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華
(重慶市萬州區(qū)中醫(yī)院腎病科,重慶 404000)
中藥離子導入聯(lián)合坎地沙坦酯片治療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
胡江華
(重慶市萬州區(qū)中醫(yī)院腎病科,重慶 404000)
我們用補脾強腎化瘀湯行中藥離子導入聯(lián)合坎地沙坦酯片治療糖尿病腎病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診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42~64歲,平均 (54.33±5.36)歲;病程5~9年, 平均(6.15±2.25 )年。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 例;年齡 43~66歲,平均(55.23±5.36)歲;病程5~12年,平均(6.28±3.36 )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小于等于70歲,符合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和分期標準[1-2]。
排除標準:其他疾病導致蛋白尿,酮癥酸中毒、腎功能衰竭,嚴重心、肝功能不全,合并嚴重感染、惡性腫瘤,治療前3個月內(nèi)使用過腎毒性藥物,妊娠期和乳期婦女,對藥物過敏,精神疾病患者和無獨立行為能力者。
兩組均按糖尿病常規(guī)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物或使用胰島素,運動、飲食治療等。待血壓、血糖控制穩(wěn)定2周后進入臨床觀察。給予坎地沙坦酯片口服,1日1次。
治療組聯(lián)合中藥離子導入治療。用補脾強腎化瘀湯 (山藥30g、黃芪30g、白芍20g、黃精20g、白扁豆20g、芡實20g、金櫻子20g、菟絲子20g、益母草20g、水蛭20g、當歸20g、紅花10g),研粉后裝入布袋中,加水煎30 min,待藥汁吸收后,把藥袋平推置于腎區(qū),用中頻電療儀離子導人治療儀將藥物導入,1日1次,每次30min。
兩組均治療30天。
觀察臨床癥狀、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24h尿蛋白定量 (24hUPQ) 。
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24hUAE和24hUPQ指標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24hUAE和24hUPQ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24hUAE和24hUPQ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24hUAE24hUPQ治療組治療前220.53±69.36358.24±109.21治療后114.21±59.32*△244.25±92.54*△對照組治療前220.32±68.99361.27±116.25治療后147.51±70.81*289.51±92.65*
糖尿病腎病屬中醫(yī)“消渴病腎病”范疇?!妒備洝分^“消渴日久,腎氣受傷”。指出了糖尿病與腎病的密切關系。病機特點是陰虛燥熱,脾不固精,精微滲漏,傷陰耗氣,而致氣陰兩虛、腎氣不固。氣陰不足,經(jīng)脈失于濡養(yǎng),久則由虛致瘀,而成腎絡瘀阻。補脾強腎化瘀湯方中山藥、黃芪、白芍、黃精、白扁豆補脾養(yǎng)陰益氣,芡實、金櫻、菟絲子補腎攝精,益母草、水蛭、當歸、紅花活血化瘀通絡。研究表明,黃芪具有明顯的免疫促進活性,不但可以減少尿蛋白,還能降低全血及血漿比黏度,使紅細胞電泳增快[3]。菟絲子降血糖和血脂。黃精甲醛提取物能明顯地對抗腎上腺素所引起的血糖升高[4]。益母草主要成分為益母草堿。有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栓形成,擴展外周血管及降低血壓,對麻醉兔有利尿作用[5]。當歸可加快血流速度,使紅細胞解聚[6]。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可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治療DN療效優(yōu)于單用西藥治療。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18):1227-1245.
[2] CE MOGENSEN,A SCHMITZ,CRAMERK,et al.Comparative renal pa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J].Diabetes Metabolism Reviews,1988,4(5):453-483
[3] 杜文濤,李鳳銘. 黃芪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腎損害中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7,18(7):1743-1744.
[4] 諶貽璞.要充分重視繼發(fā)性腎臟病的防治[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1,40(11):721-722.
[5] 雷載權.中藥學[M].6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208.
[6] 夏泉,張平,李紹平,等.當歸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15(3):164.
R587.2
B
1004-2814(2017)06-0657-02
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