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紀念日:中共革命的現代性闡釋(1921~1949)

        2017-09-02 17:12:43李軍全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17年6期
        關鍵詞:時間

        李軍全

        [摘要]回望世界近代文明,革命的本真在于現代性,中共革命亦是如此。紀念日作為國家現代政治的產物,或是觀察中共革命現代性的一種視角。從相關的研究成果看,圍繞紀念日,中共既有政治利用的表現,還有話語、儀式和符號等現代權力技術的運用。這種現代性闡釋將中共革命定位于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坐標上,從中評估中共革命的時代意義,描繪出中共革命創(chuàng)設出新秩序的現代元素,因此發(fā)掘“現代性”或是中共革命研究的學術增長點之一。

        [關鍵詞】紀念日,時間,現代性,政治文化

        [中圖分類號]K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7—6241(2017)12—0034—06

        “現代性是世界各國社會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具有的共同特性?!碧幱谥袊鐣D型時期的中共革命自然具有現代性。寬泛地講,這種革命的現代性是較于中國傳統(tǒng)革命而言的,主要指革命的信仰、方式、動力、前途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現代化因素,體現于革命權力運行問題上,中共革命者在政治舞臺上注重借助諸如話語、符號、儀式等現代權力技術尋求政治意圖。但是這場現代性的革命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發(fā)生環(huán)境并不處于現代文明程度較高的城市,而是遠離現代化的傳統(tǒng)性濃厚的農村?;蛟S由于此種緣故,學術界較為注重揭示中共革命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之間的雙向塑造與制約關系,而較少談論中共革命的現代性。21世紀以來,伴隨著新文化史理論和多學科交叉方法的運用,紀念日納入中共革命的研究視野,引起關注。談及紀念日,它作為國家現代政治的產物,體現的是一種現代政治文明,實為窺探中共革命現代性的一個理想視點。鑒于此,本文擬以目前學界關于中共革命紀念日研究的主要成果為分析對象,擇取紀念日利用、紀念話語、紀念儀式、紀念符號四個層面作為考察視角思考,從中透視中共圍繞紀念日進行的現代權力技術運作情形,或能夠提供一個認知中共革命現代性的窗口。

        一、紀念日利用

        紀念日是政治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關于事件或人物記憶的時間符號。民國時期,國家現代政治興起,紀念日因其背后意蘊成為一種政治資源,各種外域的和本土的紀念日開始出現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國家政府和政治力量紛紛利用其服務現實政治,中共亦不例外。

        由于處在革命奮斗期,中共對紀念日的政治利用顯得更為緊迫。比如,五月是中共革命紀念日最集中月份,包括五一、五四運動、五五馬克思誕辰、五九國恥、五卅運動等紀念日,因而成為中共集中進行革命動員的月份。對此情形,有學者認為:囿于嚴峻的政治生存壓力,中共改變了以往單純紀念“紅五月”的政治思維,其紀念活動基本圍繞征收財糧、征召新兵、處置反革命等中心任務展開。類似情形還有八一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該紀念日的創(chuàng)設處于國民黨第五次圍剿的現實威脅中,有學者指出:中共為最大限度調動蘇區(qū)民眾,于1933年隆重組織紀念活動,除了提前部署宣傳,還借助大型閱兵儀式、紀念文章、群眾集會、紀念晚會和體育運動大會等途徑進行宣傳鼓動,其“規(guī)格之高、規(guī)模之大、方式之多超過了以往的紀念活動”。最能體現政治利用的當屬兒童節(jié),兒童群體不屬于成人群體,但是殘酷的革命現實需要兒童發(fā)揮力量,因此,兒童節(jié)的政治價值就是“在紀念活動中發(fā)動民眾支持兒童走向革命,動員兒童走出家庭,其最大意義便在于借助紀念達到教育兒童的政治意圖”。

        有的紀念日是屬于特定社會群體或整個民族國家的,并不專屬于某種政治力量。對待這些紀念日,中共并不放棄,而是積極與政治對手展開博弈,以獲取其政治價值,構建自身合法性。比如,五一勞動節(jié)是近代以來歐美工人運動的產物,包含著工人群體集中表達利益訴求的內在屬性,輸入中國后便與工人運動關聯在一起。在一定意義上誰能夠占據五一勞動節(jié)紀念權,便能掌控影響工人運動的政治走向,因此政治力量在紀念活動中展開博弈。內中的情形,有學者考察了1927~1937年五一勞動節(jié)的紀念情況:占據正統(tǒng)地位的國民黨強勢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一方面宣揚“勞資調和論”穩(wěn)固工人運動,另一方面借此攻擊中共,拋出“超階級政黨”的理論架構消解其“階級斗爭論”。面對此種局面,處于政治弱勢的中共積極應對,一邊強調五一勞動節(jié)的由來和本質,一邊組織“飛行集會”等紀念活動表達政治主張和訴求。由于中共紀念活動的存在,國民黨開始限制紀念規(guī)模,甚至取消了正當的工人游行、集會等紀念活動,顯然“國民黨在五一紀念活動中與共產黨的博弈一直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再如,五四紀念日源于1919年的五四運動,而五四運動在政治力量獲取政治認同、強化統(tǒng)治秩序、組織民眾動員等方面存在特殊的政治價值。對此,有學者考察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共雙方圍繞五四紀念日進行政治合法性爭奪的情形:起初雙方合作紀念,強調青年在民族危機時刻的地位與作用,1942年后雙方走向分裂,國民黨開始淡化或遮蔽五四運動的政治影響,嚴加戒備或取締各種紀念活動,同時修改紀念時間,將5月4日定為“文藝節(jié)”,另選3月29日(黃花崗起義烈士紀念日)為“青年節(jié)”,重申以“國民革命”為基礎的正統(tǒng)性地位,而中共則始終堅持五四運動的歷史地位,宣揚五四紀念日的政治意義,從強調愛國精神和革命精神中尋找歷史合法性。還如七七紀念日,丸田孝志認為,抗戰(zhàn)時期其紀念形成了國民黨、日偽、中共三方對立的政治局面:國民黨政權視其為抗戰(zhàn)建國紀念日,日偽政權視其為“中日協(xié)作”建設“新東亞”的“興亞節(jié)”,而中共則將其與七一紀念日聯系起來,組織紀念周,強調其在抗戰(zhàn)中的貢獻或領導作用。

        上述可見,民國以來紀念日已成為現代政黨政治演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在中共看來,紀念日不僅有著特殊的政治文化資源,還是進行政治動員的有利時機。這固然是與其政治處境緊密關聯,對那些屬于群體、民族和國家的紀念日,革命中的中共雖不具備占有國家正統(tǒng)資源的政治優(yōu)勢,但是仍在屬于自我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中選擇、創(chuàng)設、爭奪紀念日,借助紀念日的身份標簽傳遞政治意志,尋求政治效益的最大化。

        二、紀念話語

        紀念日作為一種政治資源,倘要發(fā)揮其政治價值,需要經過政治權力的話語詮釋,誠如??滤裕骸霸捳Z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某些成規(guī)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币蚨o念話語往往是政治力量開發(fā)紀念日政治價值的文字表達。通常,紀念話語主題因紀念對象、動員群體和政治形勢的變化有所差異,但是卻有生產合法性與政治認同的共性。比如,七一中共建黨紀念日是在民族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的,其紀念話語具有明確的政治意指,基本是在回顧中國革命奮斗歷史基礎上,闡述中共奮斗革命簡史,然后將其與中國革命、國家前途聯系起來,突顯革命敘事與國家意象,正如有學者所研究的那樣:抗戰(zhàn)時期,中共七一紀念話語以“抗戰(zhàn)建國”為主題,既展現與國民黨合作的政治策略,又宣揚中共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成績與抗戰(zhàn)建國的政治關聯;解放戰(zhàn)爭時期,蔣介石政權妄圖獨裁中國,此時的紀念話語則以“反蔣建國”為主題,聚集于批判與否定國民黨專政獨裁的建國理念,同時申明中共繼承中國革命事業(yè)的決心,傳達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政治主張。

        類似的話語表達還表現在雙十節(jié)。雙十節(jié)又稱為“辛亥革命紀念日”,中華民國成立后將其定為國慶節(jié)。辛亥革命被政治力量奉為近代中國國民革命運動的標志性歷史事件,可謂中國革命合法性的核心來源。自創(chuàng)建初期起,中共便注重發(fā)掘辛亥革命的紀念意義。王建偉認為此時期中共的紀念話語是從國民革命角度討論辛亥革命的性質、結果,主要圍繞辛亥革命發(fā)生原因、失敗原因、國民黨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等問題展開闡釋,以此為自身革命事業(yè)營造合法性依據。抗戰(zhàn)時期,中共的紀念話語主題經歷了從維護團結統(tǒng)一到追求民主政治的變化,主要是在變化中“努力為自己的合法地位尋找政治基礎”。重要的是,此時期中共開始借助紀念話語深度闡釋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歷史遺產中為自身革命尋求合法性支撐。對于此點,有學者指出:中共首先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和意義,將其視為自身領導的中國革命歷史運動中的關鍵一環(huán),隨即強調其局限性;然后,質疑或挑戰(zhàn)國民黨獨享辛亥事業(yè)成果的地位,斥責其政治表現難堪大任,將其排除在合法繼承地位外;最后,論證新民主主義革命代替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必然性,強調中共是辛亥革命事業(yè)的繼承者和領導者。

        不僅如此,中共還嘗試從意識形態(tài)領域構建政治合法性,將自身信仰的馬克思主義與三民主義聯系起來,這主要體現在中共紀念孫中山、馬克思、恩格斯、辛亥革命等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話語中。三民主義是民國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深受國民認同。有學者認為抗戰(zhàn)時期中共不僅注重三民主義的政治影響力,還開始論證“中共是真三民主義者”“馬克思主義是三民主義的好朋友”“新民主主義是新三民主義”的內在邏輯關系,“這既可以將中共自身意識形態(tài)塑造成源于本國革命和政治思想的理論……也可以使中共擺脫那種遠離中國的、異類的意識形態(tài)形象”,為獲取政治認同創(chuàng)造思想文化條件。政治合法性的話語表達,終歸是要獲取社會對中共的政治認同,因此在諸多紀念話語中,中共還有意識地塑造自身政治形象,以引導社會民眾對生活其中的政治秩序的認同感。比如,在中共七一紀念話語中,塑造共產黨員的優(yōu)秀形象始終是一個紀念話題,通過講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共產黨員的不怕犧牲精神,宣揚中共“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形象。

        上述可見,話語不僅能夠反映政治實踐,還能建構政治實踐,話語作為現代政治意圖表達的一種途徑,往往與政治權力密切關聯,在此種意義上,紀念日中的話語運用其實就是現代權力技術的一種運作,因為“一種歷史表述,包括誰來表述,怎么表述,以及表述中的真與偽等等,實際上已是經過具有約束性的話語規(guī)則選擇和排斥以后的產物”。中共在紀念話語中表露的“革命與意識形態(tài)”“政權與政治合法性”的關系,實則是現代革命目標與運行的一個重要層面。

        三、紀念儀式

        在現代政治舞臺上,儀式具有規(guī)整的行為舉動、嚴肅的政治主題和濃厚的場域感染力等獨特優(yōu)勢,往往是政治力量展演政治意圖的有效途徑,如柯澤所言:“儀式是現代工業(yè)社會中政治整體的一部分……很難想象政治體系沒有儀式將如何運作?!比后w性集會是中共組織紀念日活動的慣常途徑,主要包括紀念大會、軍事閱兵、示威游行、文娛晚會等形式,由于其存在于特定的公共場景,又預先設定了符號、色彩、意義等情境元素,經常是政治儀式集中展演的理想場所。紀念大會往往是集會活動的高潮,也是儀式感最強的部分。通常,紀念大會的時空感十足,無論是志哀,還是志慶,會場布置均顯得莊重、有層次感。比如,有學者考察了延安“雙十節(jié)”的紀念大會,認為其中極具儀式感:1941年紀念大會,會場入口布置青翠彩門,還懸掛孫中山像和大量的標語,大會在升國旗的序曲中開幕,全場向國旗和孫中山遺像致敬,恭讀孫中山遺囑,然后大會正式開始,先由大會主席團成員先后發(fā)言,大意是追憶孫中山革命功績,同時強調團結抗戰(zhàn),最后向全國致電,高呼口號后散會。如此來看,紀念大會不僅是儀式展演的時間節(jié)點,更像是一種群體化的政治儀式,規(guī)定具體儀節(jié)統(tǒng)一參會者言行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有的紀念大會表決產生主席團,事先擬定會議程序。童小彪在考察1942年延安七七暨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大會時,描述道:大會現場旗幟漫空飛舞,數百件挽聯、花圈分懸主席臺旁,主席臺中央及兩側懸掛國旗、孫中山等領導人像,左權等烈士像分列兩旁,肅穆莊嚴。大會進行的主要程序為:鳴炮開會;主席團登臺;致敬國旗和孫中山遺像、恭讀總理遺囑、默哀三分鐘、奏哀樂、主要領導人講話、向毛澤東獻旗、通電、喊口號散會。這種極具操控的紀念儀式,再輔以旗幟、口號、音樂等象征與形象元素,容易形成感染力,從而激發(fā)參與者的內在情緒,培養(yǎng)其政治情操,增強紀念活動的效能,漸趨成為中共組織紀念大會的固定程式。

        由于紀念儀式是在特定時空環(huán)境中對某個歷史事件或人物的集體追思,那些重復性的會議場景、表演性的政治儀式,往往會使參與者自我反省,使其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接受政治權力的訓誡,生成文化認同。但是紀念儀式效能發(fā)揮不單依賴具體儀節(jié),還需要現代傳播媒介的幫襯。在現代政治傳播途徑中,借助科學技術生成的諸如報紙、期刊等傳播媒介,具有成本低、傳播廣、不受時空限制等優(yōu)勢,成為政治力量傳達政治意圖的文字載體。每逢紀念日,中共往往會借助現代傳播媒介刊發(fā)紀念特輯、???、社論、文章、副刊等紀念文本,既表達紀念意圖,又拓展紀念活動的內涵。對此,陳金龍注意到中共在紀念1941年七一建黨紀念日時,《解放日報》專門刊出紀念專輯,刊發(fā)朱德、林伯渠、吳玉章等中共領導人的紀念文章,還配發(fā)了紀念社論《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周年》。還有學者關注到在紀念馬克思誕辰日時中共總會刊發(fā)特輯或翻譯、出版馬列主義的經典文獻。另外,中共宣教部門還會編印其他形式的文字性宣傳品,如出版文集、紀念集、墻報壁報、傳單,其中標語口號最為特殊,有學者認為標語口號句子短,讀來順口,通俗易懂,是現代宣教必不可少的要素,再配以紀念大會,往往會振奮聲威,如1937年延安的“一·二八”紀念大會,會場口號聲“響徹云霄”,與會群眾熱血沸騰,會后的游行示威中,口號聲重復響起,氣氛異常熱烈。

        上述可見,紀念日中的儀式不僅讓紀念日的政治設計成為一種真實的客觀的政治實踐,還能以此塑造或延伸組織者的政治威望與生命力。在紀念日群體性集會中,中共通過政治儀式向社會推銷自身話語,以相對簡化的場景和行為建構政治形象,營造政治認同氛圍,又借助現代傳播媒介推動目標受眾認知、理解政治信息進而選擇政治立場的進度。于此而言,紀念儀式其實就是中共運用政治權力的一種具體實踐。

        四、紀念符號

        在現代政治舞臺上,符號與政治權力緊密結合,成為“政治的重要表現形式”。由于其負載著專屬的象征意義,成為政治運行的服飾。這種政治符號在中共組織的紀念日活動中亦有所體現。比如,“旗幟往往是一種精神、思想或主義的重要象征”??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中共在紀念活動中引進了中華民國國旗,將其使用于具有“民族主義”“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國家形象”等政治內涵的紀念日中,如七七、“雙十節(jié)”和十月革命紀念日等等,以顯示服膺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宗旨。即使在國共政治矛盾激化時,國旗的使用亦沒有受到影響,甚至還出現將升國旗、敬國旗視為必備程序的政治舉動。同時,中共還在紀念活動中使用自身黨旗,出現了將國旗和黨旗同時使用的現象,并且始終沒有將國旗引入自身組織內部,以顯示自身政權的獨立性。待到國共內戰(zhàn)爆發(fā),中共逐漸擺脫中華民國政治框架,開始弱化國旗的使用,用黨旗取代國旗,更加突出自身政權的獨立性。顯然,中共在紀念日活動中就如何使用中華民國國旗和自身黨旗這兩個政治符號進行著政治考量。

        與旗幟相伴隨,領導人肖像亦被中共使用于紀念日的慶典儀式上。較于旗幟,領導人肖像“具有憑借領導人的個性更為直接地象征政治權力的功能”,因此,紀念日慶典儀式上如何使用領導人肖像成為中共進行政治思慮的一個問題??箲?zhàn)初期在中華民國政治框架下,國共再度攜手一致對外,逢此政治良機中共適時地引入本屬于國家政治資源中的孫中山、蔣介石、林森、宋慶齡等領導人像,借以塑造革命政權的合法性。在使用過程中,中共極為注重孫中山像的象征意義,給其的政治定位最高,不僅經常單獨使用,還在與其他領導人像混合使用時,將其置于懸掛序列首位,形成“孫中山+蔣介石”“孫中山+蔣介石+中共領導人”“孫中山+中共領導人”等肖像使用模式,甚至還出現將其與國際共產主義領導人像一同使用的現象。孫中山是中國革命先驅,被民國政治力量奉為革命正統(tǒng),中共此舉自是具有特殊的政治訴求。從抗戰(zhàn)中后期開始,中共意識到標識政權獨立性的重要性,逐漸地弱化、疏離國家領導人像,此備受重視的孫中山像無論是使用范圍,還是使用頻率都受到影響,被單獨使用的次數減少,蔣介石像被疏離得更為明顯,在紀念日慶典儀式的主席臺上難尋蹤跡,與此同時中共開始突顯自身領導人像,形成了“毛澤東+朱德”的肖像使用模式,其中毛澤東像還被視為革命政權的最高象征加以推廣。保持獨立性是一個現代革命政黨得以發(fā)展與壯大的要件,中共在節(jié)慶紀念中宣揚自身領導人像的政治舉動,無疑集中表達了革命政權的獨立性?,F代政治舞臺上,身具政治屬性的領導人像早已是政治力量操控政治的公器,中共在此問題上明顯表現出來一種較為成熟的運作技術。

        不只是旗幟、肖像等政治符號,還有學者研究了中共在紀念日活動中的其他符號,比如聲音符號。胡國勝認為中共注重發(fā)揮歌曲的情感動力,根據紀念對象編寫不同的紀念歌曲,如為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編寫《紀念五一勞動節(jié)歌》《“五一”斗爭曲》,為紀念十月革命紀念日編寫《列寧歌》《紀念十月革命歌》,等等,通過節(jié)奏與旋律傳遞政治信息,通過歌唱“展現出中國共產黨聲音政治符號的革命力量”。看來,革命年代歌唱不單是一種音樂藝術,還有將歌曲意趣轉化為心靈共鳴的政治需求。

        上述可見,在紀念日慶典儀式上中共積極運用旗幟、肖像等政治符號,以使其抽象的革命權力變得具體化、形象化,不僅對革命信仰、權力的前途與未來進行了政治暗示,還對社會民眾的心理精神進行了政治塑造,從中盡可能地實現政治符號所特有的文化統(tǒng)攝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共革命紀念日研究描繪出了中共革命的現代性面相,在一定程度展示了現代權力技術在中共革命中的運用、功能和意義,這是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宏大敘事的闡釋風格,也是不同于聚焦在中共革命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間的塑造和制約關系的研究思維。從內在的研究肌理看,這種闡釋是將中共革命定位于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坐標上,從中發(fā)掘中共革命創(chuàng)設出新秩序的現代化元素,以此評估中共革命的時代意義。其實,回顧中國現代化的發(fā)展歷程,中共革命不僅表現出對傳統(tǒng)的沖擊或改造,還有在顛覆或摧毀傳統(tǒng)基礎上建設現代社會秩序的愿望,或許這才是革命的本真。因此我們衡量中共革命,不僅要關注革命對傳統(tǒng)的破壞力及傳統(tǒng)對革命的制約,還要重視革命累積的現代化水平及其對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影響。從此種意義來看,發(fā)掘“現代性”或是今后中共革命研究的一個學術增長點。

        同時也應看到,目前此項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學術提升空間。比如,研究內容上要超出政治層面,更多的討論紀念日對中共革命的政治意義,只會使人產生紀念日“萬能”的慣常邏輯,削弱了紀念日的真正意義,還應該描繪現代性的紀念日在傳統(tǒng)社會運行的境遇,盡可能地發(fā)掘基層社會的感受體驗和歷史經歷;研究方法上要超出理論設計,注重抒寫歷史敘事,歷史敘事的忽略難免使研究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具體的歷史場景和事實的支撐,或者存在理論邏輯與歷史具象的錯離,難以顯現紀念日背后的復雜面相;研究視野上要超出中共革命,時刻注意紀念日與中國政治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將其放在一種更為宏觀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中加以審視,或許才能給予紀念日一個恰當的政治地位,才能發(fā)現紀念日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真正價值,從而探究中共革命現代性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影響力究竟有幾何。

        猜你喜歡
        時間
        小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 12:30:07
        問題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中運用的原則
        “被閑置的時間”——談當代藝術實踐里的當代現實
        電影《前目的地》的悲劇美學意蘊
        電影文學(2016年19期)2016-12-07 20:31:56
        時間設計的形式語言解析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59:13
        Spatial—Temporal Metaphor of“qian/hou”in Chinese and English
        時間與空間:新聞采訪中無聲的語言
        新聞愛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32:34
        時間消滅空間?
        新聞界(2016年12期)2016-11-08 21:36:56
        “時間”面前人人平等
        湯姆?提克威影片的審美特征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30:22
        肉色丝袜足j视频国产| 人妻少妇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中出|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首页 | www国产精品内射熟女| 精品18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av手机在线一区|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女优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尤物| 亚洲女同性恋在线播放专区| 日本道色综合久久影院|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播| 日产精品毛片av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久久精品爱国产免费久久| 中文字幕文字幕视频在线| 美女mm131爽爽爽| 亚洲av成人无码网天堂| 亚洲av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把女邻居弄到潮喷的性经历| 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亚洲大片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狠狠综合亚洲综合亚洲色|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播放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久久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地址| 永久黄网站免费视频性色| 日韩精品区欧美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黑丝美女av| 欲求不満の人妻松下纱荣子|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人妻| 国产真实偷乱视频| 欧美1区二区三区公司| 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