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法時效制度在性質上屬一項法律制度,在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體現(xiàn)在多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可以使公民合法權益及合法財產(chǎn)受到保護。因此,本文對如何完善民法時效制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分析了民法時效制度的實施現(xiàn)狀,并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完善民法時效制度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完善;民法時效制度;有益探索
中圖分類號:D9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7)23-0185-01
作者簡介:楊曉云(1974-),女,漢族,黑龍江富錦人,大學學歷,中共富錦市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民法時效制度,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其他國家,都能看到其身影,是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此看來,民法時效制度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因此,研究民法時效制度,是有意義的探索。
一、民法時效制度的概況分析
所謂的民法時效制度,通常分為兩種,即消滅性時效制度與取得性時效制度。所謂消滅性時效制度,通過“消滅性”這一詞語,我們便能知道它的含義,即受害一方的訴訟權因法律時間的延長而消失。所謂取得性時效制度,主要說的是所有權,依據(jù)同樣是法律時間,即根據(jù)法時間來決定是否能夠把別人的事實占為己有。但在我國,采納的是訴訟時效制度,該制度的具體內(nèi)涵指一方在自己受到傷害時,如果他未在規(guī)定法律時間內(nèi)訴訟,則他不能請求法院讓義務者實行義務[1]。
二、民法時效制度實施現(xiàn)狀
民法時效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現(xiàn)狀不容樂觀,依筆者之見,主要有三大問題,即民法時效制度的內(nèi)容不清晰;立法模式單一;價值觀念不正確。這些都阻礙著民法時效制度的實施,不利于我國國家法律體系的完善。下面筆者對這三大問題做一一介紹,如下:
首先,民法時效制度的內(nèi)容不清晰?,F(xiàn)階段,我國的民法時效制度,在制定內(nèi)容方面,存在某些法律條文規(guī)定不清晰的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問題,是因為我國的基本法律現(xiàn)狀決定的,這樣設定的制度,從其“誕生”,便存在著先天不足的缺憾。而在使用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歧義,這是法律在制定過程中出現(xiàn)的漏洞導致。內(nèi)容的不清晰,會干擾法官的工作,使他們在斷案時往往出現(xiàn)主觀臆斷的現(xiàn)象。而一些惡意分子,也會因為內(nèi)容的模糊不清而蓄謀鉆法律的空子。這些,都不利于法律的正常實施。
其次,我國的立法模式單一。我國民法時效制度在實施與制定上,主要受西方的影響。這就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例在設置上較為單一。我國時效制度的引進,最好發(fā)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從蘇聯(lián)引入,自此,《民法通則》出現(xiàn)。雖然引進了時效制度,但是,在設立時出現(xiàn)了模式和體例相對單一的現(xiàn)象,沒有消滅性時效制度與取得性時效制度,只設置了訴訟時效制度。這種單一的制度,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對于消滅性時效制度與取得性時效制度依然沒有使用。
最后,價值觀念不正確。民法時效制度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可以使公民合法權益及合法財產(chǎn)受到保護,而保證公民合法權益最重要。在實際的操作與運行上,卻不是這樣,人們往往更多的關注公益價值,而對人們私有權利的關注卻很少。這樣,使人們在行使權力時僅僅只關注時效和利益,而對私權的尊重往往遭到忽視。如此,雖然時效制度的公益性價值被大大提升,但由于過度,導致人們開始對權利所有者加以嚴格要求。這樣的方法,和以權利為本的法律精神是背道而馳的,破壞了公平、公正的法律局面。
三、如何完善我國民法時效制度
筆者對如何完善我國民法時效制度,進行了相應的探索,主要從三大方面展開分析,即在立法模式上,要豐富民法時效制度,適當引入取得時效制度;在制度設計上,明確制度內(nèi)容,完善民法訴訟時效制度;在訴訟時效上,要適當延長。下面筆者做一一介紹,如下:
(一)在立法模式上,要豐富民法時效制度,適當引入取得時效制度
我國的訴訟時效制度有一定的傾向性,傾向于消滅時效制度,而取得時效制度往往會被忽視。我國的法律制度模式要想得到完善,就必須豐富立法模式,適時引入取得時效制度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健全、完善的立法模式。取得時效制度中有關于這樣的內(nèi)容,即權利人失去的權利可以使義務人能通過合法手段“取得”??梢砸M這樣的制度內(nèi)容,豐富立法模式。
(二)要深化民法訴訟時效制度的改革
對于如何深化民法訴訟時效制度的改革,可以從內(nèi)容方面入手,在內(nèi)容上,我們知道該制度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指代不明或者界限不清晰等等。因此,在深化改革時,要重新修訂內(nèi)容。比如,特殊請求權,要做到與訴訟時效制度相分離。這里的特殊請求權,包括許多,比如登記制度方面的請求權等等。這些請求權應該在界限上有明確的劃分,只有這樣,才能完善民法訴訟時效制度。
(三)在訴訟時效上,要適當延長
《民法通則》,里面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過于苛刻,比如,訴訟時效,主要包括兩種,即普通時效與特殊時效。而這兩種時效的時效期限是不同的,分別為兩年和一年。如此的時效期限設置是有問題,其中表現(xiàn)最嚴重的就是時效期限太短,不利于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面對如此的情景,我們應該對訴訟時效進行相應的改革,比如,可以適當延長時效期限[2]。
[參考文獻]
[1]張繼承,王廷杰.民法總則立法視野下的訴訟時效制度研究——基于利益衡量的選擇[J].政法學刊,2016(01):107-111.
[2]盧學希.民法時效制度價值與體系研究[D].武漢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