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干
《笑林》中有這么一個故事:有人岳母死了,就托一個私塾先生幫寫祭文。塾師便從古本里抄了一篇。有識字的人發(fā)現(xiàn)祭文弄錯了,居然是悼念岳父的!這一家人回去責問塾師,塾師振振有詞:“書上的東西無論如何不會錯,只怕是你家死錯了人……”
如今這樣死搬教條的私塾先生并沒有完全消失。一些公開課選手頗有此私塾先生的“風采”。他們常常花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就是為了比賽時40分鐘的“精妙絕倫”。40分鐘內每個時間點開展什么活動、說什么話,都有嚴格規(guī)定……每次試教他們的眼里只有“完美無缺”的教學設計,管他什么學校的什么學生,選手們都有“十八般武藝”把學生引入課前設計好的框框中。若有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選手們就表情嚴肅地說:“同學們,這個問題我們下課再討論,好嗎?”“由于時間關系,這個問題先討論到這里……”學生想知道的知識、感興趣的話題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他們的課堂就是為了把既定的教學設計“表演”一遍。課堂上一切因素都要服從他們,他們追求“完美”,“美麗奪目”的是老師自己而不是學生。正如張祖慶老師所說:“聽課者最終看到一節(jié)萬花筒般精致的課——動畫美輪美奐、音樂蕩氣回腸、語言氣勢如虹。置身其中,恍若觀賞一場藝術表演,讓人目不暇接?!甭犝n的師生到底收獲多少,很難說。這樣的試教遍數(shù)越多,離教學的初衷越遠。
真正的名師是會把學生放在首位的,他們會根據(jù)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狀態(tài)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成就學生的精彩為己任。也許他們的課不完美,但他們一定會吸取教訓,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學有所得,而自己的教學水平也能得到提升。陸華山老師是南京市小語名師,曾獲得南京市第四屆斯霞獎。他教學《灰椋鳥》一課第4段,第一次試教時問學生:“如果我們分層的話,可以分為幾層?”學生回答得不得要領。陸老師硬著頭皮告訴學生:“大家看這樣幾個表示順序的詞,再想想?!彼鍪尽耙婚_始”“沒幾分鐘”“先回來的、后到的”幾個詞。學生終于說:“哦,就以這幾個詞為界,分為3層!”老師這樣的“啟發(fā)”根本沒有引起學生實質上的思考。試教不圓滿,陸老師認真思索,改進了教學設計,在第二次教學時陸老師先出示第4段,問學生:“這一自然段比較長,我想請幾位同學合作讀,你們覺得請幾位同學合適呢?”有學生迫不及待地說要請5個同學讀,因為5句話,一人一句嘛。陸老師表示并不欣賞,他要求學生先把這段讀幾遍,鼓勵他們:“也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更好的建議!”學生懷著好奇的心情讀啊讀,終于有所發(fā)現(xiàn):“老師,我發(fā)現(xiàn)幾個詞語,似乎在給我們暗示。一開始……沒有幾分鐘……先回來的、后到的,不是正好3層嗎?就請3個同學讀吧?!钡诙谓虒W,陸老師巧妙地要求學生提出建議——這一段請幾名同學合作讀更合理,讓學生多讀文章,在讀中理解了句與句之間關系,很快地給這段分了層次,深入地領會了該段內容。陸老師根據(jù)本校學生的實際,及時調整策略,不怕花時間讓學生去讀,老師心中有學生才會讓學生有收獲。對執(zhí)教者來說,這樣的試教無疑是一種歷練,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教學能力提升方法。
記得有首歌曲說:“我的心中只有你。”作為教師,心中沒有學生,試教遍數(shù)再多,學生收獲了什么也難說,心中有學生,邊教學邊改進,于生于師都是善莫大焉。而大師于永正們“用一輩子備課”,把工夫下在了課堂以外,把教育當作生命,更是心中裝著學生的體現(xiàn)。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