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君蘭+蘇正喜
【摘 要】寧夏西吉縣境內(nèi)的火石寨景區(qū)擁有眾多石窟建筑,其中云臺山(掃竹嶺)石窟無論從面積還是建筑形態(tài)都區(qū)別于其他石窟群,經(jīng)考證為火石寨眾多石窟群的聚眾活動場所。然而從最新出土文物來看,云臺山石窟寺的歷史沿革遠非資料記載的始于佛教。從云臺山石窟發(fā)現(xiàn)的西周瓦當及道教所信仰的仙性圖騰,說明云臺山石窟群最早由道教所建,后道、佛教交替發(fā)展。
【關鍵詞】云臺山石窟 道教 佛道教并存
火石寨位于寧夏南部的西吉縣境內(nèi),由于它的山巒呈現(xiàn)暗紅色,尤其在綠樹的掩映下,如同一團團燃燒的火焰,因而取名火石寨。在火石寨方圓百里之內(nèi),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兀立山峰,其中著名的有掃竹嶺、石寺山、照壁山等?;鹗坏辛钊松衩缘淖匀痪坝^,還有十多處石窟建筑,和須彌山石窟一脈相承。
云臺山(掃竹嶺)總面積60000多平方米,東經(jīng)105°45′22.8″,海拔高2413米,三面絕壁,東北角鑿石階可攀。石窟開鑿在正面石崖山體之上,大體分三級(層)建造,現(xiàn)存有佛殿9處,每層都鑿有水窖。
民國《西吉縣志》記載:“云臺山山高峰峻,重巒疊翠,曲而幽深。傳為唐初羽士程野仙樓鶴之處,每於山雨欲來,必先猶然作云,既晴亦多煙風,啼明鐘聲,隱約其中,花香撲鼻,足堪娛目。”《固原州志》記載:“云臺山石窟鑿于北魏,盛行于隋唐,因其與固原縣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為唐朝佛教禪宗派流傳圣地,亦稱‘西武當?!痹婆_山2005年9月15日被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火石寨石窟群的聚眾活動場所被發(fā)現(xiàn)
如今火石寨早已不是昔日宗教圣地,而成了聞名遐邇的重點旅游景點?!霸婆_疊翠”是西吉八景之一,云臺山三面絕壁,險峻異常,惟東北方有人造石階可攀,石崖上分三級建造有玉皇閣、大佛殿、菩薩殿,閻王殿、萬壽宮等30孔洞窟,下有云臺棧道可達,窟內(nèi)有殘存佛龕、壁畫、石雕像等。山上山下,林木濃郁,深遂幽雅。
西吉縣人民政府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措施,于2010年8月27日組織西吉文物管理所、錢幣博物館專業(yè)人員,對云臺山石窟進行保護專題調(diào)研,在雇傭民工清理12號(專題調(diào)研時新編號)窟前場地時,挖出西周灰陶圓形三爪龍紋鳥頭瓦當、漢代灰陶瓦當、宋代茶末釉瓷片、元代白釉褐彩瓷碟底、明代紅陶琉璃裝飾品碎片、民國時期白釉藍花碗底等歷代磚瓦瓷陶碎片若干。
根據(jù)西吉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和云臺山石窟專題調(diào)研得出結(jié)論:云臺山石窟20處,分布在東西長約350米的石壁上,窟石分長方形平頂式和穹窿頂兩種,最大窟高3.7米,寬5.3米,進深7.2米,石窟內(nèi)造像多數(shù)已毀,殘存石雕須彌座、佛龕、壁畫60余處,較完整的石雕像4尊。石雕佛像現(xiàn)存(大佛殿)18號窟,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424—452年)所造,佛身高4.8米,腹圍 4.4米,立佛。還有3尊銅佛,現(xiàn)收藏西吉錢幣博物館,其一是宋代釋迦摩尼鎏金銅造像,通高46厘米,坐高15厘米,佛高25.5厘米,重8.68千克;其二是宋代香天菩薩銅造像,通高29厘米,佛床高5.3厘米,佛高23.3厘米,重1.86千克;其三是明代銅造彌勒佛像,通高47.8厘米,坐高13厘米,坐寬36厘米,重18.4千克,背鑄陽文“大明萬歷三十二年三月十六日鑄造,清涼寺”。左腿背側(cè)刻陰文“鐘進庫,妻許氏男,鐘尚禮”等,蓮座周部鑄26人姓名。
火石寨石窟群如此之多,必定有一處聚眾活動場所,那么這個場所究竟在何處?是誰建造?一直是歷史之謎,這次專題調(diào)查終于揭開了這個謎底。12號窟的地理位置、建筑風格和其它各窟相比,規(guī)模最為宏大,總面積300多平方米??邇?nèi)發(fā)現(xiàn)紅巖石所鑿柱頂石一塊,直徑1米(為保留原狀未發(fā)掘),石條凳子三塊各長0.9米,高0.6米,寬0.3米,懸崖中部鑿有建造閣亭時所用的椽、檁眼60余孔,正中殘留最大佛床長3.2米,寬0.6米,高0.62米,佛龕30余處,最大佛龕高3.9米,最小佛龕高0.6米。事實證明,12號窟就是做法的法場。史載,大明彌勒佛像鑄于三月二十左右;現(xiàn)存石壁民國建造者也在三月二十左右,說明每年三月二十左右,都要在這里舉行一次盛大廟會。
二、云臺山石窟專題調(diào)研的發(fā)現(xiàn)
云臺山石窟專題調(diào)研時在窟前發(fā)現(xiàn)西周灰陶圓形三爪龍紋鳥頭瓦當、漢代瓦當、宋代茶末釉瓷片、元代白釉褐彩瓷碟底、明代紅陶琉璃裝飾品碎片、民國時期白釉藍花碗底等。初步斷定該法場建于西周,最早行使道教。和12號窟相連的16號窟內(nèi),殘存一處佛床,長3米,寬0.8米。床頭是兩條翹尾的魚紋圖形,上面雕刻兩組十分精美的幾何圖案,上部分7塊,下部分5塊。下部左右兩邊是相稱的一對仙果樹,右邊第二塊是太陽圖案。封閉未開放的險石崖石窟,殘留有稱為創(chuàng)造之神、中華之母的女媧石雕神像,人頭魚尾,都是道教所信仰的仙性圖騰,基于以上實物證明,云臺山石窟群最早道教所建,后道、佛教交替發(fā)展。
早在西周,這一地區(qū)和周邊地區(qū)文化就有較大發(fā)展,包括農(nóng)業(yè)、畜牧、建筑、天文、地理。如西吉興隆單南橋頭1999年7月曾出土一件西周提梁卣和一件筒形長鼓腹貫耳式園壺。1981年4月和火石寨毗鄰的固原中河鄉(xiāng)孫家莊發(fā)現(xiàn)西周成王或康王時期的墓葬,出土文物有鼎、簋、戈、戟、車軸飾、車軎、車轄、蚌殼、貝等。寶雞出土的尊,銘文記載了西周成王“相宅”的重大事件。據(jù)《史記》記載,西周王朝建立于鎬(今西安市西),其統(tǒng)治中心在陜西關中,故其統(tǒng)治以北地區(qū),包括寧夏全境,而周王又通過分封諸侯,讓諸侯們在邊疆開發(fā)拓展。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且不少上古神靈得益于后世道教的推廣才得以上位,如西王母、九天玄女等等。所以,西吉縣境同屬周王朝統(tǒng)轄范圍,以時間推算,火石寨云臺山石窟信仰道教,也在情理之中,因為道教在中國先于佛教。
民國《西吉縣志》在寫云臺疊翠時,有這樣一句話“傳為唐初羽士程野仙樓鶴之處”。新《西吉縣志》譯為“唐初/羽士/程野/仙棲鶴之處”,是佛教活動場所。首先,這句話斷句出現(xiàn)錯誤,應為“唐初/羽士/程野仙/樓/鶴之處”?!坝鹗俊毙逕挸晒Φ膫鹘淌?;“程野仙”姓程,野外仙士,道號;“樓”地名(云臺山);“鶴”道教崇拜的神鳥,程羽士已有仙鶴做伴。另外,把原句“樓”改為“棲”,大失原意。從這句話分析,云臺山唐初傳教也是道教并不是佛教。
可考佛教在這里傳播歷史:公元1997年9月,興坪鄉(xiāng)八抬轎出土的100多尊北魏鎏金佛像,公元1985年將臺王家灣出土60尊唐代鎏金佛像。但是并不代表云臺山石窟始于佛教。
總之,西吉火石寨地區(qū)早期信教者道、佛并沒有區(qū)分,只是跟隨潮流而已。所以,云臺山石窟才會出現(xiàn)道、佛并存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馬國嶼.西吉縣志[M].銀川:寧夏新聞出版局,1947.
[2]馬平恩.固原州志[M].銀川:寧夏新聞出版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