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玨,梁曉燕
(1.太原市衛(wèi)生學校,山西太原030012;2.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認知行為團體輔導對某中職護校學生心理韌性的干預研究
吳玨1,梁曉燕2
(1.太原市衛(wèi)生學校,山西太原030012;2.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認知行為團體輔導;中職護校學生;心理韌性
每個人必然會遭遇突如其來的挫折、壓力等各種逆境,探究壓力背景下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課題。早期的研究者認為,每個遭受可怕經歷的人,必定在感情上受到重創(chuàng),于是把焦點放在導致個人不愉快體驗的危險因素上。隨著研究的不斷展開,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很多長期處在逆境和遭遇挫折的兒童并沒有被打倒,困難反而讓他們更堅毅,于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者逐漸將目光放在個體面臨逆境時的應激反應上,由此形成一個新的領域——心理韌性[1]。目前,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絕大多數(shù)人在經歷感情創(chuàng)傷后有復原能力,他們不需要治療自己就可以恢復,這種恢復能力取決于個體獲得的保護因素水平的高低[2-3]。心理韌性和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息息相關,而提高心理韌性水平最好的階段是青少年時期[4]?,F(xiàn)在對心理韌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留守兒童和初中、高中學生身上,容易忽視學業(yè)不良和家境不好的中職學生,而學校在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廣泛應用團體輔導,但具體采用哪種理念的輔導形式未能明確。本次研究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認知行為團體輔導形式對關注度較少的中職護校一年級學生的心理韌性進行干預[5-7],具體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某中職護校一年級4個自然班320名新生,通過自編一般情況調查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8]以及SCL-90量表,篩除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有精神病傾向、心理韌性分數(shù)低于平均分一個標準差、SCL-90量表測試中陽性分數(shù)高、沒有時間及沒有興趣參加團體輔導、人際關系較差、情緒不穩(wěn)定、內向不愿與人溝通的學生,最后根據一般情況調查表中被試者基本信息,考量被試者男女比例基本一致、農村城市學生各占一定比例等因素,確定24人作為實驗組,其中男生10人,女生14人;24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生10人,女生14人。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本調查表為自編調查表,用來了解研究對象的性別、生源等。
1.2.2 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采用符合國情的由國內學者胡月琴、甘怡群編制的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這是將韌性作為一種過程的量表。本量表共2個維度5個因子27個項目,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5,重測信度為0.83,與成人版本的相關性系數(shù)為0.53,說明外部效度良好。
1.2.3 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量表)采用1973年由Dero -gatis編制的SCL-90量表,本量表主要應用于臨床工作中,包括9個因子90個自評項目。
1.2.4 團體輔導效果評價表在認知行為團體輔導結束后,使用團體輔導記錄表、團體成員自我評價量表、團體領導者個人評估表、團體輔導總反饋表來評價認知行為團體輔導的效果。
1.3 干預過程
1.3.1 前測采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一般情況調查表、SCL-90量表進行測試,這個在研究對象的篩選過程中已經進行。根據心理韌性的維度、結構以及提高心理韌性的相關理論來設計認知行為團體輔導各個單元的方案。
1.3.2 實施過程實驗組每周參加一次90分鐘左右的認知行為團體輔導活動,共8次,由取得國家心理二級咨詢師并受過專業(yè)團體輔導培訓的心理教師進行輔導。對照組不做任何干預。
1.3.3 后測認知行為團體輔導結束后一周內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后測,每位研究對象單獨填寫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測試結束后,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意義和目的,對研究對象進行解釋,鼓勵中職護校學生今后積極參加活動,從而為持續(xù)研究提供支持。
1.3.4 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
2.1 前測階段兩組心理韌性各因子的得分比較
前測階段,兩組心理韌性各因子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前測階段兩組心理韌性各因子的得分比較(±s,分)
表1 前測階段兩組心理韌性各因子的得分比較(±s,分)
因子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平均分P t實驗組(n=24)2.791±0.265 2.756±0.746 3.032±0.377 3.585±0.706 3.211±0.488 3.075±0.516對照組(n=24)2.736±0.698 2.726±0.302 3.098±0.400 3.502±0.679 3.289±0.495 3.070±0.515 0.452 0.489 0.084 0.326 0.467 0.822 0.586 0.645 0.230 0.425 0.680 0.436
2.2 對照組心理韌性各因子前測與后測的得分比較
對照組心理韌性各因子得分前測與后測比較,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心理韌性各因子前測與后測的得分比較(±s,分)
表2 對照組心理韌性各因子前測與后測的得分比較(±s,分)
因子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平均分對照組前測2.736±0.698 2.726±0.302 3.098±0.400 3.502±0.679 3.289±0.495 3.070±0.515對照組后測2.596±0.302 2.598±0.398 2.879±0.423 3.498±0.419 3.076±0.345 2.929±0.262 t P 0.723 0.478 0.078 0.431 0.523 0.732 0.586 0.645 0.230 0.425 0.680 0.436
2.3 實驗組心理韌性各因子前測與后測的得分比較
實驗組除家庭支持因子以外,心理韌性其他4個因子得分及平均分干預后均較干預前高(P<0.05),見表3。
表3 實驗組心理韌性各因子前測與后測的得分比較(±s,分)
表3 實驗組心理韌性各因子前測與后測的得分比較(±s,分)
因子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平均分實驗組前測2.791±0.265 2.756±0.746 3.032±0.377 3.585±0.706 3.211±0.488 3.075±0.516實驗組后測3.491±0.925 3.552±0.704 3.924±0.821 3.697±0.635 3.861±0.463 3.705±0.756 t P 1.452 3.973 3.236 0.856 2.712 3.797 0.016 0.008 0.024 0.365 0.020 0.005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心理韌性各因子得分在干預前比較,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在5個因子當中,兩組得分最高的均是家庭支持,得分最低的均是情緒控制。干預后,實驗組除家庭支持因子外,心理韌性其他4個因子得分與干預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團體輔導的認知行為對心理韌性水平的提高干預效果是顯著的。本研究關鍵之處在于團體輔導活動方案的制訂和執(zhí)行,通過科學嚴謹?shù)脑O計和開展團體輔導活動,實驗組心理韌性的4個因子得分較團體輔導前有了提高(P<0.05)。家庭支持因子得分干預前后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其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更多在家庭中進行,而團體輔導主要發(fā)生在學校,未能改變原生家庭的教養(yǎng)模式和父母的教養(yǎng)方法,原生家庭受影響并不大,因此效果不明顯[9]。不采取任何干預方式的對照組,其心理韌性各因子得分前后測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不進行干預,中職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得不到提高和改善。
(2)定性評估有利于心理教師及時抓住團體輔導過程中的重點,解決團體輔導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類狀況,確保團體輔導活動的效率,促進團體輔導目標的實現(xiàn)[10]。①開始階段:輔導伊始,當聽到心理教師的要求時,成員不能進入狀態(tài),因為彼此不熟悉、不了解,更不清楚這個活動的意圖,所以顯得拘謹,體驗感不強。因此,最開始心理教師加入了示范環(huán)節(jié),當看到心理教師與組內成員的互動時,其余成員逐漸安靜并認真起來,也開始模仿,逐漸建立信任,并投入到活動中。②過渡階段:在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干預活動時,團體間的信任感和活動過程中溫馨安全的氣氛有待加強,心理教師可反復強調對成員的表達不做任何道德評價,讓成員消除緊張心理。③工作階段:在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干預活動中,團體凝聚力不斷加強,成員間建立起信任,愿意展現(xiàn)自我并與心理教師形成默契。這個階段心理教師鼓勵成員解放自我,敞開心扉,協(xié)助成員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幫助成員升華自我。④結束階段:在最后兩次活動中,成員已進入佳境,成員之間依依不舍。在最后一次活動結束后,心理教師對團體輔導活動進行總結,幫助成員把所學知識運用到今后的成長中。
心理韌性與心理健康有緊密關聯(lián),本研究旨在進一步論證認知行為團體輔導提高中職學生心理韌性水平的可行性,探討的核心在于認知行為團體輔導能否提高中職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認知行為團體輔導的干預方法明顯提高了中職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今后可在此基礎上推廣團體輔導的干預方式,進一步探究其在提高中職學生心理韌性水平方面的效果。
[1]席居哲,桑標,左志宏.心理彈性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教育導刊,2008(11):64.
[2]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146-152.
[3]席居哲,曾也恬,左志宏.中國心理彈性思想探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3):555-559.
[4]趙俊峰,李曉銘,趙國祥,等.弱勢兒童心理彈性干預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5]于肖楠,張建新.韌性——在壓力下復原和成長的心理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58-665.
[6]李永鑫,駱鵬程,聶光輝.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對留守兒童心理彈性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127-130.
[7]胡寒春.青少年心理韌性的結構及其特征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9.
[8]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9]陳四蘭.高職學生人格彈性、心理健康現(xiàn)狀及關系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10]張日昇.箱庭療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G526.5
B
1671-1246(2017)14-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