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蓉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zhèn)第三小學)
摘 要:康德說:“按時間先后順序說,先于經驗我們沒有知識,我們的一切知識都由經驗開始?!蓖萍皵祵W教學,只有基于學生的現實經驗,才可能更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抽象,從而真正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認識數學的本質。
關鍵詞:抽象經驗;微技能;內化概括;遷移推廣
一、對接生活原型,儲備具體經驗——抽象經驗的基石
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幫助學生實現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的有效對接,才能真正激活孩子潛藏的經驗,使學生充分積累“數學化”的活動經驗。
以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我們認識的數》這一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課為例,淺談孩子抽象經驗積累的微技能研究策略。
片段一:新聞發(fā)布會
師:課前老師讓小朋友到生活中收集我們認識的數,你找到了嗎?
生:找到啦?。R聲回答)
師:那我們就來開一場關于數的新聞發(fā)布會吧!(學生交流收集的信息)
師:請你用100以內的數說一句話,說說生活中的現象。先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生1:我們家有3口人。
生2:教室里有42把椅子。
……
師:你們能說些更大的數嗎?可以是家里、教室里的,也可以是外面生活中的。
生3:公園的小湖邊有30多棵柳樹。
生4:媽媽給我買了1箱牛奶,有20盒。
……
師:大家收集得真豐富,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將潛藏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效地運用到數學中去,把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的處理,才有利于孩子的經驗提升到更高水平,從而實現經驗的重組和改造,使學生經歷了生活經驗豐滿數學知識的過程。
二、經歷有效操作,建立表象經驗——抽象經驗的橋梁
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辈僮鲝娀庇^感受,使其在頭腦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具體化,使孩子積累有效的活動經驗。
片段二:猜、抓、數黃豆
師:請小朋友猜一猜、比一比一把黃豆的粒數和一把蠶豆的粒數的多少。
生1:一把黃豆比一把蠶豆的粒數多。
生2:黃豆的粒數比蠶豆的粒數多得多。
師:那我們就來驗證一下吧。
活動要求:組長抓黃豆,其他組員先猜一猜大約有多少粒,再一起數一數。
師:組長開始抓一把黃豆,打開小手,組員一起猜一猜有多少粒。
組1:我猜有50多粒。
組2:40多粒。
……
師:小組合作一起數一數。(小組合作,共同驗證。)
師:有什么困難嗎?
組1:豆子圓圓的總是滾掉,不好數。
組2:黃豆太多,數不清。
師:你們是怎么解決的?
組3:有一個空盒子,放在里面數就不會掉了。
組4:我們是10個10個數的,然后再加起來。
組5:我們是四個人分成四份,然后一起數的。(上臺演示)
全班交流:
組1:我們小組數到了67粒。
組2:56粒。
學生在“估、抓、數”豆子的過程中,不僅豐富了感覺、知覺的經驗,也為思維碰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動手操作不僅僅是直觀、形象的“手指運動”,更是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從而實現操作經驗與思考經驗、策略性經驗的有機融合,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內化感性表象,概括理性經驗——抽象經驗的核心
抽象概括是形成概念、得出規(guī)律的關鍵手段,也是建立數學模型最為重要的思維方法。學生只有在觀察、思考、比較的過程中獲取豐富的感性經驗,再從許多數學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屬性,才能對事物的認識由感性轉化為理性。
片段三:猜、比、估黃豆
師:觀察比較一下,為什么一把黃豆的粒數總比一把蠶豆多呢?
生1:因為黃豆小,所以就多。
生2:蠶豆大,所以就少。
小結:同一個人抓一把,東西個頭越大,抓的粒數越少;東西個頭越小,抓的粒數越多。(板書)
師:那如果抓一把米呢?
生1:比黃豆多。
師:抓一把芝麻呢?
生2:多得多!
師:抓雞蛋呢?
生3:只能抓一兩個。
講述:“猜”在數學上也叫“估計”,這是一項本領哦,你們學會了嗎?那老師要考考大家了。(出示練習,實際運用。)
追問:23粒也比20粒多呀,為什么不選???
生4:因為黃豆的個頭比花生米小得多,所以粒數比花生米多得多,而不是多一點點。
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后,讓學生脫離直觀器具,讓實物操作的過程在頭腦中反映和再現。這一過程是思維概括和提煉深化的過程,有助于從“膚淺表象”內化為“深刻表象”,從而促使數學模型的建構,獲得抽象經驗。
四、拓展實踐應用,遷移推廣經驗——抽象經驗的升華
數學活動經驗具有發(fā)展性,要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加強應用,鞏固數學活動經驗。學生經驗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加強遷移應用,可以促進學生的經驗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實現經驗的改造或重組。
經驗的獲得需要通過參與活動直接領悟獲得具體經驗,對所經歷的活動通過回顧、反思等內在的思考,內化為合乎邏輯的、抽象的經驗,最后將獲得的經驗在解決問題中進行證實和運用,重新領悟和經驗再創(chuàng)造。經驗的積累就是在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連續(xù)過程中實現經驗的創(chuàng)造、領悟與轉化。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