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雄
[摘要]近些年來,國內學術界對“治國理政”研究領域的深入關注,為對陳云的研究開拓了新的思路與視野。從“治國理政”的角度,嘗試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陳云主持的財經工作的分析,進而梳理出陳云的治國理政韜略的幾點內容,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其特征,探討其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現(xiàn)實啟示。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 陳云 財經工作 治國理政
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陳云的研究成果頗豐,早期主要集中于對陳云經濟思想和生平事跡進行研究,后來逐步展開對陳云的民生思想、黨建思想、群眾觀等進行探討。當前國內學術界深入關注“治國理政”領域的研究,這為對陳云的研究開拓了新的思路、新的視野??傮w上看,關于陳云治國理政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對新中國成立初期陳云治國理政思想的研究更為薄弱。為此,本文嘗試通過對陳云主政財經工作的分析,論述陳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治國理政韜略,期望能夠為陳云治國理政思想的研究做點貢獻。此外,在新的歷史時期,探討新中國成立初期陳云的治國理政韜略,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關于陳云治國理政韜略的主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常委)、政務院(國務院)副總理陳云,兼任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他以卓越的膽識和智慧應對各種艱難復雜的挑戰(zhàn),成功克服了當時財政金融危機,鞏固了國家新生政權,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fā)展,彰顯了其治國理政的非凡才能。陳云的治國理政韜略是在他主政財經工作的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與豐富的。他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為治國理政的不變原則,把以農立國、以工強國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舉措,把基于實事求是開展調查研究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工作方法,把切實為人民謀福利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出發(fā)點,構成他治國理政的基本框架。
1.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為治國理政的不變原則。陳云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作為治國理政的不變原則,是新中國成立后為完成我們黨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進行社會各項民主改革,繼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全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新中國國家政權性質所決定的。新中國成立初期,陳云作為中共中央核心領導成員之一,堅定地確保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權和各項建設中的領導,并在黨中央的統(tǒng)一部署下,盡心盡力狠抓財經工作。當時擺在陳云面前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生產萎縮,交通梗阻,民生困難,失業(yè)眾多,惡性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投機猖獗,市場混亂,經濟瀕臨崩潰。主抓財經的陳云采取有力措施打擊不法投機資本,穩(wěn)定經濟秩序,統(tǒng)一全國財政經濟,并合理調整工商業(yè),短短三年時間就實現(xiàn)了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全面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如此巨大的成就,人們無不驚嘆。而在陳云看來,“在共產黨領導之下,這樣的事情可以做到,而且應該做到”[1]p172。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的建設,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與凝聚全中國的力量,最終取得勝利。陳云曾說:“我們的國家是由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的,全國人民團結在毛主席與中央人民政府的周圍,兢兢業(yè)業(yè),共同奮斗,這就保證了我們永遠走向勝利?!盵1]p167陳云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在《人民日報》發(fā)表《中國共產黨領導著國家建設》一文,他滿懷自信地說道:“中國人民為了解放自己、建設國家,在一百年中找遍了各條道路,考驗了一切領導集團,中國人民是最后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1]p288可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既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因此,陳云在治國理政中必然以堅持中國共產的領導為不變的原則。
2.把以農立國、以工強國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舉措。陳云把以農立國、以工強國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舉措,是基于新中國國情的必然選擇。一是以農立國,意味著要以農業(yè)為基礎來建設新中國。舉世皆知,中國有史以來就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業(yè)是國民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根基,是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命脈。陳云對此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他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業(yè)經濟占絕對優(yōu)勢的國家”[1]p166,“今天的生產,還是以農業(yè)為主”[1]p28。因此必須根據(jù)這一實際國情,把農業(yè)建設放在基礎地位,并在逐步恢復農業(yè)生產的基礎上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和工業(yè)建設的恢復與發(fā)展。在國民經濟全面恢復和初步增長之際,陳云沒有忘記提醒:“現(xiàn)在雖然比過去好多了,但是,發(fā)展農業(yè)仍然是頭等大事?!盵2]p143顯然,陳云非常重視農業(yè)的基礎地位作用,并強調新中國要以農立國。二是以工強國,要求重點發(fā)展重工業(yè)。新中國的鞏固與發(fā)展離不開工業(yè)建設,同時“工業(yè)化是我們建國的目標”[1]p175。然而,“我們現(xiàn)在的工業(yè)生產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十”[1]p10,尤其是重工業(yè)底子非常薄弱,難以長期保障國家建設和新政權的鞏固。因此,必須把重點發(fā)展重工業(yè)提上國家建設的日程。陳云就此曾強調:“發(fā)展的重點是重工業(yè),也只能是重工業(yè)”,“因為改變我國農業(yè)、鐵路交通以及其他方面落后狀態(tài)的關鍵,不是別的,正是發(fā)展重工業(yè)”[1]p592?!鞍l(fā)展重工業(yè)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因此重工業(yè)應該是我們建設的重點,我們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盵1]p592-593陳云以上這些觀點,無不體現(xiàn)了他強調新中國要以工強國。陳云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協(xié)調好農業(yè)與工業(yè)的關系,強調以農立國、以工強國,并以農促工、以工帶農,且要逐步建成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yè)體系,既是他的不懈追求,也是他精妙的治國理政藝術的深刻反映。
3.將基于實事求是開展調查研究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工作方法。陳云將基于實事求是開展調查研究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其現(xiàn)實工作的需要,也是其獨特的工作風格。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困難重重,以當時財力物力要解決諸多現(xiàn)實問題,顯然力不從心,這就需要通過調查研究,獲取精確而具體的數(shù)據(jù),適時作出切實可行的決策,在統(tǒng)籌兼顧中穩(wěn)步解決。從當時陳云相關文章和講話中無不透著一個非常顯著的閃光點,陳云保持著他的一貫優(yōu)良作風,非常注重調查研究工作,并以實事求是作為進行調查研究的前提,進而獲取精確的數(shù)據(jù)和實例,且在對此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合理的結論,從而作出相關決策,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與陳云共事財經工作多年的薄一波就曾指出:“陳云同志還有兩個著名的論斷,我認為也是他對實事求是思想的傳神之論。一個是關于調查研究的,他說,‘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盵3]可見,基于實事求是進行調查研究,在陳云的實際工作中如影隨形,并由此而解決諸多難題,尤其是在恢復國民經濟和促進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陳云基于實事求是進行調查研究的獨特工作風格和超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