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楠+邱華偉+胡月
摘 要:游泳運動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2700多年前游泳就作為一個獨立的項目出現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這一事件也完整地記錄在了希臘的史料中。在現代的競技游泳比賽中,對于高水平的游泳運動選手來說,最終成績的提高是相當困難的。運動員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一個運動員在訓練恢復上的優(yōu)勢可以使她們達到最佳的競賽狀態(tài)。
關鍵詞:游泳;運動員;高原運動
高原訓練作為目前在競技訓練中備受重視的訓練方法之一,是競技項目尤其是體能項目中賽前常用的訓練形式,為游泳運動員提高競賽水平和運動能力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高原訓練是指利用高原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點即高原低壓和低氧的環(huán)境條件,激發(fā)運動員身體的補償機制。通過在高原環(huán)境下增加訓練難度和負荷量,使運動員不管是在體能還是生理上都能夠充分調動最大運動能力,并刺激運動員機體產生抗缺氧反應的訓練方法。在運動員進行高原訓練時,其機體將會承受兩種負荷:①由于高原地區(qū)本身的氣候條件而引起的高原低壓及低氧環(huán)境;②高強度運動量訓練引起的缺氧。這兩種負荷都將使運動員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后,通過調動機能補償機制,從而提高運動員的抗缺氧性生理反應。
在體能項目中,游泳運動員不僅在身體素質、柔韌性、力量及水感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其中,心肺功能尤為重要。在游泳項目中,高原訓練就被用于游泳運動員進行訓練恢復,本文將以山東省女子游泳運動員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女子運動員的高原訓練恢復進行研究,為高原訓練能夠提高游泳運動員身體機能抗缺氧性能力提供理論依據,為游泳運動員進行高原運動訓練恢復提出針對性建議。
研究的內容
針對山東省女子游泳運動員高原運動訓練恢復的情況,本文擬通過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FMS等方法,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分別研究分析技術動作及與相關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能力、協調性、柔韌性,心肺功能等因素,找出影響女子游泳運動員提升運動能力的關鍵因素,通過完善高原運動訓練恢復方法,提升運動員身體機能水平和抗缺氧性能力,從而提高運動成績。
研究課題的創(chuàng)新點
本文的研究數據資料真實有效,能直接反映山東省女子游泳運動員的高原運動訓練恢復情況。
國內外關于高原訓練的文獻資料甚多,但針對女子游泳運動員的高原運動訓練恢復的內容較少。運用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FMS等方法,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分別研究分析技術動作及與相關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能力、協調性、柔韌性,心肺功能等因素,從而完善女子游泳運動員的高原運動訓練恢復方法,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
研究的目的意義
針對山東省女子游泳運動員競賽及日常訓練情況,本文擬通過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FMS等方法,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分別研究分析技術動作及相關肌肉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能力、協調性、柔韌性等方面的不足,找出影響女子游泳運動員競賽成績的關鍵因素,進而完善高原運動恢復方法,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為教練員進行科學化訓練提供理論依據,為山東省女子游泳運動員提升身體素質,提高競賽成績提出有效建議。
建議
(1)高原訓練是常見的賽前運動訓練方法之一,高原的特殊氣候環(huán)境只是為運動員提供了低氧低壓的運動訓練背景,在低氧低壓的條件下,激發(fā)運動員身體機能的適應性,可以作為賽前調整的訓練手段之一,但對于提高運動員的身體力量、技術動作等方面并無直接影響,不能代替專門的訓練手段,應與其它訓練方法相結合,以提高運動員成績。
(2)在進行賽前高原運動訓練法后,運動員成績會出現提高或下降,這說明訓練安排不合理,高原運動訓練的效應并未在賽前調整訓練中得到有效利用,應針對運動員自身情況制定有效合理的高原訓練方案。
(3)高原運動訓練恢復對于游泳運動員的賽前調整及運動成績的提高發(fā)揮著顯著作用,但如何才能更好地制定出有效合理的針對性訓練方案?如何更好地將高原運動訓練恢復與專門訓練手段相結合?這些問題還亟待研究。
參考文獻:
[1]馮連世.高原訓練理論與應用研究的進展[J].體育科學,1999,(5).
[2]馮連世,洪平.高原訓練與紅細胞功能的變化[C].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論文集,1996:158-163.
[3]馮連世.優(yōu)秀中長跑運動員高原訓練的生理適應及模擬高原訓練時骨骼肌a-action的基因表達[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8.
[4]林麗雅等.高原訓練對游泳運動員機能影響的動態(tài)變化追蹤研究[C].第六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000:203.
[5]楊奎生等.高原訓練對游泳運動員血清乳酸脫氫酶活性的影響[C].國家體委體育科學研究所論文選集,1996:64-66.
[6]錢風雷等.高原訓練對游泳運動員血漿睪酮、皮質醇和促性腺激素的影響[J].上海體育科研,1993,1:3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