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如姬/ 文 小毛象/圖
玩轉歷史
燕惠王:信任培養(yǎng)不易,失去卻在頃刻之間
大梁如姬/ 文 小毛象/圖
對待被舉報的下屬,昏君基本都是難辨是非,甚至完全不加調查就讓人或下獄郁悶而死,或腦袋搬家。這次故事里的昏君代表人物出現(xiàn)得很晚,不要急,慢慢看下去。
這個世界上,有人爭破了腦袋就是為了登上權力的最高座椅,而有些人偏偏嫌坐在椅子上不舒坦,不自在,恨不得馬上丟掉這燙手山芋。戰(zhàn)國時燕國的燕王噲就是后者。燕王噲是燕易王的兒子,即位以后沒啥政績,也不太想做出什么政績,反正,什么事都由國相操持,他基本啥都不用管。久而久之,燕王噲越來越覺得當王沒意思,國相子之辦得這么好,不如讓他當好了。
君王有所思,臣下有所慮。這不,燕王噲底下有個叫鹿毛壽的人揣度其心思,上報說:“反正您當這個國君也沒意思,我看不如把位子禪讓給國相子之吧!以前堯帝想讓位給隱士許由,許由不敢接受,但堯帝的美名可在天下傳開了?,F(xiàn)在,您也讓給子之,子之肯定不敢接受,如此一來,您既有了圣人堯帝一樣的名聲,又沒失去尊貴身份,多爽啊!”
燕王噲一聽,這主意好!于是就這么辦了。殊不知,他這么一決定,朝廷里就要風起云涌了。首先,太子很緊張,怎么好好的王位放著太子不傳,傳給別人?難道我沒好日子過了嗎?太子一緊張,府里的門客就要為他分憂了。于是,太子平和國相子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斗。一時間,原本安安穩(wěn)穩(wěn)的燕國大亂。
燕國國內亂了,處在燕國邊上的齊國卻樂開了花。齊國與秦國算是當時世界上最厲害的兩個國家,齊國想擴張,占領燕國的地盤那是勢在必行。于是,齊宣王馬上給太子平寄了一封信:“偉大的燕太子,臣下作亂必須平定,齊國支持你,聽你調遣!”太子平以為有了支持,便加緊了攻伐子之的步伐,雙方斗得如火如荼。
燕國越亂,齊國趁火打劫就越容易。恰巧,這時圣人孟子也在齊國,趕緊對齊宣王說:“這個時候攻打燕國,那就類似于我大周武王伐紂的好時機啊,快上!”說干就干,齊宣王馬上厲兵秣馬派遣將士,直奔燕國。沒過多久,燕國的首都就被攻破了。那位當了太上王的燕王噲、國相子之以及太子平,全部在這場大亂中被砍死。
最后,由趙國的趙武靈王出面,從韓國召回做人質的公子職回燕即位,是為燕昭王。
事情發(fā)展到這里,本以為燕國要迎來和平了,可國仇家恨怎么能忘?燕昭王即位后就開始招賢納士,一門心思要找齊國報仇。
終于,經(jīng)過幾十年的改革整頓,燕國又富強起來。此時出現(xiàn)了一個叫樂毅的人,他是樂羊的子孫,被燕昭王招攬到了燕國。樂毅輔佐燕昭王改革,提出“天下共圖齊”的思路。他一直致力于聯(lián)合當時的秦、趙、魏等幾大國家,離間這些國家與齊國的關系,最后齊國終于被孤立了起來。
公元前284年,燕國報仇的日子來了。樂毅被任命為上將,楚、韓、趙、魏等國也各派一軍支援,五國伐齊。齊國的國力雖然蒸蒸日上,戰(zhàn)斗力卻日趨下降,像一棵空心大樹,很快就被聯(lián)軍攻破70多座城池,甚至齊國都城臨淄也被占領。放眼望去,齊國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大城了。
樂毅認為齊國主力已破,于是解散聯(lián)軍,由燕軍獨自前去圍城,攻占齊國。但,有一句話說:使人民團結的唯一必備條件就是要有個強大的敵人。此時此刻,齊國人民已經(jīng)反省了,于是眾志成城,平民老百姓也抄著鍋碗瓢盆一起抵抗燕軍。結果,僅剩下的兩座城池反而很難攻下。
就這樣過了三年,燕國人都有點兒受不了了,更有嫉妒樂毅軍功的人趁機給燕昭王打小報告:“樂毅攻打齊國,一個呼吸之間就攻下了70多座城,現(xiàn)在剩下兩座反而三年打不下來,這是什么道理?他想仗著軍威脫離燕國,自己去南面稱王啊。況且,齊國美女多是眾所周知的事,他估計也不惦記自己留在燕國的媳婦兒了。大王您要小心啊。”
燕昭王聽了也不說話,而是辦了個宴會,在酒席上抓著進讒言的人說:“齊國人流氓,趁亂打我們。我即位后之所以勵精圖治,就是為了報仇。破齊有功的人,我還打算跟他分享燕國呢,更別說樂毅親自破了齊國。齊國就是他的,不是我燕國的。如果他能當齊國國君,和我燕國結好,這是我燕國的福氣,也是我希望看到的,你還跑來胡說八道,該殺!”說完就命人把他帶下去領刑了。
完了以后,又賜給樂毅妻子王后的衣服,兒子公子的衣服,車馬房子更是不少,甚至派人前去支持樂毅為齊王。樂毅聽了嚇一大跳,不管國君是真心誠意,還是要試探自己,樂毅只能趕緊辭謝,并發(fā)誓自己一輩子都是燕國的臣子。
燕昭王的態(tài)度不僅收服了樂毅的心,也讓自己在諸侯中建立了名聲??上]多久,燕昭王去世了,他的兒子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樂毅,恰巧此時齊國也出現(xiàn)了愛國志士田單,打聽到新燕王忌憚樂毅,田單連忙派人使反間計,同樣是說樂毅留著齊國兩座城不拿下,是為了威脅燕國,自立為王。燕惠王完全不如燕昭王大氣,聽說樂毅要自立為齊王,趕緊派人取代了樂毅的上將職位,并召他回國。
樂毅知道自己被猜忌,哪里還敢回去,放下兵權就逃到趙國去了。
不同的處理態(tài)度,使燕軍戰(zhàn)敗,齊國復國,并收復了燕國所占領的所有齊國領土。一切又回到了戰(zhàn)國七雄原有的局面。
諸如此類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安史之亂時,大將高仙芝與封常清守潼關,由于軍中都是新招募的士兵,只適合守城,并不適合開戰(zhàn),于是高仙芝采取防御的方法。監(jiān)軍邊令誠向高仙芝索賄不成,跑去舉報高、封二人縮在潼關,畏敵不前,大唐天子李隆基一聽急得血壓飆升,也不多做考慮,當即就下令斬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兩位名將一死,等待大唐的就是潼關旋即被破,長安失陷,天子出逃的慘劇了。而縱觀李隆基一生,少年時是一手策劃政變、奪回李家天下的李三郎,后來是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明君唐明皇,可到了老年,寵信小人,沉溺奢靡,最后就落得個失去社稷、國破家亡的下場。
昏與明,有時就在一念之間。做了昏的決策,勢必就有更差的結果需要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