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拙稚面貌 古樸風來
介子平
章草橫幅《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熊 晉/作
熊晉先生遷了工作室,約我一往。較之設在寫字樓里的那間,此處甚是雅靜,一室大案,一室小案,一室茶寮,兩室書房。陽臺上遍栽花草,窗外的墻上爬滿了攀援植物,也為熊先生手植。明窗凈幾,焚香左右,書寫之余,佐以讀書,清福具矣。
更為異樣者,書風也為之一變。在大草之外,開辟章草一門,且一出手又是老吏斷獄,心手相應,為之驚嘆不已,百感叢生。
先前,熊先生以大草為能事。其貌簡透靜遠,卓犖蒼古,其度暢澀有節(jié),游刃恢恢,其勢跌宕搖曳,無翼而飛,其構呼上引下,橫壓斜絞。筆不離紙、一掃而盡的功夫,精工而后有士氣的規(guī)律,便源自規(guī)矩以心、疾徐應手的平素訓練。草書的生動,寄幽憤于飄緲,示曠達于寓言,皆在于情感的自然流露。無法皆法,無意皆意,便因其中蘊藉了情感,安閑自在,無所顧忌,也因其中涵蓄了情感。書為心畫,肇于自然,字雖有質,跡本無為,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書不妄想。品其作之玄妙,必資神遇,不可力求,此乃書法之本質。
由大草而變法章草,困惑使由。拙稚不巧、古樸成風之章草風度,其所欠缺也。熊晉先生學書有年,除卻顛張醉素,平日功課兼及大盂毛公、張遷西狹、章草漢簡、二王書譜、米芾山谷、王鐸傅山等等,遍臨之,汲取之由形似而內理,由章法而線條。非久病成醫(yī),自我頓悟也,遂京城訪師。
章草今草,時代風尚所致,其精神獨到處,皆足冠絕群英,各適一涂,謂互有短長則可,謂孰為優(yōu)劣則不可也。近人王世鏜《論草書章今之故》為章草定義:“所謂章草者,以草書用之章程奏事也。”與今草映帶粘連、回環(huán)糾纏之狀不同,章草則懸隔分間,字字獨立。張懷瓘《書斷》曰:“章草之書,字字區(qū)別?!闭虏菰从陔`,運筆圓轉如篆,點捺如隸,雖保留了波磔點畫,字形卻已由扁而縱。較之今草,其矜持處顯操守,拘謹時見風骨,卻不失飄逸自若、雍容大雅。讀章草,往往讓人聯想到魏晉玄士、竹林七賢。
章草題跋(北魏平城瓦當)(左圖)熊 晉 /作
章草“清風遠山聯”(右圖)熊 晉 /作
初學宜章,既成宜今。今喜牽連,章貴區(qū)別。今喜流暢,章貴頓挫。今喜放宕,章貴謹飭;今喜風標,章貴骨格;今喜姿勢,章貴嚴重;今喜難作,章貴易識;今如風云雷雨,變化無窮,章如日月江河,循環(huán)一致;今喜天然,天然必出于工夫、章貴工夫,工夫必不失天然。難為者如天馬行空,雖險無怖;易識者如鴻爪印泥,至終不變。今適于大,章適于??;大適肘臂,小適指腕。今險而章逸,今奇而章偶。今出于章,習今而不知章,無規(guī)矩而強求方圓,未見其可也。熊先生自今草入手,上溯章草,自是正路子。
章草手札秦觀《生查子》
眉黛遠山長,
新柳開青眼。
樓閣斷霞明,
羅幕春寒淺。
杯嫌玉漏遲,
燭厭金刀剪。
月色忽飛來,
花影和簾卷。
熊 晉/作
習章草以來,從《急就章》到《月儀帖》,由《平復帖》而《出師頌》,再由遽常探源居延簡、敦煌簡,周而復始,兼收并攬,輪回交替,廣議博考,由貌似而神似,由知其跡而知其勢,于是方有了得機理、獲精髓的過程。今欲速,速貴能留,留則罕失;章欲緩,緩貴能走,走則不滯。今收筆故抑,抑便就下;章收筆故揚,揚便截上;用意不同,取勢自異。嚴謹中有疏朗,揮斥中含局促,乃章草一大特點,也熊先生性格做派所在。
其章已有面貌,回筆今草,也不同以往,不知不覺間,循循然漸融漸合矣。
熊 晉簡介:
熊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西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農工民主黨山西省委前進畫院副院長、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特聘教授、太原海月樓文化藝術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