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鈺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
水膠體敷料防治復方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所致靜脈炎的療效
曹春鈺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目的 探討水膠體敷料用于復方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所致靜脈炎的療效。方法 將100例應用復方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的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50例。觀察組留置針穿刺成功后用水膠體敷料沿穿刺靜脈走向以滾壓式(向近心端)的方式進行黏貼;對照組則按常規(guī)用3M透明敷貼固定,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觀察兩組間靜脈炎發(fā)生率差異。結果 觀察組靜脈炎發(fā)生率為6%,對照組為28%,兩組靜脈炎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P<0.01)。結論 水膠體敷料外貼防治靜脈炎效果顯著,且操作簡單易行。
水膠體敷料 ;靜脈炎;復方氨基酸 ;中長鏈脂肪乳
普外科患者胃腸疾患較多,需禁食水、補充靜脈營養(yǎng)液,絕大多數患者采用外周靜脈留置針的方式進行補液。復方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為我科廣泛應用的靜脈營養(yǎng)液。2014年起,我科采用水膠體敷料外貼輸液部位,預防復方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所致的靜脈炎的發(fā)生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科靜脈應用復方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的住院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齡30~85歲。胃大部切除術后16例,腸切除術24例,急性胰腺炎30例,腸梗阻30例,急性膽道系統(tǒng)疾病例。均選擇前臂較粗直,彈性好的頭靜脈、貴要靜脈為穿刺點;每日使用復方氨基酸500ML,中長鏈脂肪乳250ML,兩組液體串聯(lián)輸入,滴注時間不少于4小時,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血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均采用B-D公司生產的靜脈留置針。
1.2 方法 (1)選擇血管:上肢前臂遠離關節(jié)的富有彈性沒有炎癥的淺靜脈;(2)操作者均由1名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進行穿刺操作;(3)觀察組采用水膠體敷料固定靜脈留指針,更換時間最長不超過72小時,對照組采用普通透明敷貼固定靜脈留置針,更換時間最長不超過24小時。兩組均要求透明貼緊貼皮膚沒有氣泡,有漏氣或污染時隨時更換。
1.3 評價標準 靜脈炎判斷標準依據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關于靜脈炎判定標準[1](1)0級:沒有癥狀;(2)Ⅰ級:穿刺點疼痛、紅(腫),靜脈無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3)Ⅱ級:穿刺點疼痛、紅(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4)Ⅲ級:穿刺點疼痛、紅(腫),靜脈有條索狀改變,可觸及硬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標準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技術資料的比較用x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
觀察組與對照組靜脈炎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1
表1兩組靜脈炎發(fā)生情況比較
注:x2=8.575,P<0.05
3.1 復方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導致靜脈炎的原因 靜脈炎是由于輸入高濃度刺激性大的藥物,以及藥物外滲等因素導致的局部血管壁的化學炎性反應。應用復方氨基酸、中長鏈脂肪乳這些藥物的滲透壓為350~800mosm/L,可引起血管收縮,致血流速度減慢,而引起血管痙攣、疼痛。
3.2 水膠體敷料預防靜脈炎的機制 水膠體敷料是一種新型敷料 ,由親水膠肽微粒的明膠 、果膠 、羧甲基纖維混合組成 。水膠體敷料預防靜脈炎的機制[2]如下(1)透明、易于觀察;(2)表層半透明膜、透氣防水,阻隔細菌入侵;(3)消除紅腫,密閉的半透明膜保持局部的低氧張力,毛細血管生長快,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使組織接近正常生理狀態(tài),加快深夜的吸收;(4)減輕疼痛,促進炎癥物質的吸收和代謝;(5)防止壞死,水膠體有溶解纖維蛋白的作用,保證局部組織正常的代謝功能。
3.3 水膠體敷料優(yōu)點 透明,易于觀察局部皮膚及血管狀況。彈性好,不影響關節(jié)及肢體活動,患者感覺舒適,透氣不透水,局部清洗和沐浴不受影響,能有效地吸收滲液,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阻擋皮膚外界微生物,減少菌落生長,減少穿刺點感染。很少發(fā)生皮膚過敏反應 。
普通透明敷貼膜薄,且面積小,易出現卷邊、破損及穿刺部位皮膚發(fā)紅,穿刺點紅腫、滲液等現象,有可能增加感染機會。而水膠體敷料在預防靜脈炎中,其作用顯著,操作簡便,無過敏現象,患者感覺舒適,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血管的可重復使用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使用推廣。
[1]成杰,陳桂芝,吳雙.金黃散外敷聯(lián)合利多卡因預防化療藥物性靜脈炎的療效[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76-77.
[2]婁麗雯.康惠爾水膠體敷料在胸腔置管引流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0,25(11):20-21.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3.029
2095—9559(2017)03—3088—02
201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