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朋
中國共產黨黨組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劉 朋
黨組和黨組制度是列寧式政黨建黨原則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的重要組織形態(tài)和機制。近年來,學術界對黨組研究逐漸重視,并取得了一些成果。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黨組研究成果的梳理發(fā)現,目前黨組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黨組的屬性、歷史沿革與發(fā)展歷程、黨組的功能價值、優(yōu)化黨組建設的建議對策等方面,為今后黨組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黨組研究的自覺性、獨立性和系統(tǒng)性,重視黨組的基礎理論的研究,強化黨組工作實踐中關鍵問題等方面的思考。
中國共產黨 黨組 黨建研究 述評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一個永恒話題。黨組作為中國共產黨重要的組織架構和制度形態(tài),是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的重要實現形式和機制。黨組制度是列寧式政黨建黨原則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偉大創(chuàng)造,自黨的七大正式創(chuàng)立以來,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學術界對黨組的研究逐漸重視,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從現有成果看,研究的范圍比較廣泛,其中有不少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作品。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黨組研究成果的梳理表明,目前的研究主要從歷史和實踐兩個維度探討了黨組的屬性、發(fā)展脈絡、功能作用、黨組的優(yōu)化建議等問題。本文擬就以上問題進行歸納評述,以供研究者參考。
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黨組這一概念的基本屬性和科學內涵是開展問題研究的前提。目前學術界對黨組屬性的探討主要包括以下五個觀點:一是領導核心說。研究者根據黨內文本對黨組的規(guī)定,認為黨組是黨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社會組織和其他組織領導機關中設立的領導機構,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是實現和保證黨的領導的具體體現。①參見陳尤文:《發(fā)揮黨組領導核心作用:運作模式與機制建設》,《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李道平從執(zhí)政實踐的角度提出,黨組實際上是本部門的領導核心,原因在于黨組“討論和決定本單位的重大問題”和“指導直屬單位黨組織的工作”等重要內容。①參見李道平:《地方政府部門黨組作用的研究》,《決策論壇》,2010年第1期。二是領導機構說。黨組是中國共產黨為加強領導,在非黨機構中設立的領導機構,是黨的一種組織形式和工作機構,從組織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落實的重要設施。②參見孫淑萍:《黨組及其作用的歷史考察》,《長白學刊》,2000年第6期。劉掃塵就認為,黨組不是黨的一級組織的一級黨委,也不是黨派出的代表機關,而是黨設在國家機關政權機關和其他非黨組織中的一種領導組織或領導機關。③參見劉掃塵:《加強和改進國家政權機關黨組建設》,《湖南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王亞紅認為,中國共產黨黨組作為中國共產黨組織體系中的一種次級組織,是實現黨對國家政權(或其他非黨組織)領導的重要制度安排。④參見王亞紅:《中國共產黨黨組的自主性問題研究》,《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三是政治核心說。這是上世紀90年代一種學術觀點,認為黨組在非黨組織中處于政治核心地位。原因在于黨組是黨的體系,而行政部門是政府的體系。本著黨政職能分開的原則,黨組應該是處于政治核心地位,而不是全方位的領導和處于領導核心地位。另外,從黨組的工作方式方法看,黨組的決議或決定通過黨組成員所擔任的行政領導職務變成行政領導的決定或指令,黨組也是處于政治核心地位。⑤參見劉工力:《關于“黨組”問題的研討概述》,《黨??蒲行畔ⅰ罚?992年第7期。四是執(zhí)政中介說。有研究者認為,黨組是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和其他非黨組織的領導機關中設立的旨在落實黨的領導的中介機構,是把黨的領導貫徹到非黨領導機關中的橋梁和紐帶。⑥參見張書林:《論黨的執(zhí)政中介:黨組》,《江蘇行政學院》,2006年第3期。五是綜合說。這一觀點將黨組存在的范圍、黨組的性質和黨組的獨特功能等都泛化為黨組的屬性,認為黨組的屬性包括四個方面⑦《讓黨組歸位:對中共黨組制度有效運轉的探索》一文講黨組是非黨組織中的黨的組織,這一觀點表述不確切,黨組是黨的機構而非黨的組織。:一是非黨組織中的黨的組織,二是領導機關中的領導核心,三是中共的執(zhí)行機構,四是另行可以建立的黨委。⑧參見儲建國、余禮信:《讓黨組歸位:對中共黨組制度有效運轉的探索》,《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5期。
應當說,學術界從不同的視角對黨組的屬性進行了闡釋,但并未形成一致的認識。以上幾種說法基本上都認同黨組是中國共產黨加強領導在非黨機構中設置的機構,負責黨的政策的貫徹和落實,其分歧主要在于對黨組的地位存在不同的看法,分歧的根源就在于沒有認清黨組屬性的核心和本質,脫離中國共產黨這個母體來簡單的看待黨組。筆者認為,黨組是為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中國國情的創(chuàng)造。黨要實現對非黨機構和組織的領導,主要是通過設在這些非黨組織領導機關中的黨組來實現的,黨組屬性的核心和關鍵就是領導核心。為什么是領導核心而非“政治核心”、“領導機構”和“執(zhí)政中介”呢?從黨組的領導職責而言,包括政治領導、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三部分,“政治核心”僅僅是相對于政治領導而言的,思想領導和組織領導不能用“政治核心”來概括?!皥?zhí)政中介”是西方議會黨團中介說的中國表達,中介說緣起西方政治學對議會黨團功能和作用的界定,西方政黨在議會活動中建立黨團組織,把本黨的政策通過議會黨團活動對國家政治產生影響。部分研究者參照西方政治學理論和議會制政黨政治實踐,提出黨組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中介,這是不科學,二者存在質的區(qū)別。另外,從字面上理解,“執(zhí)政中介”也僅僅表明黨組的工具理性,沒有涵蓋其價值理性。共產黨區(qū)別其它組織和政黨的根本在于突出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價值理性,黨組的職責范疇蘊涵著黨的價值傳播和實踐。而“領導機構”則是將黨組織和行政機構的邊界模糊混淆起來,容易產生以黨代政、行政機構否定黨的領導或是行政機構組織領導黨組織的后果。
黨組的歷史沿革與發(fā)展變遷是黨組研究的一個重點,有近半的研究成果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或涉及此內容。梳理歷史脈絡是黨建研究的基礎工程,也契合了當前黨組研究的現狀,仍處于初始階段,還不夠深化和系統(tǒng)??偨Y現有成果,關于黨組歷史沿革與發(fā)展歷程的梳理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基本上能夠反映黨組的發(fā)展狀況。
第一,有學者從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史和黨的領導制度史審視黨組的發(fā)展變遷。張書林對黨組的歷史脈絡進行了梳理和研究。他認為黨組的歷史屬于黨在行政機關、人民團體及經濟組織等非黨組織中的發(fā)展和滲透過程,應當從黨的建設、改革和發(fā)展時期的歷史任務和中心工作的角度分析黨組的發(fā)展軌跡,尤其是要注重黨組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功能作用和制度保障,以及黨組理論的豐富、完善和發(fā)展,從而支撐和佐證黨組是共產黨執(zhí)政的中介機構,是黨的領導貫徹到非黨領導機關中的橋梁和紐帶這一觀點。①參見張書林:《黨組的歷史發(fā)展軌跡探究與梳理》,《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1期。張炳文將黨組的沿革發(fā)展置于黨章的視野進行考察,從黨的根本大法中了解黨組的發(fā)展進程。②參見張炳文:《黨章視野中的黨組歷史發(fā)展軌跡探究》,《西藏發(fā)展論壇》,2006年第3期。
第二,有學者對黨組的歷史進行了分期研究,主要包括三個觀點。一是三階段論。有研究者認為根據黨組的功能和形態(tài)可以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分別是黨組前身黨團時期、黨的七大到新中國建立的黨組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后黨組的曲折發(fā)展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黨組起到了加強黨的領導、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的作用。③參見孫淑萍:《黨組及其作用的歷史考察》,《長白學刊》,2000年第6期。二是四階段論。有研究者認為,黨組制度化運轉經歷了四個階段,分別是中共作為革命黨爭奪革命領導權時期,成為執(zhí)政黨領導國家建設時期,作為改革中堅力量推動改革開放時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時期。④參見儲建國、余禮信:《讓黨組歸位:對中共黨組制度有效運轉的探索》,《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5期。三是五階段論。有研究者將黨組發(fā)展的歷史根據大黨組的組織形態(tài)和功能作用劃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黨團時期(1923-1945年),介紹了黨組前身黨團的建立、工作要求及歷史貢獻;初步建立時期(1945-1949年),梳理了黨組的正式設立及任務;全面建立時期(1949-1953年),闡述了黨組在新成立的國家機關和人民團體中的設立和作用;曲折發(fā)展時期(1953-1992年),概述了黨組的跌宕起伏,及實踐影響;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1992 年至今),黨組進入了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階段,不斷豐富完善。⑤參見張禹:《黨組的發(fā)展歷程》,《秘書工作》,2015年第10期。
第三,有研究者從黨組類別形態(tài)的變化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組的發(fā)展進行了梳理和總結。胡德平認為,新中國建立后,伴隨著新中國政治形態(tài)的發(fā)展歷程,中國共產黨黨組作為黨的一種組織形態(tài)全面嵌入到國家與社會的非黨組織中,前后經過了一個從嵌入到退出、從恢復到調整的曲折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控制型形態(tài)(黨的領導體制和一元化領導格局的確立1949-1957)、隱匿化形態(tài)(黨的領導體制的集權化演進與嚴重病變1957-1976)、調適型形態(tài)(黨的領導體制的恢復與調整變革1976-至今)三個歷史階段。⑥參見胡德平:《中國共產黨黨組政治研究》,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年。
第四,還有研究者對具體領域黨組的設立進行了回顧。徐高峰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共產黨在人大設立黨組的演變過程,從一個側面管窺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并以開放的視野探求中國共產黨在依法執(zhí)政原理下建構與人民代表大會關系模式的知識和啟迪。①參見徐高峰:《中國共產黨在人大設立黨組的前前后后》,《紅廣角》,2014年第9期。
黨組的功能價值是黨組研究的重要領域?,F有的研究成果中對黨組功能價值的研究不足,鮮有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更有研究者把黨組的功能價值局限于黨內法規(guī)文本對黨組工作職能的界定,混淆了制度功能與工作職能的區(qū)別。就現有成果而言,學術界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領導監(jiān)督功能。黨組是黨在非黨組織的領導機構,起領導核心作用,這是黨組的核心功能。陳尤文認為,發(fā)揮黨組領導核心作用是實現和保證黨的領導的具體體現。通過對上海市徐匯區(qū)個案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出程序優(yōu)先、對接輻射,職能落實、組織推進,橋梁紐帶、情況溝通,自身建設、模范引領的模式。②參見陳尤文:《發(fā)揮黨組領導核心作用:運作模式與機制建設》,《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王亞紅認為,從歷史實踐看,中共黨團制可使黨保持組織獨立性,更好地實現黨的領導。她以省港罷工為例,指出罷工委員會黨團是指揮中樞,罷工所有一切進行策略皆取決于此。并總結出黨團的中樞領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爭取廣東政府的支持和援助;第二,決定罷工領導機構和人選,從組織上掌握省港罷工的領導權;第三,罷工委員會黨團對決策的控制;第四,推動政策執(zhí)行;第五,團結廣大工人,打擊少數右派。③參見王亞紅:《試論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共黨團的作用》,《理論學刊》,2009年第4期。黨組在發(fā)揮領導核心作用的同時,還賦有監(jiān)督的功能。孫秀民就抗日民主政權內中共黨團功能進行了研究,認為中共黨團在抗日民主政權中進行宏觀領導的同時,還要對政權實現監(jiān)督的責任,確??谷彰裰髡嗾嬲虾蹩谷彰褡褰y(tǒng)一戰(zhàn)線的原則。④參見孫秀民:《論抗日民主政權內中共黨團的功能》,《人大研究》,2003年第6期。
第二,優(yōu)化調適功能。優(yōu)化調適是黨組嵌入非黨組織后的制度優(yōu)勢之一,對于政黨政治的科學化、民主化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胡德平認為,黨組對非黨組織的組織嵌入,在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和黨政關系調適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第一,黨組的組織嵌入規(guī)避了傳統(tǒng)黨政、黨社一體化體制,實現了黨與國家、黨與社會關系的適度分合;第二,黨組的組織嵌入降低了社會轉型期黨領導中國國家建設的不確定性,使非黨組織處于黨的可控狀態(tài);第三,黨組的組織嵌入鞏固了黨的領導地位,使黨在非黨組織中獲得了強大的組織資源和動員力量來領導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fā)展。⑤參見胡德平:《中國共產黨黨組政治研究》,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年。
第三,溝通協(xié)調功能。條塊關系是在中國政治體制中的特殊政治形態(tài),是典型的中國敘事方式。黨組是處理條塊關系脈絡中的橋梁和交點。胡呈秀認為,黨團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一種組織形式和工作機構,是溝通黨和非黨組織,實現黨對政權領導的重要橋梁,可以規(guī)范和調整政府和參議會內黨團與黨的其他組織的關系和行為。⑥參見胡呈秀:《抗日民主政權內中共黨團的功能考察及其歷史啟示》,《傳承》,2008年第10期。季煥爽在對人民法院的黨組進行研究后,指出法院黨組與同級黨委之間,法院黨組與同級黨委政法委之間,法院黨組與上級法院黨組之間的三組關系和矛盾,都需要通過溝通協(xié)調功能來化解。⑦參見季煥爽:《人民法院黨組問題研究》,河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年。
第四,精英輸送功能。黨組是黨通過在非黨組織中組織嵌入實現黨的領導。有研究者認為,黨的領導機制之一就是把關于國家與社會重大問題的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為國家意志以及把黨內精英輸送到國家政權內擔任重要職務的體制、機制、途徑、手段與方法。干部的提名、選舉、推薦是否民主、科學,提名選拔的干部是否德才兼?zhèn)洌P系到黨的領導的實現。①參見閆東:《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方式創(chuàng)新的關節(jié)點:試論黨組的功能建設》,《人大研究》,2005年第7期。黨組向上級黨委提名或推薦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研究決定干部的任免、調動,就是執(zhí)政黨向非黨組織輸出政治精英的過程。
第五,榜樣示范功能。從黨章及《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等黨內法規(guī)的規(guī)定來看,黨組一般是設立在縣級以上的非黨機構或組織的領導機構,黨組成員與行政、經營管理領導班子成員身份重疊,具備一定的層次和級別,是黨內的精英分子。有研究者認為,黨組要堅持率先垂范,黨組成員要為黨員干部樹立好榜樣,對本單位的黨組織和黨員具有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②參見李道平:《地方政府部門黨組作用的研究》,《決策論壇》,2010年第1期。
第六,統(tǒng)一戰(zhàn)線功能。隨著多黨合作制度的發(fā)展,目前的政治生活中,時常出現黨外人士擔任行政單位正職的現象,這就需要黨組發(fā)揮好統(tǒng)戰(zhàn)功能,處理好黨組與非黨正職、黨組書記與黨外正職的關系。有人認為,由于黨外正職的出現,引起了各級政府部門和單位的權力結構及運行決策程序的一定變化,黨外正職與中共黨組(黨委)關系的研究也就成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重大嶄新理論課題。③參見徐慶國、黃豐、劉紅梅:《黨外正職與中共黨組(黨委)關系的研究》,《湖南社院學報》,2010年第6期。
任何一種制度都具有其自身困境、張力、缺陷等限度性問題,必須不斷對其制度形態(tài)和組織功能進行優(yōu)化和調適,否則會對政治形態(tài)的良性運轉和有序發(fā)展造成障礙和限制。因此,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組制度建設,也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就當前的研究成果看,優(yōu)化黨組制度建設的建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黨組的理論研究和法規(guī)建設。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和指南,理論的發(fā)展與成熟是實踐自覺的基礎。目前,黨組的理論研究還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現有的研究成果較為零散,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系統(tǒng)性不夠,與黨組的重要地位形成不匹配。黨組問題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個實踐問題。黨組工作的實踐需要不斷加強黨組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有研究者提出,黨建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都要關心黨組建設,注意研究這方面的問題,總結這方面的經驗。④參見王有琪、汪振科:《黨組建設之管見》,《黨的建設》,1992年第7期。還有學者在2000年前后就呼吁加強黨組工作的法規(guī)建設,建議出臺黨組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已于2015年6月出臺。
第二,黨組的自身建設。關于黨組的自身建設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類研究視角。一是黨組的職能和制度化視角,有研究者認為,黨組政治改革最為重要和關鍵的兩個方面是“去黨委化”和“再制度化”?!叭h委化”并不是說黨組不再接受黨委的領導,而是指避免黨組政治運作的黨委化傾向,合理確定和界分黨組與黨委的形態(tài)邊界,防止黨組對黨委權力的僭越,實現黨組和黨委功能的差序化發(fā)揮,保證黨組與黨委在黨的組織體系中的組織形態(tài)差異性、權力運行差異性和基本功能差異性,從而避免黨的組織過密化與功能內卷化趨向?!霸僦贫然本褪且獎?chuàng)設黨組制度的細化規(guī)則,設定黨組的成立、領導配置和關系模式等方面的統(tǒng)一標準,形成規(guī)范的黨組政治程序。①參見胡德平:《中國共產黨黨組政治研究》,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年。還有學者認為,黨組制度的運轉模式應廣泛適應。因為黨組所涉領域、系統(tǒng)不同,黨組面臨的工作環(huán)境不同、工作任務有別,黨組的制度化運作模式有所突出,但都遵循著共同的運轉邏輯,指導思想與原則是普遍適用的,其任務都是堅定不移地把黨的有關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貫徹到非黨組織中去。②參見儲建國、余禮信:《讓黨組歸位:對中共黨組制度有效運轉的探索》,《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5期。二是從黨組內部結構的視角,建議黨組的人員選拔和政治參與度要規(guī)范和加強。有人認為,黨組要逐步實行由同級黨的代表大會任命,黨組書記應該在各級黨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③參見張書林:《論黨的執(zhí)政中介:黨組》,《江蘇行政學院》,2006年第3期。三是實踐操作的角度,有學者強調黨組制度要具備可操作性,實現規(guī)則與行動的統(tǒng)一。④參見儲建國、余禮信:《讓黨組歸位:對中共黨組制度有效運轉的探索》,《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5期。
第三,黨組自身的監(jiān)督。黨組自身的監(jiān)督是黨組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組的監(jiān)督目前還存在觀念上、體制上的諸多問題,亟需加強。有研究者從紀檢組監(jiān)督黨組的角度進行了探討,強調要通過提高黨組成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接受監(jiān)督的自覺性;改革監(jiān)督體制,提升紀檢組對黨組的監(jiān)督效能;加強制度建設,消除權力監(jiān)督的滯后性等措施,強化黨組自身的監(jiān)督。⑤參見??悼h國土資源局:《關于紀檢組對黨組實施監(jiān)督的現狀及對策》,《黨員生活》,2015年第2期。
第四,要處理好黨組涉及到的幾組關系。一是要理順黨組、黨委和黨工委的關系。關于黨組與黨委的區(qū)別在于二者是否經過選舉產生、能否發(fā)展黨員、與下級黨組織的關系、能否進行黨紀處分和召開黨員大會或代表大會及選舉黨代表等方面。黨組和黨工委的區(qū)別在于二者設立的范圍、職權任務和能否設立下設機構等方面。⑥參見胡德平:《中國共產黨黨組政治研究》,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年。二是黨組與議會黨團的關系。二者都是國家政權中政黨的組織形式,都是政黨輻射力在國家機關的延伸,但黨組和議會黨團在性質、與母黨的關系、職能范疇上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不可混為一談。⑦參見張書林:《論黨的執(zhí)政中介:黨組》,《江蘇行政學院》,2006年第3期。三是黨組制度與行政首長負責制的關系。有研究者認為,要解決好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與行政首長負責制并重的問題,首先要堅持地方黨委“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與政府“獨立負責、協(xié)調一致”兩者并重,其次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礎原則,處理好地方黨委與政府部門黨組的關系、政府部門黨組與行政的關系、政府部門行政正職與副職的關系;黨組主要負責人與行政首長合一是必然趨勢。⑧參見李宜春:《政府部門黨組制度與行政首長負責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年第6期。
民主性問題是黨組研究的熱點問題。從黨內民主的角度揭示中國共產黨黨組制度在實現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做主有機統(tǒng)一和民主執(zhí)政的制度價值,管中窺豹,可見一般。有學者認為,中共黨組作為黨執(zhí)政的特殊組織,必須符合黨的基本政治原則即黨內民主。黨內民主是中共黨組民主性的起點,中共黨組成員必須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必須遵循黨內民主原則選舉產生;中共黨組與人民民主的關系是基于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中共黨組成員除了共產黨員這一政治身份,他們還是國家的公職人員,他們的職位具有法定性、公共性,這就要求他們從產生到行使公共權力必須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則。⑨參見王亞紅:《中國共產黨黨組的民主性問題研究》,《學理論》,2015年第36期。
自主性問題是黨組研究的新領域,從黨組隸屬關系、組織屬性和實際功能來看,自主性是黨組的鮮明特色,是深化黨組研究的重要范疇,值得關注。有研究者認為,中共黨組在權力結構中的獨特位置,決定了它在本質上具有政黨和系統(tǒng)的雙重屬性,而這種組織上的重合,使得黨組具備雙重組織認同。黨組作為政治活動的主體之一,本身具有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決定了中共黨組與黨組織、與所在系統(tǒng)之間存在潛在沖突。自主性受社會條件、自身組織結構、黨組成員素質和黨的治國方略等因素的多重影響。自主性是中共黨組組織目標實現的必要條件,是其組織功能發(fā)揮的基本要素。歷史和實踐也都證明,自主性的發(fā)揮有助于國家制度建設。①參見王亞紅:《中國共產黨黨組的自主性問題研究》,《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加強中國共產黨黨組研究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強化黨組功能,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選擇。黨組研究是黨的建設科學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需要理論界有針對性地開展深入研究和探討。當前,中國共產黨黨組研究雖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還處于初步階段,成果也是階段性的,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探討和突破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破解。
第一,黨組研究的自覺性、獨立性和系統(tǒng)性不夠。黨組研究是個領域較新、域幅較小的課題,由于過去一段時間重視度不夠,學術界的關注也不高。當前的研究成果數量較少,且呈現出依附性研究多、獨立性研究少,零散性研究多、系統(tǒng)性研究少的現狀,自覺性研究、獨立性研究和系統(tǒng)性研究不夠,研究體系尚未完整、全面地構建起來,學術框架和話語體系也尚未形成,呈現碎片化的狀態(tài)。黨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有機組成部分,要自覺主動圍繞黨組展開系統(tǒng)深化的研究,構建系統(tǒng)完整的研究體系和中國范式。
第二,重視黨組的基礎理論的研究。當前黨組研究多以歷史研究和文本研究為主,雖然黨章和相關黨內法規(guī)都對黨組及其制度有所規(guī)定,但基礎理論研究還較為薄弱和落后。比如,黨組屬性的獨特性、黨組制度權力運行機制、黨組與所在系統(tǒng)的矛盾沖突與管控、黨組功能作用、黨組制度的限度性、黨組運轉邏輯和規(guī)律等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成果鮮見,并未對中國共產黨黨組問題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全面認識和系統(tǒng)的理論。當前研究成果雖多,但真正有較高理論價值的作品不多。在研究黨組運作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學理的同時,還需結合當前中國政治生態(tài)現狀以及政治發(fā)展指向,來強化黨組的理論剖析和實踐運用。
第三,強化黨組工作實踐中關鍵問題的研究和探討。黨組是個實踐問題。目前雖已頒布《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其操作過程還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著黨組制度的效能,其針對性和實踐性也有待檢驗。這些問題就是理論研究的導向,比如黨組與黨委的關系問題、黨組權力的邊界、黨組成員的產生、黨組的監(jiān)督、黨組議事決策程序等,需要進一步深化探討和完善,為黨組工作實踐答疑解惑,提供科學的行動指南和理論支持。
第四,黨組問題現有成果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單一,需要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當前黨組研究的方法和視角更多局限在文本研究、歷史梳理和對策研究等方面,主要是從黨在非黨組織中實現黨的領導的制度層面進行分析,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不夠豐富,需要綜合政治學、法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學科研究,運用結構功能主義、新制度主義、世界政黨政治等工具和視角進行探討分析。
作者劉朋,男,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黨建研究所教授,政治學博士(廣州 510053)。
責任編輯:凌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