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英
摘要:小學語文教育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而識字教學又是語文教育的基礎,目前我國小學多以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進行小學生識字教育?;诖?,本文探討了隨文識字教學的重要性,并從借助拼音、結合語境、結合字形等教學方法詳細探討了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隨文識字教學;結構記憶法
引言:
隨文識字教學在識字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幫助學生識記字形、理解字義。在隨文識字的教學中,教師應理解其教學內涵,明確隨文識字的要求,采取一定策略加強學生識字效果。
1.隨文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隨文識字是將傳統(tǒng)識字教學中對字音、字形、字義方面的教學結合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對文章語義的思考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漢字。因新課標下,對小學生尤其低年齡段小學生的課業(yè)要求就是認知漢字,所以低年齡段的小學識字教學工作量非常大。因小學生對周圍事物認知的局限性,依靠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方式很難滿足現(xiàn)代教育對小學語文課程的要求,因此,在識字教學中運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快學會陌生文字,掌握識字方法。
2.隨文識字教學的具體方法
2.1借助拼音認識課文生字
小學生識字的黃金期為三至四年級,因此這段時期也是隨文識字教學開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的小學語文課本中,課文都會有拼音標注,因此學生可以借助拼音順利地朗讀課文。雖然在剛接觸課文時,學生會因為課文中的陌生字而感覺朗讀吃力,但在反復朗讀過程中,學生會在無形中認識陌生字的讀音與字形,潛移默化得學習了課文中的生字。因此,隨文識字教學可以通過借助課文拼音的方式開展。具體措施為:老師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并找出文中的陌生字,這個做法不僅能幫助學生識字,更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認字的習慣。在課堂上,老師先收集學生標出的陌生字,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涉及這些陌生字時,對這些字進行重點講解。
2.2結合語境理解生字字義
在學生認識了陌生字字形與發(fā)音后,教師應該根據陌生字所在課文進一步開展隨文識字教學。這時的識字教學要結合課文原句的語義進行,不僅讓學生理解字的意思,更應該教會學生字的作用與意義。漢語作為一種藝術,每一個字對文章的作用都是這種藝術的魅力體現(xiàn),教會學生理解字義與語境,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現(xiàn)語言的藝術性,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從而促進之后的語文及文化教學。在具體結合語境的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生字字義應注意幾點常見問題:1)區(qū)分會寫和會認兩類字。在課文中會有些陌生字超出當前教學范圍,但因為課文講解的需要,這些陌生字又不能被教師忽視,所以需要教師對學生所提陌生字分類,清楚對學生來講哪些字應該會寫,哪些字可以會認,對需要會寫的字重點講解,要求學生不僅理解,還能延伸,比如用字組詞,用詞造句等;而對會認的字教師則不需要對學生有過多要求,僅僅認知字形即可。2)教師在學生會寫字教學中應結合字的形狀與結構,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形體美,這種感受要以識字為基礎。漢字雖被稱為方塊字,但具體字形卻不一樣,如竹、子、下、上、中、品,這幾個字包含了方正、瘦長、上寬下窄、上窄下寬、中間大兩頭小、品字形等字形;另外,通過多媒體等技術為學生展現(xiàn)字的變化,如“舞”字的原始形象為人執(zhí)牛尾而舞之形,后演變成“舛”表示雙腳的跳動,又如“炙”,其原始為金文中的肉串和火堆兩個象形文字的組合,后漸漸發(fā)展為如今漢字的“炙”,所以其造字本意為“烤肉”。通過類似的例子加強學生對字的理解,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漢字的趣味,更無形中培育了書法的氛圍。
2.3結合字形教導識字方法
因漢字之多,識記字形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字形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提高學生識字效率。目前常見的識字方法有結構記憶法、聯(lián)想記憶法、猜字謎記憶法、筆畫筆順記憶法、加減筆畫記憶法等。通過這些方法,學生可以更快進行自主識字學習,且通過這種自主學習學得的生字更不容易被忘,其效果要明顯好于教師在課堂講授。如《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課文中,在教學“曬”“炸”“鎧”等生字時,教師可以借助結構記憶法教會學生認識這些生字,讓學生根據偏旁學習這些生字。另外,小學生對于抽象事物認識起來會相對吃力,因此在識字教學時利用小學生想象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根據字形結合直觀實物認字會容易的多。如“呱”“喵”“咩”等詞,教師都可讓學生模仿動物叫聲來暗示學生這些字是象聲詞,學生在模仿的同時也在加強對這些字的印象。
又以薛法根教師在《臥薪嘗膽》一課的教學中,為教授學生“奴仆”二字的課堂實錄為例,薛老師先從女的象形文字講起,再講解“奴”的字源,讓學生充分體會奴隸的遭遇。再講到“仆”字時,薛老師先在黑板上化一個仆的象形文字,并講解說“這是一個人,在頭上戴了一個羊,表示他是一個罪犯,那在他屁股上再插上幾根尾毛,讓他走在大街上,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樣?”學生說出恥辱、屈辱、侮辱等詞匯,薛老師緊接著板書出“恥辱”、“屈辱”、“侮辱”、“羞辱”、“欺辱”并引導學生齊讀,再問:“不僅這樣羞辱他,還要他整天干重活,這樣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學生紛紛回答,于是薛老師臉色凝重地說:“這樣的人就是仆,這個字就是‘奴仆的‘仆,勾踐夫婦到吳國當‘奴仆他們會遭遇怎樣的磨難呢?”于是學生紛紛拿起課本自覺地朗讀課文。在這一堂課中,薛老師對“奴仆”二字的講解生動活潑,讓學生根據象形展開充分聯(lián)系,深刻體會二字的意義,同時對學生思考課文中勾踐夫婦的遭遇也提供了幫助。
總結: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已不能滿足新課標的要求,開展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字效果和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由分析得,教師讓學生熟讀課文,并借助書中的拼音加強學生對陌生字的印象,利用語境讓學生充分了解字義,通過傳授多種識字方法,讓學生學會利用字形自主識字,從三方面入手,推動了小學語文隨文識字教學的開展,完善了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使小學語文教育滿足了新課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惠娟.小學語文隨文識字教學方法探討[J].學周刊,2017,(05):37-38.
[2]王敬玲.淺談小學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的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14):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