美女久久|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欧美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bav|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 美女免费视频观看网址|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色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一区又黄又粗又猛又爽|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 少妇厨房愉情理伦bd在线观看| 国产一及毛片|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播放| 人妻丝袜中文无码av影音先锋专区| 黑人巨大白妞出浆| 无码三级国产三级在线电影|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少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