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魯 毅 王文清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00)
浮力演示器
楊麗麗 魯 毅 王文清
(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內(nèi)蒙古 包頭 014000)
運用塑料板、木塊等制成“浮力演示器”,可以幫助學生清楚地看到物體受到浮力的過程,促進學生對浮力產(chǎn)生原因的理解。
初中物理;浮力;演示器
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浮力”這一節(jié)中,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是教學的重、難點,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針對此做了很多的設(shè)計,比較常見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圖1
(1) 教師采用教材上的理論分析方法來探究“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如圖1),即通過研究浸沒在液體中的長方體的各個面所受液體壓力的情況,得出合力即為浮力。此方法存在的不足是:圖1只是一個理論模型,并不是實驗現(xiàn)象,學生單純靠理論分析、推理來理解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會很難。
圖2
(2) 乒乓球?qū)嶒炇翘骄扛×Ξa(chǎn)生原因的一種常用方式(如圖2),是一個很受大家認可的實驗。學生通過觀察乒乓球前后不同的狀態(tài)及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定性理解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此實驗過程簡單,現(xiàn)象明了,存在的不足是:液體壓力作用在曲面上,對初中學生來說,對球體進行受力分析和合成難度較大。
圖3
(3) 也有教師采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兩個蠟塊進行實驗(如圖3),即由兩個蠟塊分別與容器底部接觸,光滑接觸的那個不能浮起,而另一個可以浮起,借此幫助學生理解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此實驗存在的不足是:在實驗過程中滑塊很難與器皿底部緊密結(jié)合,實驗的成功率不高,部分學生會認為滑塊是被粘在器皿底部的。
(4) 還有教師制作了又一種實驗裝置,如圖4所示,該實驗分為三個過程:① 向隔板的上方倒水時可以看到小球仍然保持靜止不動;② 通過漏斗向隔板下方注水,當隔板的下方也充滿水,而細管中液面比隔板上方的液面低時,會看到小球仍靜止在圓孔中;③ 繼續(xù)向漏斗中注水,當細管中的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就會看到小球離開圓孔上升到水面。演示過程中,學生可以一步一步看清楚浮力產(chǎn)生的過程,可幫助其理解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各方向產(chǎn)生的壓力的總效果。
圖4
此實驗存在的不足在于:乒乓球必須與小孔密合不能漏水,但在制作時很難做到,對球的受力分析難度較大。
在上述實驗的基礎(chǔ)上,筆者設(shè)計、制作了“浮力演示器”。此實驗裝置操作過程簡單,現(xiàn)象明顯,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
圖5 長方形孔
如圖5所示,先用塑料板粘一個無頂長方體水槽。在高約2/3處水平粘一個塑料板,并在上面切一個長方形的孔;再截取兩個相同的略大于開孔的木塊,一個放在開孔處,一個作為對照放在旁邊的位置。在中間塑料板的一角開一小孔,接一塑料軟管,使上下空氣連通。
(1) 塑料容器的制作
取20cm×30cm的2塊塑料板,一塊做水槽底部,在另一塊的左半部分挖一個8cm×5cm的長方形,并在其一角開一個小孔,作為水槽中間的隔板。取2塊20cm×20cm的塑料板作為水槽左右兩個側(cè)面,取2塊20cm×29cm的塑料板作為水槽前后兩個側(cè)面,用膠水將塑料板粘合,制成容器。
(2) 木塊的制作
選取質(zhì)地均勻的木板,截取兩個底面為8.5cm×5.5cm的長方形木塊,并把表面打磨光滑。
(3) 塑料軟管的截取
選取合適的塑料軟管,其粗細恰好與中間隔板上的小孔相吻合,截取一小段。
將一個木塊放在中間隔板所開長方形小孔的上面,另一個放在旁邊;從上面向水槽中注水,讓學生觀察兩個木塊的狀態(tài)并思考:(1) 放在其中的相同的木塊,一個能浮起來,而另一個不能浮起來,可能是什么原因?qū)е碌模?2) 繼續(xù)向里面注水,直到中間隔板下面的空間全部充滿水時,又看到什么現(xiàn)象?如何解釋這一現(xiàn)象?
此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即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有壓強差,導致上下表面的壓力不同,從而產(chǎn)生浮力。
[1] 朱向陽.通電平行直導線相互作用演示裝置[J].物理之友,2015,(3).
[2] 潘傳盛.“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之教學初探[J].物理教學探討,2008,(14).
[3] 賀良治.“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演示實驗的改進[J].數(shù)理天下,2003,(12).
[4] 張永明.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演示器[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2,(1).
名師簡介:魯毅(1958— ),男,內(nèi)蒙古包頭人,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磁學與磁性材料。
王文清(1962— ),男,博士,山西保德人,內(nèi)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物理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