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大許鎮(zhèn)板橋小學)
摘 要:說起孔子,人們都知道他是教育家,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鬃诱J為“仁”即“愛人”,他宣傳“仁”的學說,曾經(jīng)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還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還有一個知錯求改、實事求是、無私奉獻的教育家陶行知。經(jīng)常拜讀他的一些教育故事,而且從中學習到了很多道理。
關鍵詞:以教人者教己;實事求是;無私奉獻
陶行知,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陶行知和全校師生辦起來育才學校后,因經(jīng)費緊張,有時甚至捉襟見肘,于是被迫把體育鍛煉停止,每天只能吃兩頓稀粥,以勉強維持生活。就在這樣的艱難困苦中,經(jīng)常有人勸陶行知把育才學校停了,但是他堅決不答應。他經(jīng)常發(fā)動全校師生外出向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募捐,并宣布一條紀律:募捐來的錢全部歸公。也因此,他們才度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陶行知就是“以教人者教己”,在“建筑人格長城中”做到不留一點空隙。
作為教師,因為要教育孩子,所以要先教自己,在進行備課的時候,要廣泛搜集生活中的素材,要徹底弄明白教材;作為學生,能有“以教人者教己”為教學行動指南的老師,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工作對象是一個個青春又有活力的學生,這是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教師的工作不僅關系到一個個人的成長,而且關系到他們以后的人生的方向。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理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作為老師,學生的師傅,我們的語言行為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是終身的,所以我認為我們只要站在講臺上一天,就要對這一天負責任,就要有這一天的負擔。我們選擇一種職業(yè),往往就是選擇一種生活的方式。
當然,一個教師只有愛心是不夠的。人們常說,教師這個職業(yè)是嚴肅的,教師這個行業(yè)是神圣的,我覺得這主要體現(xiàn)在它在許多方面是要身體力行、起到示范表率作用的。每當我批評學生之后,總會自問:我自己又做得怎樣呢?
作為一名教師,我盡量包容每一個學生。因為我知道,作為一個學生,他表現(xiàn)差、成績差的現(xiàn)狀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也許有他的沉重過去,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學生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受害者,我們能做的是多給他們一份同情、一份包容,這樣我們才會有改變他們的切實的行動。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不僅要關注一個學生的過去,更應當關注他的未來。
最后我說說教學方面的幾點體會。
1.廣泛地搜集和教學有關的資料。資料搜集得越多,你就站得越高,越有自信,說話的底氣就越足。利用鮮活的教學資源捕捉課堂,整合課程資源,讓知識鮮活起來。教師要活用教材資源,利用生活資源,捕捉課堂資源。課堂互動經(jīng)常會生成各種各樣的資源。教學時特別關注并捕捉一些有價值的資源加以利用,如學生在練習時,有的整套動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問題特別有思考價值,有的錯誤帶有普遍性等。但是我做得很不夠。
2.在剛開始當老師的時候,總覺得撰寫教案難,活動計劃安排規(guī)范難,上課難,現(xiàn)在回頭想想那些其實是很容易的事?,F(xiàn)在市場上有很多優(yōu)秀教案,我們只要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看一遍,基本都能做到,其實只要教案框架方向?qū)α耍贪妇蛯α?。在教案中作知識的羅列也不難。難就難在怎樣傳授給學生最好,如何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增強能力。也就是說怎樣教是最難的。教法在教案的設計中往往不好體現(xiàn),即使體現(xiàn)了,上課的時候能不能用到或者用得恰當不恰當不能確定,畢竟教案是死的,而課是活的,學生是活的。我在書寫教案時,往往注重步驟的安排和方法的設置,寫好了常常自己展開想象,假想每一步應該怎么樣,預演我的每一步將如何進行展開、如何進行操作、如何進行落實。
3.向45分鐘課堂要效率,給學生提供高能、高效的學習方法,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是教師對學生的一大貢獻。有的老師喜歡搶奪學生的課余時間,喜歡擠占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時間,這并不能算是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途徑。我認為,教師協(xié)作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就是彼此為其他學科多留些時間、空間。因此,為了不占用其他教學時間來保持本學科的教學質(zhì)量,老師就要多研究教學教法,多研究學生的學法,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有意識地為學生精選資料,精選題目。
一撇一捺一個“人”,我們像陶行知先生那樣嚴明律己、以身作則還真不容易。所以,我鼓舞大家在建筑人格長城中做到不留一點空隙,向陶行知看齊。
參考文獻:
[1]董良寶主編.陶行知教育學說[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2]方明編.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趙惜群.德育生活化理論探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