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倩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6)
?
CCU中體位護理對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心臟機能的影響
瞿 倩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6)
目的 探討體位護理對CCU監(jiān)控室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臟機能的影響效果。方法 選擇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30°、45°、60°逐級半臥位護理組(觀察組),以及單純30°半臥位護理組(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心肌耗氧量D-P、SDNN及RMSSD變化情況。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在各個時間段的心肌耗氧量(D-P)均明顯降低,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而觀察組SDNN在t2-t3、t3-t4降低明顯, RMSSD則在各個時間段均降低明顯,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結論 逐級半臥位的體位護理措施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電生理影響較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護理體位;急性心肌梗死;心臟機能
近年來,隨著飲食不合理的增加及人日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劇,顯著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AMI)病發(fā)比例,其為冠狀動脈血供在冠狀動脈病變基礎上的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出現持久而嚴重的缺血,最終引發(fā)心肌壞死。為減少心肌耗氧量、減輕心臟負荷,為心功能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多項研究示ANI患者需行1~2周的絕對平臥位休息,但在臥床期間易有如肢體麻木、食欲差、腰酸背痛等程度小等的不適,患者有焦慮、煩躁情緒,加重心理應激等,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除使患者痛苦加重,延緩了住院時間,同時還增加了醫(yī)療費用及護理人員工作量,故體位護理漸引起臨床重視。本研究以此為切入點,在查找近年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經驗,對于CCU監(jiān)控室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出逐級半臥位的體位護理措施,對于改善患者的心臟機能效果甚佳,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我科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按照臨床前瞻性研究原則,將所有患者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兩組,即30°、45°、60°逐級半臥位護理組(觀察組),以及單純30°半臥位護理組(對照組),每組3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呒{入標準:(1)年齡35~75歲;(2)符合診斷標準,且發(fā)病<12h,Killip分級I-II級;(3)本研究方案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12h內予以30°半臥位,18h內予以45°半臥位,24h內予以60°半臥位?;颊叽矠槭挚仉妱邮酱玻稍?°~90°間實施床頭的自由升降。
1.2.2 對照組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12~24h24 h內均予30°半臥位。
1.3 護理 在體位護理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應從生理學、力學方面考慮,盡量采取身體各部位舒適的姿勢。(2)必要時向患者說明變化體位的目的,求得患者合作,原則上至少每兩小時變換一次體位。(3)選擇護理用具配合(床的角度、枕頭、軟墊等)。(4)變化體位當中或變換體位后,都要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如發(fā)現呼吸、循環(huán)系統有變化應立即停止。(5)防止患者輸液管路等脫落或打折。(6)檢查心電圖監(jiān)護器電極的位置、貼附狀態(tài)、動脈壓監(jiān)護器的動脈線的安全和波形等。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心肌耗氧量(D-P)比較:將患者平臥位休息10min后采用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儀(惠普公司)對患者進行心電監(jiān)護,記錄5個時間段(t0:患者平臥位安靜休息10min時的平靜狀態(tài);t1:抬高床頭至預定角度時半臥位后即刻;t2:半臥位持續(xù)1min;t3:臥位持續(xù)2min;t4:半臥位持續(xù)5min)心肌耗氧量的變化情況。觀察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心率變異性(HRV)比較:使用十二導聯動態(tài)心電圖儀監(jiān)測不同時間段心率變化,計算3個時間段中全部RR間期的標準差(SDNN),以及相鄰RR間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D-P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在各個時間段的D-P均降低明顯,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D-P比較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問段SDNN、RMSSD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SDNN在t2-t3、t3-t4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意義(P <0.05),RMSSD則在各個時間段均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SDNN、RMSSD比較
臨床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多要求住院前3d平臥位休息,而后漸次采取半臥位、床邊坐位的體位護理措施。2004年美國心臟病學會修訂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指南》中明確指出,對于本病的平臥時問不應超過24h。亦有學者證實,超過l0h的絕對平臥可引發(fā)立位耐力的下降,超過24h則會發(fā)生水鹽代謝變化,絕對平臥72h則會導致免疫系統發(fā)生改變。同時,平臥l0h以上者會產生食欲減退、便秘等癥狀。既往臨床研究報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平臥位排便困難而導致休克出現。故而相較于平臥位,半臥位不僅更利于二便排出,而且便于患者進食,更好地補充水分與營養(yǎng),降低誤吸與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率。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24h內實施半臥位,可更好地促進患者康復。
HRV作為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經張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標志,其分析方法多分為時域分析、頻域分析和非線性分析,本研究中即采用時域分析法來評價逐級半臥位護理方法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V影響效果,以觀察該體位護理措施是否會導致心源性碎死等惡性事件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SDNN在t2~t3、t3~t4降低明顯,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 RMSSD則在各個時間段均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提示逐級半臥位的體位護理措施,可減少單純30°半臥位對于HRV的影響,其原因可能與體位的漸次改變對患者的影響,尤其是神經體液及心血管系統的影響較小有關。
綜上可見,30°、45°、60°逐級半臥位護理措施,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臟電生理影響較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3.053
2095—9559(2017)03—3114—02
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