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勤
有人來學校推銷大樹,他勸導我:“校園里如果栽上幾棵大樹,學校的文化底蘊看上去就會豐厚很多。”我告訴他,我們校園里的確一棵大樹也沒有,但是樹木是漸漸長大的,移栽的大樹會水土不服,更何況學校的文化底蘊是裝不出來的,裝出來的文化底蘊是塑料花,缺少的是生命的光澤。那人悻悻地走了,但是我對大樹以及學校的思考卻沒有停止。
我們學校的歷史已經(jīng)有100多年,搬到新校區(qū)也已17年。17年前在校園里栽種的樹苗,到如今都已綠樹成陰了,但想在校園里找一棵較高較大的樹也困難。是沒有想到栽大樹?顯然不是,只不過我們不希望刻意營造環(huán)境,不希望在這上面花費過多?,F(xiàn)在的許多學校為了彰顯校園環(huán)境、凸顯文化底蘊,紛紛移栽大樹,恨不能讓學校一夜之間“長大”,就如傳說中老子一出娘胎就須髯飄飄、仙風道骨,并且會說話那般神奇。結果呢?一棵棵大樹栽下,由于管理不善、水土不服等原因,死去不少。這樣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的原因,是由于許多人想的不是栽小樹,讓樹木自然生長。在急切與浮躁中,等不及一棵樹自然長大,當然更等不及學校像樹木一樣自然長大。在等不及的人群中,校長是其中的關鍵之人。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而校長們(包括我)總喜歡反過來想,學校要是沒有成績,人們就會認為我不是好校長。這一想,不少校長感到了肩上的“不能承受之重”,于是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腳步,不知不覺地雙腳就離開了地面,靈魂跟不上身體了。
學校一味求快。我們總希望學校發(fā)展比吃了含激素的飼料的雞長得還快,這個月還是雞雛,下個月就可以出籠。最典型的例子是在學校的文化建設方面,很多不考慮學校的文化積淀,不考慮學校的現(xiàn)實,閉門造車地想出了學校的文化發(fā)展方向,兩三個月之后文化特色就“形成”了。學校希望以“高大上”的形象吸引眼球,生怕酒香湮沒于深巷,于是通過各種渠道,以市儈心態(tài)學著小商小販的樣子,大聲為自己吆喝。而且還招徠媒體配合學校,包裝自己,追求轟動效應,追求關注的目光,一切都煞有介事,全然不管這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裝”。
學校盲目求大。某些學校以做大做強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或以滿足社會對優(yōu)質(zhì)教育的強烈需求為由,盲目進行超大規(guī)模化建設。實際上,滿足人們對優(yōu)質(zhì)教育的需求與無限擴大辦學規(guī)模之間并無必然關系,學校的超大規(guī)?;⒎蔷湍軘U展優(yōu)質(zhì)學校原有的“優(yōu)質(zhì)”,生成新的“資源”。相反,一些學校在盲目、任意、無限超大規(guī)?;倪^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原先的“資源”被稀釋了,“優(yōu)質(zhì)”減弱了,“示范”失“范”了,并且學校的無限擴張還會連帶產(chǎn)生一系列管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學校跟風求新。報紙上開始報道“生命教育”,有的學校連生命教育的內(nèi)涵還沒有弄清楚,“生命教育”就呼啦啦在學?!俺薄逼饋砹耍坏弥獎e人在搞“智慧課堂”,學校不管學生家庭是否能夠承受,首先下達“一生一臺平板電腦”的指令。到最后,平板電腦除了公開課拿出來做個擺設,平時則成了一臺游戲機,至于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成長,根本無暇顧及。
欲速則不達,折騰并不能使學校獲得真正的發(fā)展。走進學校:“聽其言”,“建構主義”“生命成長”等潮語滿天飛;“觀其行”,穿新鞋,走老路,墻上標語在不斷變化,教育行為“濤聲依舊”。翻新的語詞表達著幾十年不變的內(nèi)容,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學校理念的滯后。
要讓學校像小樹一樣自然生長,作為關鍵角色的校長,理應要多幾分平常心,多幾分靜待花開的耐心。但是現(xiàn)在我們就是靜不下心來,總是嫌學校發(fā)展慢,自覺不自覺地就做起了“纖夫”,想一個人拉著纖繩拖著學校往前走,雖用盡了洪荒之力,船卻幾乎紋絲不動。不是嗎?我們對學校的發(fā)展總喜歡頂層設計,然而很多時候忘了聽聽教師的意見。校長拍腦袋擅自決策,教師只能用腳投票。結果是“種瓜得豆”——種下激情萬丈,收獲無比失望。
想起小時候看到的農(nóng)民扶犁耕田,牛在前面走,農(nóng)夫扶著犁,有時也會催促,也會以韁繩調(diào)節(jié)牛前行的方向,但主動的是牛,而農(nóng)夫只是順勢而為。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我們要學做“犁田”的“扶犁人”,不做一意孤行的“拉纖者”。
順勢而為不跟風。學校自身的歷史與現(xiàn)實情況就是“勢”,“順勢而為”就是立足學校實際,謀求長遠發(fā)展。這樣會讓學校這棵樹的根深扎于腳下的土地,獲取生長的不竭動力?,F(xiàn)實紛紛亂亂,面對各種發(fā)展的誘惑,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定力,或許有許多看似前衛(wèi)的理念,但校長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最適合學校發(fā)展的道路。
想大問題做小事情?,F(xiàn)在的校長大多具備寬闊的眼界,考慮問題往往都是大處著眼,都有大干一場的雄心,但具體到做小事情上呢?這就很難說了。“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我們是否缺少先掃一角、一屋,再掃天下的耐心。想起關于華為總裁任正非的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是華為一線的研發(fā)人員,他給任正非上萬言書,大談華為發(fā)展戰(zhàn)略。任正非收到信,當即把這個人開除,給出的理由就是,他不安于先把本職工作做好,而想自己根本想不明白的事情,這就是不務正業(yè)。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要想成大事,做好每一件小事是必須的。所以校長要抓好日常工作,與此同時還要重視教育的微創(chuàng)新,以微創(chuàng)新生成小改變,在小改變的不斷累積中實現(xiàn)學校的發(fā)展。
要讓學校像樹一樣生長,校長要“戒急用忍”,不要奢望學校一夜長大。兒歌《蝸牛和黃鸝鳥》中有一句:“阿黃阿黃你不要笑,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毙iL要有蝸牛爬樹的恒心和耐心,不要怕別人笑你慢,要堅信你腳踏實地的努力和點滴積累定能達到相當?shù)母叨?。當然這都要以我們對教育的赤誠心為基礎,離開了這份赤誠,“戒急用忍”只是空話,讓學校像樹一樣生長肯定是夢話。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期待我們的學校像樹一樣自然生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白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