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兵彥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夾河鄉(xiāng)完全小學)
摘 要: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總體可以劃分為兩種概念,一是思想,二是品德。怎樣將思想和品德融合在一起,就應該從教學中得以體現(xiàn)。小學生在剛接觸思想品德教育時,著重培養(yǎng)的就是情感、行為和態(tài)度。如何讓教學知識在學生身上充分體現(xiàn),這才是教師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教學知識
學生對于思想品德這門課的認識程度不是很高。學生在潛意識中總是覺得思想品德很簡單,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會很容易理解。其實,很多生活里的知識就是通過思想品德來傳遞的。教師為了扭正學生的想法,應該將生活融入教學,讓學生去切身體會。
一、將教材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單一的課本知識,也要輔助學生聯(lián)系生活。小學思想品德課本在選擇上是具有典型性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進學生對思想品德啟蒙性的作用。教師在這種條件下,就應該摒棄枯燥單一的教學,合理講述和生活有關的知識,讓學生能在教材理論的基礎下增加對生活的認知。
教師在教課時,可以借用情景還原模式。一個知識點,教師在講授完知識點時,就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實例?;蛘呓處熝垘孜粚W生講自己的真實事件,通過這樣的事件,他又有什么樣的啟發(fā)。在課堂上我曾提問過一個話題。學生在家里怎樣理解對父母的孝之道。很多學生都紛紛舉手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我會幫父母做家務。有的說我每天都會告訴父母我愛他們……學生各種各樣的答案。聽完這些答案,我結合課本講述了課堂主題,這樣的教學融合是有效果的。將生活碎片過渡到學習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成績。同時也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促使學生在生活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
二、課堂上以學生為先
傳統(tǒng)課堂一般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輔助。教師在課堂上侃侃而談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學生只是純粹聽取教師的理論。在現(xiàn)如今的教學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追求的是課堂上學生為主導。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發(fā)言并做到引導。學生的想法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有誤的,教師要做好監(jiān)督和糾正。
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可以品嘗到自我學習的樂趣。教師要時刻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積極掌握學生的學習信息,從而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教學。
三、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學生在某種層面上會被自己的天性所牽制。五彩繽紛的世界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促使學生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在課下如此,在課上也是這樣。教師在這種條件下,可以采取一些教學手段,從而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現(xiàn)在,多媒體在教學中很常見,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授課。很多教材上的知識都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繹出來。可以用PPT講解,也可以通過播放和教學相關的視頻等方式講解。這樣學生在觀看中就會產(chǎn)生學習興趣,就會主動接受信息。這種方式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營造了一個和諧有趣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也變得輕而易舉了。
四、多看多聽多聞
學生在課程上學到的知識比較有限。在很多事情的問題處理上還是比較片面。教師需要對學生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培養(yǎng)??傮w來講,思想品德課程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教師要提議學生在課外生活中多增加一些社會見聞,多關注生活事件,適當了解國家動態(tài)。這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提高。
教師當然在培養(yǎng)學生之余,也要不斷地豐富自己。在課堂上,教師要和學生做到彼此交流。教師傾聽一下學生的所聞所見,學生也分享一下教師的所聞所得。這不僅是知識的交流和分享,同時也是知識的傳播與學習,學生會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逐漸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五、教師要時刻起到表率作用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師作為學生的教育者,也承擔了學生家長的責任,所以言傳身教很重要。教師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要嚴格要求自己。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代表。
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yǎng),給學生樹立一個優(yōu)秀形象。教師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品德修養(yǎng)都會成為學生參考的標準。舉一個實例:我在上課前,都會向學生微笑問好。我認為學生和教師在學習上都是平等的。開始我也覺得沒什么,只是我對學生的基本禮貌,之后過了不久,我遇到的每一個我教過的學生看到我,都會站在原地很尊敬地跟我講一聲老師您好。我在學生的眼角里看到的不是敷衍而是真誠。有一段時間我很高興。第一,我開心的是學生對我的真誠問候。第二,我開心學生從我的行為里學到了最基本的禮貌。教師既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行為的樹立者。
針對于思想品德這門課程,我更希望學生能夠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從生活里尋求到思想品德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生命力[J].小學研究,1997.
[2]張茂聰.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研究與實施[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