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紅
摘 要:可以把深度學習理解為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它強調學習者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知識,把它們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從而幫助決策、解決問題。深度學習的方式在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上呈現(xiàn)的就是思維的結果:聽、說、想、問。
關鍵詞:說話的模型;傾聽能力;恰當的點撥
何為課堂深度學習?我們可以把深度學習理解為一種基于理解的學習。它強調學習者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知識,把它們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從而幫助決策、解決問題。課堂深度學習注重的是鼓勵學習者積極地探索、反思和創(chuàng)造,而不是反復地記憶。
深度學習的能力不是每個學生自然所形成的,它要求學生持續(xù)不斷地練習,在數學課堂上使學生完整地用自己的思維過程將事物表達出來,便是實現(xiàn)深度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深度學習的方式在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上呈現(xiàn)的就是思維的結果:聽、說、想、問。
一、建立說話的模型
人類對知識的獲得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在深度學習倡導的探索、反思和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地學習中,離不開的都是學生的語言表達,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載體,思維不清楚自然語言表達就不明朗,學生首先要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完整地表述出來,然后才能向更深的層次發(fā)展。低年級學生起初不會說,首先要幫助學生構建說話的模型。
1.教師給學生提供說話的模型
在小學教學的起始階段,多數孩子不能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完整地表述出來。孩子們在課堂上的發(fā)言往往是語無倫次,或者是斷片式地回答。長此以往,孩子們的語言必然跟不上思維的發(fā)展,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不可估量的無形教材。因為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數學教師的語言可以成為學生的表率。所以在小學教學的起始階段,老師要利用好這一教材,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模型。
2.模型可以是學生提供的
對于每一個學生而言,和他們朝夕相處的小伙伴的榜樣是最有效的,他們可以時時影響學生的身心發(fā)展,他們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所以在數學課堂實踐教學中,我們不妨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榜樣。當學生模仿教師一段時間以后,一些學優(yōu)生形成了自己的表達方式,這時可以利用學生的榜樣作用。當你表揚了一個孩子,其他的孩子就會覺得: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也就開始學習、模仿,從而達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
數學課堂上,在學生表述的過程中,良好的傾聽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只有認真傾聽,才能把握問題所在,才能對發(fā)言的學生的表述進行正確的評價,這樣才能取長補短,才能共同進步。更為重要的是,傾聽后的評價必然會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思維含量,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三、教學生會思考,敢質疑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波瀾,也是形成課堂教學高潮的前奏,有“問題”才有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質疑解疑的能力,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這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才能促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獲得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課堂上在學生建構新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直觀的學習活動與內在的思維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認真傾聽同伴的發(fā)言,大膽地圍繞每一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提問、質疑,逐步實現(xiàn)深度學習。
四、恰當的點撥
課堂教學的點撥是一門藝術。如果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比作畫龍的話,那么,教者根據教學內容的巧妙點撥就是點睛了。一個恰當的點撥,往往會使學生在已有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向較高思維層次遞進,就是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揚起了風帆。
這個概念該如何向學生講授,是直接告訴學生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究,直接告訴學生固然省去了很多的授課時間,但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引導學生去探究的話,老師的點撥語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之,課堂深度學習就好比是一艘即將遠航的船,只有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培養(yǎng)學生聽、說、想、問的能力中,使學習者積極地探索、反思和創(chuàng)造、批判性地學習新思想和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決策、解決問題。這艘船才會愈行愈遠。
參考文獻:
[1]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于亞中,魚浦江.中學語文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汪安圣.思維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4][美]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陸春萍.轉型期人民調解機制社會化運作[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