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一九六三年的春天,使我們如此地激動!—— 歷史在回答:人呵,應該這樣生!路呵,應該這樣行……”賀敬之這首創(chuàng)作于1963年春天的長詩 《雷鋒之歌》,歌頌了雷鋒短暫而又偉大的一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首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的長詩,與開國上將王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王震:“詩,一定要寫好雷鋒精神!”
1963年早春,北京醫(yī)院病房內,時任國家農墾部部長的王震剛剛動完手術,躺在病床上看報紙。將軍看的是刊登在 《人民日報》 上的長篇通訊《毛主席的好戰(zhàn)士—— 雷鋒》??吹嚼卒h身為農民自衛(wèi)隊隊長的父親被地主反動武裝活活絞死,母親受到地主侮辱后懸梁自盡,哥哥給地主扛活累死,弟弟又被活活餓死,年僅7歲的雷鋒淪為孤兒……這位出生入死、身經百戰(zhàn)的老將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熱淚奪眶而出;看到雷鋒這位共產主義戰(zhàn)士愛憎分明、公而忘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好事做了一火車的先進事跡,老將軍被深深地感動了,他為人民解放軍出了這樣一位好戰(zhàn)士而高興,為自己有這么一位小老鄉(xiāng)而自豪!他再也坐不住了,決定要為宣傳雷鋒精神做點什么。他大聲地吩咐秘書:“立即讓郭小川和賀敬之柯巖夫婦到我這里來!”
王震雖然是一員武將,自謙“大老粗”,可他讀書很多,知識面很廣,喜歡和文人打交道,交結了不少作家、詩人朋友,并十分愛護他們,如艾青、丁玲等在“文革”中受到沖擊時,他挺身而出保護了他們。據說王震受周恩來的囑托,在北大荒和新疆建設兵團安排被原單位劃成右派的文化界人士1000多人,名為勞動改造,實為保護起來,避免受到沖擊。曾任王震秘書的郭小川,是中國近代著名詩人,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他離開北平奔赴延安,參加了八路軍,被分配到王震任旅長的三五九旅,曾從事宣傳、教育和機要工作,解放后擔任過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作協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1963年他正在 《人民日報》 任特約記者。聞聽老首長有令,郭小川立即叫上在中國劇協任職的賀敬之和在中國兒童劇院工作的柯巖往醫(yī)院趕。
賀敬之早就十分敬慕王震將軍。他16歲從老家山東臺兒莊逃難求學,輾轉到了革命圣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43年春節(jié),賀敬之跟隨艾青帶領的延安魯藝秧歌隊到南泥灣慰勞三五九旅。演出中,演員演唱了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的 《南泥灣》。賀敬之當時是一個普通的文工團員,只有19歲,和秧歌隊員們一起坐在地上,仰望主席臺上王震講話的風姿。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叱咤風云、大名鼎鼎的王震將軍,但卻沒有機會直接交談,王震還不認識他。直到十九年后的1962年,王震到北戴河參加中央會議,由郭小川引薦,賀敬之和夫人柯巖才與久仰的王震將軍在這個海濱城市得以面談。王震在延安時就對 《南泥灣》 和 《白毛女》 非常喜歡,所以與賀敬之一見如故。賀敬之回憶:“他 (王震) 穿了一條馬褲,見面就問:噢,你就是賀敬之??!雖說是第一次面對面與王震交談,雙方的談興都很高?!?/p>
郭小川與賀敬之夫婦來到王震的病房,王震急切地招呼他們在病床前坐下,一邊念著手中的報紙,一邊熱淚盈眶地向他們講述雷鋒的感人事跡、重大意義和自己的感受。之后,非常動情地說:“你們這些詩人都看了沒有,應該寫寫這個雷鋒!擔當起學雷鋒、寫雷鋒的時代重任,我們這些老頭子都要向他學習呢!”三人聽了王震將軍的一番話,深受感動。將軍親自調兵遣將、布置任務,作為喝過延河水,吃過陜北小米的老兵郭小川、賀敬之自然掂出了其中的分量;柯巖盡管是個“新兵”,但也意識到這件事的不同尋常,感覺到肩上沉甸甸的。三個人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就像出征前向首長表決心那樣說道:“我們三個人一起去撫順,深入連隊采訪,一邊體驗生活,一邊學習雷鋒。保證完成好首長交給的這項任務。”王震聽了,滿意地點點頭,在與三人作別時,又特別叮囑:“詩,一定要寫好雷鋒精神!”
柯巖:“雷鋒在撫順,
也是萬人空巷去送他。”
離開醫(yī)院后,三人商定一起赴撫順采訪。可是,由于郭小川、賀敬之回到單位后,事務纏身,一時不能立即成行。為了不耽誤時間,決定由柯巖一人先行。于是,柯巖在1963年2月初來到了撫順。
此時的東北大地銀裝素裹,冰天雪地,柯巖作為第一批深入連隊采訪的文藝工作者,冒著風雪嚴寒,馬不停蹄地在雷鋒生前的部隊開展采訪活動。她下連隊、入軍營、進宿舍、到伙房,采訪雷鋒的戰(zhàn)友和領導,走訪駐地群眾。她跑遍了雷鋒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含淚聆聽指導員和戰(zhàn)友們講述雷鋒的感人事跡、聆聽群眾講述雷鋒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故事,閱讀了雷鋒寫的20多本日記,全面了解了雷鋒短暫而偉大的一生。
在撫順采訪的一個月左右時間里,柯巖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和洗禮。后來她回憶說:“我一輩子看過兩次萬民悲痛、萬人空巷去送喪的,一次是送周恩來總理,一次就是送雷鋒。雷鋒在撫順,也是萬人空巷去送他,一邊送一邊哭—— 確實叫你覺得偉大是出于平凡之中的。”
柯巖從撫順回到北京,已經是3月初。3月5日,《人民日報》 《解放軍報》 等全國各大報刊刊登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以及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包括當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常務委員的題詞,全國掀起了學雷鋒的熱潮。
為了犒勞凱旋的勇士,賀敬之為柯巖準備了山東老家的煎餅大蔥。可柯巖來不及品嘗這地方美味,迫不及待地向賀敬之講述雷鋒的事跡和故事。講著講著,柯巖的淚水奔涌而出,她一邊流淚,一邊講。賀敬之聽著聽著也是熱淚盈眶,一邊流淚,一邊聽。賀敬之的母親在一旁沉不住氣了,尋思這兩口子干嘛呢,也不吃飯。走過來一看,兩人又哭又說,以為兩人吵架了呢。這時,柯巖又把“雷鋒出門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感人事跡向老人講了一遍:雷鋒用自己的津貼為丟了車票和錢的大嫂買票;陪著陌生的老大娘走了數十里尋親;逢年過節(jié)義務幫助附近的火車站打掃衛(wèi)生,為旅客倒水;把積攢下來的200元錢捐出來支援農村建設和災區(qū)人民……聽著聽著,這位來自山東農村、樸素善良的老太太也不由得大哭起來,邊哭邊說:“這么好的人怎么能死呢?他應該活著,讓我這個老太婆去替他死吧!”
親身感受到雷鋒感人事跡并被雷鋒精神感染的柯巖再也坐不住了,一氣呵成,寫下了長詩 《雷鋒》:
聽講你的故事呵,雷鋒,
孩子們停住了笑聲,
熱淚在臉頰上流淌,
好像露珠在花瓣上滾動。
提起你的名字呵,雷鋒,
青年的眼睛更亮更明,
你紅色生命的火把呵,
在他們心中燃起火焰熊熊。
……
賀敬之:“要寫,就要寫出新意來?!?/p>
長詩 《雷鋒》 在 《人民日報》 發(fā)表之后,柯巖又寫了 《我對雷鋒叔叔說》 《向雷鋒叔叔致敬》 等兒童詩。她對賀敬之說:“雷鋒的事跡你也聽了,也感動流淚了,趕快寫嘛!”賀敬之說:“要寫,就要寫出新意來,這很難,不知有沒有把握!”“你這個人,要有信心嘛!我看你肯定能寫好,你就寫嘛!”柯巖一邊鼓勵,一邊把所有的材料抖落在桌子上。
得到柯巖的鼓勵,賀敬之伏案而寫。寫了幾段后,感覺沒有把握,就念給柯巖聽??聨r聽了以后說:“太好了!比我寫的那幾首都好,而且不是好一點半點,是好很多!”柯巖的話,使賀敬之受到極大鼓舞。被雷鋒的事跡所感染,他文思泉涌,夜不能寐,一鼓作氣寫了下去:
假如現在呵,
我還不曾
不曾在人世上出生,
假如讓我呵,
再一次開始
開始我生命的航程——
在這廣大的世界上呵,
哪里是我
最迷戀的地方?
哪條道路呵
能引我走上
最壯麗的人生?
……
很快,賀敬之完成了 《雷鋒之歌》 的前四節(jié)。每當寫出幾段后,他都要念給柯巖聽??聨r聽完后,馬上會鼓勵他:“好,就這樣寫下去!”
3月中旬,王震出院,要去上海組織青年到新疆支邊,參加生產建設兵團,約郭、賀、柯三位詩人一起去上海參加動員。因柯巖要在北京一些單位做雷鋒事跡報告會,郭小川、賀敬之就跟著王震先到了上海,住進錦江飯店。在那里,賀敬之寫完了 《雷鋒之歌》 的最后兩節(jié)。
王震:“好啊,真好!”
聽說賀敬之的大作完成了,王震高興地說:“快!把全詩念給我聽一聽?!辈⒎愿烂貢骸皬默F在開始,發(fā)生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許打擾我,我要聽賀大詩人給我朗誦 《雷鋒之歌》?!闭f完,把房門一關,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全神貫注。賀敬之也很激動,操著帶有山東口音的普通話一字一句、鏗鏘有力地朗誦起來。當他讀到“快擺開你們新的雁陣呵,把這大寫的‘人字—— 寫向那萬里長空”時,王震不由自主地一下子從沙發(fā)里蹦了起來,大聲叫道:“好!好!”
聽完全詩,王震意猶未盡,把詩稿要過去,點出他最喜歡的幾段,讓賀敬之再朗誦一遍。聽完后,他興高采烈地說:“好啊,真好!寫得很有力量,你是怎么寫出來的啊?”賀敬之說:“就是鬧情緒,發(fā)牢騷唄!”王震一愣,賀敬之趕緊解釋:“是鬧的革命情緒,發(fā)帝修反的牢騷嘛!”王震大笑起來,連聲說:“好,好!不過,還要加上兩句:扛紅旗,立標桿!”
賀敬之在 《雷鋒之歌》 第一節(jié)里寫道:“那紅領巾的春苗啊,面對你,頓時長高;那白發(fā)的積雪啊,在默想中,頃刻消溶……”后一句藝術形象就來自王震,說明全國人民從少年到老年,都從雷鋒身上受到教育和感動。
在上海,王震給青年們作了熱情洋溢的報告。在報告中,他介紹了新疆旖旎的風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建設兵團的工作情況,回答了青年們的提問,還提到有三位詩人作家要和大家一起到新疆建設兵團去工作生活。郭小川和賀敬之也被復旦大學請去給師生們作報告,郭小川朗誦了他的詩 《向困難進軍》,賀敬之則激情澎湃地朗誦了他的新作 《雷鋒之歌》。賀敬之的朗誦一次又一次地被師生們的熱烈掌聲所打斷。當時,復旦大學掀起了 《雷鋒之歌》 熱潮,校園的廣播里天天播放詩朗誦 《雷鋒之歌》,師生們也是爭相閱讀 《雷鋒之歌》。
賀敬之的 《雷鋒之歌》 于1963年3月底完成,這首長達1200多行的長篇抒情詩在縱情謳歌雷鋒精神的同時,把中國悲壯的歷史、社會的現實和光輝的未來聯系起來,描繪出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開拓出寥廓的意境,表現出一個莊嚴的主題。
《雷鋒之歌》發(fā)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國青年報》上。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就出版了單行本。詩人摒棄了“空洞無力的標語口號”,而將思想與詩藝交融在一起,詩的思想得到了“詩化”。在那個學習英雄、歌唱英雄的時代,青年人滿腔熱血、充滿激情?!啊?呵!我們!看五千年的白發(fā),幾萬里的皺紋,一夜東風全吹盡!”“小雷呵—— 你只有一百五十四厘米身高,二十二歲的年齡……但是,在你軍衣的五個紐扣后面卻有:七大洲的風雨、億萬人的斗爭在胸中包容!”這些詩句迅速在神州大地流傳開來,風靡全國。著名作家賈漫評價說:“如果說艾青為民主革命中成千上萬的青年點燃了‘火把,《雷鋒之歌》 則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困難年月,點燃了熊熊火炬!”
(選自《黨史縱橫》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