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
在因抗日英雄趙尚志而得名的黑龍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鎮(zhèn)有一個長營村。該村從一個村子賬面3.46元、外債17萬元,村民人均只有7分地,個個家里窮得叮當響,能拿出2元錢就算有錢人家的貧困村,到一個擁有數(shù)億集體資產(chǎn)的富裕村,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治窮致富要先強黨!”
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村黨總支書記張秀林實實在在的感悟。長營村這些年,沒接到過一封檢舉信,沒出現(xiàn)一次上訪事件。在近30年的村委會換屆選舉中,張秀林連續(xù)10次獲得全票。在民情復雜、村民需求多元的農(nóng)村,一個村黨總支書記能得到全村長達幾十年的認可,實屬不易。在全面脫貧的攻堅階段,長營村黨總支尤其是一把手的做法,不失為一個可學、能學的樣板。
要錢要物要技術,不如有個好支部。中央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能不能落地,貧困群眾有沒有真正受益,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舉足輕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脫貧攻堅形勢和更好實施精準扶貧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貧困村“兩委”建設,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培養(yǎng)農(nóng)村致富帶頭人,促進鄉(xiāng)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作為村黨總支書記的張秀林,把黨支部建在了合作社,在村里的4家合作社建立2個黨支部,探索出了“支部+合作社”的發(fā)展模式。
“鄉(xiāng)村干部是地基中的鋼筋,位子不高,但責任很大?!秉h員干部“打好頭”,群眾才能有奔頭;想讓老百姓跟他干事,就得先為老百姓辦事;讓群眾從心底里服氣,必須一身正氣。長營村的黨總支和黨總支書記張秀林就是這樣做的。“老百姓都在那瞅著呢,你是黨員,是干部,你不打頭,誰打頭?”倒套子、填坑造田、植樹造林……村里的苦活、累活、臟活、險活,張秀林樣樣跑在前面,可他從沒惦記過鎮(zhèn)里的獎金,也從沒對村辦企業(yè)的工資動過心思,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還趕不上村里多數(shù)人家。張秀林對兒女說,當?shù)臎]給你們留下啥錢,但能給你們留下股精氣神!這就是共產(chǎn)黨人應有的家風。
當然,身為村干部,干好事不一定當時就能得到群眾理解,講原則就有可能會“得罪”親情,干事要有定力,思想上也要受得了“委屈”。當張秀林領著苦于無耕地可用的村民把當年修鐵路取土挖下的大水坑填成耕地時,村里的電線桿一度貼滿了“打倒張秀林,長營才能富”的標語;當他從村辦企業(yè)開除兩個不爭氣的侄子時,老父親打了他幾個大嘴巴子……可慢慢大家都懂了,他不是蠻干而是實干,不是無情而是有情。“以前沒覺得黨員和普通人有啥不同,跟著張書記這幾年很受觸動”,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黨把我擱在這位置上,咱就得為黨、為老百姓負責,干啥就得干好!”這就是共產(chǎn)黨的干部,這才是共產(chǎn)黨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