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丞
朗讀是語文課上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朗讀勝過繁瑣的講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鼓勵學生好讀、樂讀呢?筆者認為應從學生實際與教材出發(fā),做好以下幾點。
一、變著法子讓學生讀
1、提供示范,讓學生模仿。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教師的范讀及錄音示范能讓學生較快地掌握朗讀的語氣,并進行模仿。教師在范讀之前應認真“備讀”,反復研究朗讀的語氣、語調,發(fā)揮出最佳的水平,讓學生聽了以后,產生強烈的想讀好的欲望,達到以讀促讀的目的。
2、移情悟意,換位體驗。換位移情就是指人們在察覺他人情感時自己也體驗與之相同的感情,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朗讀時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入境的水平。例如在朗讀《我不認識你》中那個同學生氣地問高士其的話時,我首先問學生:“有什么事讓你生氣過嗎?”“那么,請你們也帶著有過的這種生氣的心情來讀那個同學的話?!蔽野l(fā)現(xiàn)學生都讀得很專注,進入了角色。
3、創(chuàng)設氛圍,進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情景交融的氛圍。這樣,孩子們朗讀時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語言美、意境美。如教《春筍》一文時,學生對于春筍的生長過程是很生疏的,春筍生長時朝氣蓬勃、奮發(fā)向上的樣子他們從未見過。指導朗讀時,我邊用多媒體放出春筍生長的過程邊動情地朗讀。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記憶中感悟到了語言之美,并讀出了那種感覺。其次,可以搞一些配樂朗讀,選擇與課文意境相吻合的音樂,它能喚起學生的想象,在音樂特有的旋律和節(jié)奏下進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讀出“味道”來。
4、引入競爭,激發(fā)興趣。濃厚的興趣能誘發(fā)學生強烈地想讀好書的愿望,并能使學生發(fā)揮出最佳的朗讀水平。我針對孩子好勝的心理,引入競爭機制,不管是個人讀、小組賽讀、全班齊讀,我都給打分,特別是小組賽讀,要求讀時做到:不讀錯,不添字,不漏字,不重讀,學生非常喜歡,同時也培養(yǎng)了組里的團隊精神,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評分的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了學生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二、要讓學生充分讀
1、給足“讀”的時間。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課目的之一,是使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夠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給學生幫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弊鳛榻處煈谏险n前讓學生能有充分的時間去朗讀課文,使其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時,要避免問題過碎、滿堂問式的串講,多給學生朗讀課文內容的時間,從而達到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2、擴大“讀”的面。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采用默讀、輕讀與集體朗讀的形式,控制指名讀。在大部分的講讀課中,可采取“默讀勾畫——輕讀品味——議論表達——朗讀反饋”的教學方法。在這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讀占了三個。默讀后思考:這篇課文寫了什么內容?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重點寫了哪個方面?并分別勾畫出來;接著,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輕讀、體會課文是如何一點一點來寫清楚的;然后,讓學生發(fā)言,談談自己對字詞、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指名朗讀,反饋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這樣,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機會與足夠的時間參與到課堂“讀”的實踐中來。
3、提高“讀”的質量。讀得再多,沒有質量的保證,也難以真正提高課堂效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要要求學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保持協(xié)調一致,用“心”去讀;第二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做到每讀一段、每讀一篇都要有目的,不白讀;第三還要選好讀的重點,一篇課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須選擇有助于進行詞句訓練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題的、有利于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內容作為重點來讀。
三、拓寬閱讀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充分的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創(chuàng)意朗讀。有句話說得好:“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篇文章的領會不同,讀出來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積極鼓勵學生通過各自獨特的角度去體會課文,去感觸課文,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讀出自己的情感。
2、適時引導學生想像。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課文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此處做出合理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使學生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學《白楊》一課時,結尾寫到:“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我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情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發(fā)揮想象。于是,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同學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發(fā)展了自我,在想象中獲得真切的體驗,感受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沒有的經歷,激發(fā)學生的高尚情操。
3、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fā)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fā)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三是比較優(yōu)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四、讀要和評價相結合
教師評價語言設計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自己朗讀情況的認識。
教師主要用口頭語言對學生的朗讀水平予以評價。從其手法看,有以下幾種評價語:
1、情景語。不采用直接的評價詞句,而是結合課文語境對學生朗讀作出反饋。如特級教師支玉恒老師教讀《第一場雪》,學生第一次讀完后,他這樣詢問:“雪大不大?”學生都說:“不大?!蹦菍W生再讀,果然讀出大雪紛飛的感覺。這樣的評價語生動形象,使學生始終處于課文傳達的氛圍中。
2、修辭語。在《閃動的紅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聲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風?!苯處熢趯W生讀完后評價:“你讀得也是甜甜的,真好?!?/p>
3、幽默語。它是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手段,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機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如《海底世界》中有一段寫海底動物的“竊竊私語”。一位學生讀得過于響亮,教師聽后說:“你這么讀,小動物都被你嚇跑了?!睂W生們在愉悅的氛圍中,領悟到朗讀此段的處理方法。
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及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內容,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動體驗的環(huán)境,能夠積極參與對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探究過程的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讓學生從心底愛上語文,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書本是甜的”。能從小就體味到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終生閱讀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 何偉.重視朗讀訓練 培養(yǎng)朗讀能力[J].甘肅教育,2012(6):34.
[2] 林雪微.重視英語朗讀培養(yǎng)朗讀能力[J].華章,2011(6):155.
[3] 劉文娟.注重朗讀訓練,培養(yǎng)朗讀能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54):252-2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