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篇流傳很廣的微信文章,叫《中國游客,你被攻略騙的樣子真蠢》,把國人拿著打印好的一疊A4紙去斯里蘭卡旅行打卡的場面,描寫得生動極了。大家利用難得的假期,拋棄了旅行團去自由行,結(jié)果奔赴異國他鄉(xiāng)后,卻在同樣的地方,拍同樣的照片,去同樣的飯店,買同樣的東西,很諷刺。
旅行似乎有著一套刻板的標準,被嚴格地功能化了。人在旅途,心境卻依舊沒能打開,就像是“換了一個地方去上班”,忙忙碌碌。
這讓我想起了一件小事。
兩年前,我曾在海滄“紙的時代”聽了一場洪晃的分享會,談的是關于民間手藝的話題,當時來了很多讀者,提了不少值得探討的問題,場面很熱烈。洪晃帶來的設計品牌,也在書店里展覽,陳列在高高的書架之間,新銳和書卷氣,竟融合地很好??纯磿I買小設計,順道再去商城旁的海滄灣走走,心境平和、愉悅,我當時竟覺得,這樣的生活,與旅行無異。其實它本來就是一場旅行呢,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區(qū)探索與流連,有一種說法,這叫“家門口的旅行”。
旅行和生活,本就相通,只是我們太追求“正兒八經(jīng)看起來必須有旅行格式的旅行”,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攻略行軍者”,而越來越忘記,旅行是生活真實的一部分,本就應當有更多不失從容的生活化的愉悅。
前不久,我們受邀到瑞士采訪,湖光山色的出彩自不必說,難忘的,是坐在牧場草地上,面對冷峻山巒,那一頓三個多小時的漫長的精致餐食。這樣的體驗給人愉悅,多半因為它是對時間的一種美好的虛擲,是我們會向往的生活狀態(tài),而不是因為完成了打卡清單。
我們常會不經(jīng)意間用非常實用和理性的思維去衡量旅行,追求用最短的時間換取最大的效益,于是我們趕赴更多的景點,似乎這就能等同于獲得更飽滿的體驗。
但恰恰相反,一場旅行,應該是這永難停歇的時間經(jīng)濟里的一個暫停鍵,是一種單純的心境上的享樂,和量無關,和質(zhì)有關。它是非常個人的語境體悟,只關乎自我,沒有公式:沒有必須要遵守的刻板標準,也沒有必須要做的事要吃的飯要買的手辦,也不必非要去到很遠的地方。它是不規(guī)則的。在一個目的地,對于當?shù)氐娘L光,當?shù)氐纳钊粘?,有所觸動,動了心思,就算是把自己和這座城市聯(lián)系到了一起,從而也將其裝進了記憶里。而這記憶,在將來會被反復咀嚼,生發(fā)出更多的意味。
只要有這種心態(tài),在哪里都可以旅行。風光,從來都不只在遠方。也許,拿著我們這期專題,跨過大橋去海滄轉(zhuǎn)轉(zhuǎn),你會不經(jīng)意間收獲一場不錯的小旅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