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靜 何麗梅 徐志浩
?
綜合護理干預在嬰幼兒預防接種中的應用
葉 靜 何麗梅 徐志浩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在嬰幼兒預防接種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我中心預防接種嬰幼兒1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兩組嬰幼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預防接種反應程度及家長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采用家長滿意度問卷調查兩組家長對預防接種滿意度。結果:觀察組干預后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嬰幼兒接種疫苗時情緒行為反應嚴重度、生理變化嚴重度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家長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及總積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嬰幼兒預防接種副反應發(fā)生率、情緒行為反應及生理變化嚴重度,提高家長對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了解度、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及滿意度。
嬰幼兒;預防接種;副反應;護理對策
預防接種是將抗體或抗原采用適當方法在人體內接種,使機體對傳染性疾病產生相應被動免疫或自動免疫的過程,可最大限度降低傳染病發(fā)生及流行的可能,因此對于身體各器官及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全的嬰幼兒,預防接種可提高其機體免疫力,是控制傳染病發(fā)生與傳播的重要途徑[1-2]。但所有疫苗對機體來說都是一種異物,經接種后會產一系列預防接種副反應,同時所用疫苗種類、批號、劑量、針刺及接種技術等因素也會不可避免導致接種不良反應,增加受種者痛苦,因此預防接種的安全性也日益受到廣大群眾關注,分析預防接種常見副反應及護理對策是臨床工作者首要任務[3-4]。我中心對預防接種嬰幼兒采取綜合護理干預,降低了副反應的發(fā)生,提高了家屬的滿意度,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我中心預防接種嬰幼兒1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嬰幼兒年齡0~3歲,接種疫苗種類包括乙肝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麻風疫苗、卡介苗、乙腦疫苗、A群流腦疫苗、甲型肝炎疫苗等。(2)家長可采用普通話溝通,為嬰幼兒實際照顧者。(3)家長聽力、視力、認知行為及理解能力無異常,并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標準:(1)有智力障礙不配合嬰幼兒或特殊人群,如聾啞兒及視力障礙患兒。(2)嬰幼兒家長或照顧者溝通困難,無法按照要求時間進行疫苗接種。(3)家長及嬰幼兒照顧者在研究過程中不配合或中途轉至其他地方接種者。隨機將嬰幼兒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中男46例,女44例;年齡0~3歲,平均1.35歲;家長或照顧者學歷初中以下39例,初中及以上51例。對照組中男45例,女45例;年齡1~3歲,平均1.34歲;家長或照顧者學歷初中以下40例,初中及以上50例。兩組嬰幼兒性別、年齡及家長學歷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預防接種方法 將嬰幼兒豎抱,坐在家長右側大腿上,家長雙腿夾緊嬰幼兒兩腿,嬰幼兒左側上肢穿過家長左臂腋窩處并被夾緊固定,家長雙手固定在嬰兒右肘關節(jié)及腕關節(jié)處,使上肢在腋中線處平行豎放,暴露三角肌,在右側上肢深部肌內注射。若嬰幼兒出現(xiàn)輕度或中度發(fā)熱,無其他不適則囑咐家屬多喂嬰幼兒喝水并休息,注意保暖,及時更換衣物,體溫升高患兒以酒精擦拭腋窩、腹股溝處。
1.2.2 護理干預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預防接種護理,包括短信通知家長在指定計劃免疫日為兒童接種疫苗,注射室擺放小企鵝、木馬、皮球等色彩鮮明玩具,注射時吸引嬰幼兒注意力,減少孩子肢體扭動及恐懼感。接種后給予家長口頭健康宣教、宣傳欄內張貼相應宣教知識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1)嬰幼兒初來門診時,即向家長發(fā)放“家長學堂”聽課證,每月1次重點講解預防接種方面知識、疫苗知識、接種疫苗注意事項及副反應應對措施。(2)給予家屬健康教育處方單,包括注射疫苗前1周確保其無鼻塞、流鼻涕、發(fā)熱、咳嗽等癥狀,若有則延遲注射;同時對于接種后出現(xiàn)紅腫及硬結應冷敷皮膚,并囑咐哺乳媽媽進食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類食物,提高嬰幼兒抵抗力與抗感染力;在喂服疫苗時,豎抱嬰兒,防止其胃處于水平位,減少胃腸道反應。(3)幫助家長克服接種疫苗過程中的困難,如提醒家長下次疫苗接種時間;同時轉變家長錯誤觀念,讓其意識到不良反應對孩子以后的不利影響,促進其采取健康行為。(4)建立預防接種QQ群或微信群,發(fā)放預防接種相應不良發(fā)應紙質健康教育處方單,如計劃免疫前家庭健康教育處方、預防注射部位紅腫與硬結的健康教育處方等,并組織家庭針對如何更好執(zhí)行預防不良反應的行為進行交流,達到相互學習及相互督導的目的。(5)改善預防接種門診環(huán)境并縮短嬰幼兒預防接種等候時間,給家長正確指引流程,使家長心中有數(shù),并注意自身語言、儀表,主動加強與嬰幼兒家長的溝通,充分理解其心情,緩解嬰幼兒及家長緊張、焦慮情緒,針對嬰幼兒心理特征實施心理干預。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嬰幼兒預防接種常見副反應,判斷標準:紅腫與硬結≥2.5 cm;發(fā)熱:腋溫≥37.5℃;腹瀉:大便性狀改變、稀薄或次數(shù)較前基礎上增加2次以上;惡心與
嘔吐:有惡心表現(xiàn)、發(fā)生嘔吐。(2)比較兩組嬰幼兒對預防接種反應程度,包括情緒行為指標:重度,急性痛苦表情,緊張煩躁,恐懼感明顯,哭聲高而尖且持續(xù)2 min以上,無法安撫,易激惹;中度,痛苦表情,恐懼感輕微,哭聲持續(xù)不足1 min,緊張、激惹表現(xiàn)不明顯,可安撫;輕度,表情安靜、語言及行為自如,無哭鬧現(xiàn)象。生理指標:重度,呼吸>30次/min,心率>110次/min,收縮壓>110 mmHg;中度:呼吸>25次/min,心率>100次/min,收縮壓>100 mmHg;輕度,呼吸、血壓正常,心率<90次/min。(4)比較兩組家長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3項均10個問題,每個問題0~5分,滿分0~50分,3項共0~150分,得分越高,對預防接種意識越好。(5)采用家長滿意度問卷調查兩組對預防接種滿意度,包括溝通交流、信息告知、服務便捷性、護士操作技術等10個條目,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嬰幼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嬰幼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注:觀察組發(fā)生副反應6例,其中紅腫1例,硬結2例,發(fā)熱1例,腹瀉1例,惡心嘔吐1例;對照組發(fā)生副反應18例,其中紅腫6例,硬結2例,發(fā)熱3例,腹瀉4例,惡心嘔吐3例
2.2 兩組嬰幼兒對預防接種反應程度比較(表2)
表2 兩組嬰幼兒對預防接種反應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家長接種相關知識、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比較(表3)
表3 兩組家長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分,±s)
注:兩組家長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家長對護理滿意度比較(表4)
表4 兩組家長對護理滿意度比較(名)
自20世紀以來,疫苗大規(guī)模常規(guī)接種在傳染病防治過程中,起到了增長人口數(shù)量及降低人口死亡率的巨大作用,已消滅天花,有效控制脊髓灰質炎、麻疹等10余種主要傳染病[5-6]。雖然預防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有效措施,但疫苗作為生物制品,對人體來說是異體蛋白,接種后可能出現(xiàn)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亂、病理變化及免疫反應,因個體差異性,并非每個嬰幼兒都在任何時候適宜預防接種,同時可能在監(jiān)護人免疫認知水平低、接種人素質技能差等因素下于接種后出現(xiàn)不良反應,增加嬰幼兒受種時痛苦,影響家長及監(jiān)護人對預防接種的態(tài)度,降低嬰幼兒對預防接種配合依從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預防接種的最初目的,因此兒童預防接種門診的護理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較好的服務態(tài)度、熟練的業(yè)務素質能力,且還需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高度責任感,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觀察問題,并具有足夠愛心[7-8]。隨著群眾對醫(yī)療衛(wèi)生認識的深入及兒童接種過程中出現(xiàn)不良反應現(xiàn)象被更多了解,兒童家長對計劃免疫接種過程中心理及護理需求出現(xiàn)轉變,調查顯示兒童家長對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疫苗接種后的注意事項、接種護士的溝通能力、國產疫苗及進口疫苗的選擇及出現(xiàn)不良反應后的處理,均表現(xiàn)為最高需求,需求率大于95%,因此可針對家長在接種過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服務需求方面采取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同時開展健康教育模式,增加家屬健康行為,降低不良反應[9-10]。也有報道顯示,采用精細化管理使預防接種門診疫苗副反應發(fā)生率降低,其開展的措施包括完善管理體系、疫苗冷鏈規(guī)范管理、手衛(wèi)生管理、多種健康教育形式、疫苗副反應監(jiān)測報告[11]。
本研究分析了180例進行預防接種的嬰幼兒,結果顯示其常見副反應以紅腫、硬結、發(fā)熱、腹瀉、惡心嘔吐為主。在護理干預效果方面,麥群弟等[12]研究了精細化護理在小兒預防接種反應中的應用價值,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發(fā)熱、胃腸不適、紅腫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觀察組家屬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馬國珍等[13]將健康信念模式應用于減少預防接種不良反應中,結果顯示干預組家長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干預組干預后發(fā)熱、腹瀉、惡心嘔吐、紅腫與硬結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干預組家長滿意度較對照組高。本研究結合以往文獻報道,對接種疫苗的嬰幼兒進行綜合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觀察組干預后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信念與態(tài)度、行為得分及總積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家長對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此外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嬰幼兒對預防接種反應程度(包括情緒行為反應及生理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因而本研究所采用的護理干預措施對嬰幼兒干預效果較好,有利于減少預防接種反應,提高其配合度與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副反應的發(fā)生,增進家長對及時接種相關知識了解度、信念與態(tài)度、護理滿意度及健康行為,同時有利于減少嬰幼兒對預防接種反應程度,提高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張冬梅,徐 英.63例預防接種差錯原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5,42(13):2461-2463.
[2] 馮英華.圖文式健康教育對學齡前期小兒預防接種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57-58.
[3] 劉玉敏.兒童預防接種副反應原因分析及對策[J].醫(yī)學信息,2015,28(4):141.
[4] 關玉英,余銀英.兒童預防接種疑似異常反應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6,27(8):1514-1515.
[5] 都泓蓮,鄧存良,黃永茂,等.瀘州市2013-2014年流行性乙型腦炎臨床特征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6,28(7):968-971.
[6] 李 琳,沙金玲.預防接種護理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J].貴州醫(yī)藥,2015,39(1):93-94.
[7] 劉美燕,陳少冰,周 儉,等.數(shù)字化預防接種門診對基層兒童免疫不良反應信息管理質量影響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8):96-98.
[8] 馬國珍,姜鵬君,鄧軍妹,等.社區(qū)健康教育處方單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效果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5,21(35):4260-4263.
[9] 李蘭鳳,張斯華,呂麗格,等.兒童家長在預防接種過程中的心理及護理需求調查[J].河北醫(yī)藥,2016,38(9):1415-1417.
[10]湯潔英.心理護理在兒童預防接種中的臨床價值[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5,26(9):1153-1154.
[11]劉冬梅,陸大春,周俊麗,等.精細化管理對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效果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7,21(2):221-223.
[12]麥群弟,劉保芬,麥麗娟,等.精細化護理在小兒預防接種反應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0):140-141.
[13]馬國珍,莫蓓蓉,姜鵬君,等.健康信念模式在預防接種不良反應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學報,2015,22(22):61-65.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of infants
YE Jing,HE Li-mei,XU Zhi-hao
(Yikangy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Shenzhen 518000)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of infants. Methods: Selected 180 cases of infants receiving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in our center from August 2015 and July 2016 as object of study, and they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t random. Routine nursing was given 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given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is basis. The infants from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for side reaction occurrence conditions, and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the parents of infants from two groups on the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reaction degree as well as the parents’ knowledge of timely inoculation,faith and attitude, and behavior score.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nf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side reaction occurrence after the intervention(P<0.05); the infants from the observation were inf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emotional behavior reaction severity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 severity while vaccinating(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patents’ knowledge of timely vaccination, faith and attitude, behavior score and aggregate score(P<0.05),as well as satisfaction(P<0.05).Conclusion:Throug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fants’ side reaction occurrence,emotional behavior reaction severity and physiological change severity of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could be reduced, and the patents’ understanding to timely vaccination-related knowledge, faith and attitude, behavior score and satisfaction would be improved.
Infant;Prophylactic vaccination;Side reaction;Nursing strategy
2017-04-12)
(本文編輯 陳景景)
510000 廣州市 廣州市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頭頸科
熊煒佳:女,本科,護師
10.3969/j.issn.1672-9676.2017.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