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傳
【摘 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農民的素質得到顯著提高。本文闡述了培訓在提高農民素質中的地位,分析了拓寬農民素質培訓的渠道,并對提升培訓實效提出了建議,以期對做好社會主要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民素質培訓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個案。
【關鍵詞】新農村;農民素質;培訓實踐
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高農民素質,培養(yǎng)造就新型農民隊伍,把培養(yǎng)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yǎng)計劃,確保農業(yè)后繼有人?!迸嘤柺翘岣咿r民素質的重要途徑,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戰(zhàn)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發(fā)揮政府在農民素質培訓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推動者,是搞好農民素質培訓的決定性支撐。沒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搞好農民的素質培訓就是一句空話。
政府是搞好農民素質培訓的政策提供者。一方面,政府通過制定培訓計劃、規(guī)劃,明確農民素質教育的培訓方向、培訓內容、培訓對象、培訓配套設施保障等,保障農民素質培訓的正確方向,并通過定期的強制性督導檢查,有效落實培訓任務,保障對農民素質的培訓落實到位。另一方面,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可以通過財政手段,為農民素質培訓提供穩(wěn)定可靠的資金保障,引導優(yōu)秀師資力量從事農民素質培訓,不斷完善培訓基礎設施條件。
就當前農民素質培訓的實際來看,一方面存在著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培訓基礎設施不夠,也很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加上農村條件相對艱苦,農民素質培訓難以吸引優(yōu)秀師資力量,師資結構、知識結構不平衡,有的地方的社區(qū)教育中心只能從事簡單的教育教學,不能真正按照農民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導致培訓出來的農民只是能夠拿到一張專業(yè)資格證書,但是嚴重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由于政府政策相對落實不到位,致使專門從事農民素質培訓的機構相對較少,缺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農民素質培訓的政策支持,導致從事農民素質培訓的機構競爭不足,因為缺乏競爭壓力,現有的培訓機構缺乏搞好農民素質培訓的動力和壓力,以至于在農民素質培訓方面創(chuàng)新不足。
提高農民素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要求。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推動著,各級政府應該把搞好農民素質培訓,作為重中之重,授農民以“漁”而非“魚”,不斷增強農民自我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從根本上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二、拓寬農民素質培訓的渠道
我國60%的人口集中在農村,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區(qū)域文化不同,農民對知識、文化的需求存在著巨大差異。這就決定了,農民素質培訓方式不能采取單一模式,必須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形式,發(fā)動各方面的力量,廣泛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農民素質培訓。
一是發(fā)揮各級職教中心的主渠道作用。我國基本上每一個縣(市、區(qū))都設有一所職教中心,承擔著對農村初高中畢業(yè)生的職業(yè)教育培訓任務,是培養(yǎng)新型技能型農民的主要渠道。相對于對農民素質的培訓,職教中心所承擔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提高農民的素質,除了技能培訓,還包括文化培訓,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各級職教中心應當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著眼點,在對青年農民進行技能培訓同時,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比重,在培養(yǎng)“又紅又專”青年農民中發(fā)揮主渠道作用。
二是發(fā)揮好各類社區(qū)教育中心、文化館(室)、圖書館(室)、居民學校等公共文化設施的作用。如果說職教中心針對的是青年農民,縣、鄉(xiāng)、村三級社區(qū)教育中心、文化、圖書館(室)、居民學校以及電影院則應該面向包括青年農民在內的廣大農民,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技術,加快內部信息化改造,建立縣鄉(xiāng)村三級網絡,通過文化書屋、網上課堂、網上夜校、文化大篷車等多種形式,推廣農業(yè)新技術、新品種,傳播先進文化理念,宣傳思想道德模范,開展移風易俗教育,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先進文化支撐。
三是鼓勵各種社會組織開展農民素質培訓。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政策,設立相應的支持資金,支持各類組織和個人對農民開展專業(yè)培訓,包括政策、技術、經營、教育、文化、電商、金融等專業(yè)培訓,全方位提高農民的政策水平、專業(yè)技能和文化素養(yǎng)。每個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都可以根據自身文化傳統(tǒng),利用元宵節(jié)、廟會、端午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動,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村一級可以通過修史、修志、修家譜,舉辦集體婚禮等形式,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開展新風尚教育。
三、提升農民素質培訓的實效
農民素質培訓是一項長期任務,應當堅持常抓不懈,久久為功,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培訓“獲得感”。
一是開展培訓前調查制度。摸清農民需求和可接受程度,變灌輸式培訓為“菜單”式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在選派培訓師資時,不僅要考慮專業(yè)水平,更要考慮講課的表達能力,用廣大農民能夠聽得懂的語言,讓每一堂培訓真正能夠發(fā)揮其效用。
二是建立培訓評價制度。對開展農民素質培訓的機構和個人,在廣泛征求受培訓農民意見的基礎上,進行考核評價,實行末位淘汰,對評價較高的,政府給予必要資金支持,鼓勵他們改進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不斷提高培訓水平。當前,尤其要辦好辦好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教育中心,并按比例配備足夠數量、質量的教師隊伍。
三是設立農民提高素質獎。對在提升素質中表現突出的農民,由政府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激發(fā)農民學科學、學技能、學文化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做種田能手,創(chuàng)業(yè)富民能手,道德模范,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fā)揮帶頭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先鋒.設中農民素質教育問題的研究[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2013(04)
[2]周會慧.浙江省農民培訓問題與發(fā)展對策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2
[3]王星亮.新農村視野下農民教育問題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