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法律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做了嚴格的限定。憲法賦予公民的多項權利都得不到保障。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應當在遵循切實使受害人得到賠償、符合國家財政承受能力及與損害程度相適應等原則基礎上適度擴大賠償范圍,以使公民合法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關鍵詞:精神損害;國家賠償;公民權利
從我國《國家賠償法》第35條的規(guī)定來看我國法律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做了嚴格的限定。首先,通過法條第3條和第17條的規(guī)定來限制賠償范圍。雖然這兩條列舉了很多侵權情形,但實際上卻是通過有限列舉來規(guī)避沒有列入法條的更多侵權情形。第二,該法明確了所保護的權利范圍,未被列入其中的權利是沒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即除人身權、生命健康權、名譽權等遭受侵害是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的,除此之外的權利受損帶來的精神利益的減損是無權要求國家賠償的。第三,《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只有自然人才享有,法人和其他主體是沒有該權利的。同時再加上上面提到的“造成嚴重后果”這個條件,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就更為縮小了。
根據憲法的規(guī)定,人身權受到侵害所造成的精神損害是應該得到合理救濟的。參照民法的規(guī)定,包括生命權、健康權、肖像權、隱私權、人格尊嚴權以及親權等身份權應該在受到侵害時得到賠償,而本法的規(guī)定顯然是與憲法精神不相符的。與民法規(guī)定相比較,《國家賠償法》還缺少了對某些特定的具有人格意義的物品受到侵害而帶來的精神損害的保護。這些物品是與權利人的精神息息相關的,其完整與否直接給所有人的精神造成影響。因此筆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范圍的界定應該符合以下原則:
第一,切實使受害人得到賠償原則。我國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就是保護精神利益不受侵犯,在精神利益遭受損害的時候能夠在法律上得到救濟。從立法的這個目的來看,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不能做過多的限制,應該盡可能的把切實受到精神損害的受害者納入到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保護范圍中來。
第二,符合我國國家財政承受能力原則。這一原則實際上是對上一原則對應下的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的一種限制。雖然我們希望精神受到損害后能夠得到國家的高額賠償,但是由于該賠償金的來源是國家財政,因此應該充分考慮到國家財政的承受能力,不能無限制的拓寬精神損害賠償范圍和提高精神損害賠償金額。實際上,這不僅是國家財政承受力的問題,由于國家財政終究來源于公眾的納稅,因此對精神損害賠償范圍適當加以限制其實也是對公眾利益的保護。
第三,與損害程度相適應原則。精神受到損害應該得到賠償,但是賠償金額的多少應該與精神受到損害的程度相適應。法學界對于精神損害程度的界定大多持客觀說,即認為國家公務人員如果實施了法條中列舉的行為,就認定受害者受到了精神損害,但是筆者認為,考慮客觀因素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受害者本人的情況,如年齡、性別、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主客觀因素同時考慮才能更準確的確定損害程度,并在此基礎上確定賠償數額,這樣才能使賠償金達到良好的賠償效果。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應當在遵循以上原則的基礎上適度擴大賠償范圍,應該納入《國家賠償法》保護范圍的權利還應該包括以下幾種權利:
第一,人格尊嚴權。在國家干預較為普遍的今天,在公權力的行使過程中,由于執(zhí)法人員的過錯,發(fā)生人格尊嚴受到侵害的事件頻率很高,常見的有刑訊逼供,暴力執(zhí)法等。在刑訊逼供過程中,工作人員除了使用暴力之外更常用的方式就是語言暴力,這種方式不會給人身帶來直接的傷害但是卻能給受害人帶來極大的精神打擊,直接導致其精神利益遭受損害。而在暴力執(zhí)法的過程中,暴力程度給人身體上帶來大的傷痛的同時一定也伴有對于人格尊嚴的侵害,這些侵害在現(xiàn)實當中往往因為身體的傷痛等有形傷害的存在而被忽略或掩蓋,因此人格尊嚴的損害是應該受到特別重視的,而侵犯了人格尊嚴權的國家機關必須受到法律制裁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二,身體權。在公權力行使的過程中,如果有暴力侵害,給身體帶來的傷害、殘疾甚至死亡的結果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有些時候雖然沒有造成看得見的傷害結果,但是實際的傷害已經發(fā)生了,那就是非人身損害性質的身體傷害,如不讓睡覺、強行剃頭等行為雖然沒有痛感,但是卻實實在在傷害了被害人的身體。
第三,精神人格權。如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和肖像權等。這些權利已為民法所保護也是因為受到侵害的可能性較大。在私法領域當中給予了保護,而在國家責任時回避顯然是不合理的做法。及時將這些權利納入保護范圍才能更加證明我們國家講求民主的誠意。
第四,隱私權。國家權利行使很多時候都會涉及到公民隱私,而有些不法工作人員可能通過掌握隱私要求相對人作出不符合個人意愿的決定。因此保護隱私權不光是提高了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水平,同時也能遏制行使公權力過程中的不法行為。
第五,某些具有人格意義的特定物品的毀損、滅失也定然給權利人帶來精神上的減損和傷害,如特定意義的紀念品、遺物、榮譽證書等永久滅失或毀損,不能修復的情況下,顯然給權利人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損害。因此該種情況造成的精神損害也應該受到《國家賠償法》的保護并依法得到賠償。特定物品的毀損、滅失造成的精神損害是客觀存在的,在司法或執(zhí)法過程中也是時有發(fā)生的,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工作人員疏忽大意所造成,如果把這種情況納入了國家賠償的范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就應該能意識到責任的存在而在以后的司法或執(zhí)法過程中更加謹慎以更好地保護公民利益。
參考文獻:
[1]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版.
[2]江必新,梁鳳云,梁清.《國家賠償法理論與實務》(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3]張新寶.侵權責任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23.
[4]楊小君.國家賠償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7.
作者簡介:
田偉偉(1983~),女,漢族,碩士,行政法學方向,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