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婷+孫磊
一次他鄉(xiāng)邂逅,有幸結識了陳忠老師,進而拜讀了他的“健康成長三部曲”。讀著讀著,有一種直抵內心、相見恨晚的強烈感受。這位年近古稀的長者,用了六年時間,撰寫并出版了《一瓣心香——陳忠教授講演錄》《一往情深——陳忠教授交流錄》《一點靈犀——陳忠教授案例錄》?!叭壳眹@著教育的一個核心話題——“人的健康成長”說事兒。
通讀全書發(fā)現,“健康成長三部曲”是心靈與心靈的交匯。一個簡樸的工作室,一個智慧的老人,一個熱情的微笑,一個溫馨的握手,一番發(fā)自肺腑的談話,一場聲情并茂的講演,一連串絡繹不絕的求助者,構成了一幅絕美的教育畫卷。陳忠教授是這幅畫卷的主角,也是這幅畫卷的織造者。
陳忠教授的教育視野與育人實踐有幾點獨特之處:一是立足高校,同時又對學前教育、小學、中學、大學以及研究生教育,乃至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即整個教育鏈條給予關注,故而有高屋建瓴的格局。二是通曉文史哲、社會學、心理學及性學等多學科。他涉獵面廣而深,再結合自身的觀察和思考,致力于用文學的筆法去描繪,用可讀可思可感的輸出方式,同大眾分享自身心得。三是堅持理論與實踐的鏈接。他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再把實際操作經驗提煉成理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使正能量自然流動。四是堅持堅守長效。他眼界開闊,不搞短期效應。
這樣的“三部曲”,其風格必然是活潑的年輕態(tài)。難怪,一位“80后”的初中女老師讀了作品后,寫道:“這不是一個靜止的老者。許多老人把所有的時光用以回憶,躺在往事的被褥中不愿起來。但陳忠教授是年輕的,雖然他年近古稀,但他仍是一個求知欲強烈的孩童:為什么黑夜沒有光?為什么上帝拒絕人類的飛翔?為什么我們會哀苦,對快樂視而不見……”
(一)
《一瓣心香》是陳忠老師的講演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陳忠教授就順應時代,立足本土,面向全國,作各種講演多達1800余場,聽眾近百萬人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他的心中,“凡人都會自然成長,但倘若想‘健康成長,便離不開教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公民,更需要科普的熏陶和傳播,更需要科學習慣的養(yǎng)成和民主素養(yǎng)的提升?!鄙缈浦v座便是面對群體的一種人文教育,是講者與聽者心靈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是他與旁人有別的對講演的定位。
他從數以百計的講演稿中,精選了16篇,分愛國、做人、求學、訪日四章。陳教授是一個有追求、有激情、有行動力的人,他以楊絳、周有光等百歲文化老人作為標桿,量度自己的言行,時刻提醒自己要堅守和篤行內心的初衷。所以,他跟青少年聊愛國、做人、求學時,從不就事談事、就物談物、就學談學。他強調“目中有人,人中有心,心中有情”。第二章“做人”篇,他講性別教育、情感教育、婚戀教育、感恩教育、家庭教育,因為這些在當下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第三章,他與大中小學生談論求學之事,要求大家思考:“我為什么讀書?”“我將來最想干什么?”幫助大家弄明白:學生不是讀書機器,學生是人,是在學校讀書的人;做人,要做主人,不要做奴隸;要做學習的主人,不要變成考試的奴隸、分數的奴隸。他從職業(yè)、敬業(yè)、樂業(yè)的遞進境界中,闡釋自己的教師觀與學生觀,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愛國章的三篇,均以方志敏和他的《可愛的中國》為切入點,扣住理想信念、家國情懷、革命斗爭、抗日救亡、獄中文稿、文化符號等內容,多層次多視角地詮釋方志敏的愛國精神。陳忠教授充分利用江西豐厚的紅色資源,讓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史實與故事相結合,使愛國主義教育變得生動立體,看得見摸得著,容易入耳入心,也提升了育人的效果。在日本訪學期間,他還把方志敏的事跡和精神介紹給當地學生,讓方志敏精神影響世人。
(二)
《一往情深》是陳忠教授的交流集。這位年近古稀的“孩童”,在與老師、學生、家長、朋友和自我的交流中,探尋黑暗中的光明,給靈魂插上翅膀;穿過時光隧道里的哀愁,把快樂、幸福擁抱。陳忠教授用大量交流的經歷,反復強調交流的意義,竭力告知青少年正確、有效的交流對于人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我們每天都好像在和很多人交流,但真正心靈的溝通、思想的碰撞又有多少呢?只有當信息的發(fā)出者和接收者對信息的理解是一致、準確無誤的時候,才能稱作是一次成功的交流?,F實的交流總是充滿誤解:你覺得自己明明說得很清楚,對方的理解卻南轅北轍;有時僅僅為了說清楚一件小事,你耗費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有時一對非常相親的父子、母女、師生,或非常相愛的伴侶,會因為交流不暢讓彼此都受傷,消耗彼此的感情。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在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封存在他們記憶里的父母、恩師的口傳心授、諄諄教誨,雙方平等交心的深入交流,是滋養(yǎng)人生的源泉。陳教授深有感觸地說:“人生一輩子,倘若遇上一位好老師,那是一種幸運;倘若遇上一群好老師,那是一種幸福。我很幸運,我擁有幸福?!鼻嗌倌陼r期,與朋友的交流、與自我的交流,就顯得更加急切與重要。該文集中的萬字長文《潛伏在成長過程中的親情心結——穿越時空的“隔界”交流》,寫了一位優(yōu)秀的女孩,緣于不懂得如何與父母及親人良性交流,從而不斷遭遇心理傷害,從自卑、自閉、自咎、自殘,最后走向自殺的令人心痛的故事。陳教授通過事實與經驗告訴我們:缺失良好的人際交流,對于人的健康成長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三)
《一點靈犀》是陳忠教授親歷的心理求助案例集。上世紀80年代,中國迎來了撥亂反正、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大好春光,陳忠毛遂自薦,成為一所地方高校的文學老師。緣于一次次的偶然,他從文學跨界德育,又跨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實踐。上世紀90年代初,他是江西省高校最早開設這方面選修課的老師,有數以千計的學生從他這里接受了有關心理健康知識的啟蒙教育。25年間,他還義務接待心理求助近萬人。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加上不斷鉆研,他成了遠近聞名的心理“名醫(yī)”。案例集中,包含了多名大中小學生、老師和公務員的心理求助故事,分設學之惑、考之惑、誼之惑、錢之惑、情之惑、性之惑六章,建構起完整的框架,涵蓋面廣、層次分明,既有豐富的內容,又有嚴密的分析。用陳忠教授的話說,心理求助就是面對個體的一種人文教育,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心理困擾、情感困惑時,是需要尋求他人的心理施助和自我的心理調節(jié)的,這是一種現代意識。
叫別人干不如做給別人看,這是培訓行業(yè)里一句經典的話。陳忠教授做到了!陳忠教授不是一個專業(yè)的心理學工作者,但這并不影響他在教育領域的角色轉換以及在應用心理學領域不斷拓展。陳忠教授用他的實踐和人生經歷說明了自強不息、頑強學習的重要性,他用行動為年輕人詮釋了專心治學的內涵,他傾心教育,為教師做出了榜樣。
按理說,心理求助者應該向陳忠教授致敬,可是,在書的前言中,十分意外,陳教授卻明確表白,要向心理求助者致敬。他寫道:“不管別人怎么說,不管別人怎么做,不管社會怎么變化,我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教師,應該向時代致敬!向生活致敬!向學生致敬!向一切愛我和被我愛的人致敬!學會感恩,乃做人之道?!比缜八?,陳忠教授不是心理學家,不是心理咨詢師,他就是盡一份人民教師的良知和責任!堅守情本位,陳忠教授用自己的愛心、真誠、耐心,營造出心與心相融的氛圍,共同尋找心理平衡的“金鑰匙”,打開學生健康成長的大門。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