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德+陳充巖
(甘肅省蘭州新區(qū)永登縣第五中學)
摘 要:班主任教師除了教授自己學科,另外一個重要身份就是班級德育工作的承擔者。一個好的班主任既要講授好自己學科的知識,同時更要管理好班級,做好學生的心理工作。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班主任就成了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者。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學生接觸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多,誘惑也越來越多,心理健康教育開始受到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那么作為班主任,要更加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中班級管理;心理健康;素質教育
一、班級管理中引入心理健康的意義
心理健康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也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學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適應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反之,如果學生的心理不健康,就會對不良的規(guī)范失去抵抗力。會產(chǎn)生一些厭學,或者是自卑自負的情緒,沉迷于網(wǎng)絡等情況。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都是因為學生的心理上出現(xiàn)了波動,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班主任教師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班級管理,利用班主任工作優(yōu)勢,用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
如今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平時的教學和管理當中,班主任教師也會經(jīng)常和學生談話,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有時與學生談話之后,并沒有出現(xiàn)很好的改變,這就需要教師來思考自身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出現(xiàn)了問題。首先,教師應該將每一個學生當作朋友來相處,學會真正地學會傾聽他們的煩惱,而不是一直保持自己的權威形象,拉近距離,才能更好地走進學生內心?,F(xiàn)在心理教育越來越為教師們所重視,班主任更要學會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問題,并且班主任要注重和家長的溝通。
二、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以及解決方法
班主任與學生之間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認同的關系。在這個基礎上,再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學生在高中階段心理和生理都趨于成熟,但是由于社會經(jīng)驗不足,很多時候會產(chǎn)生一些矛盾的想法。比如一些學生會有早戀的現(xiàn)象,有的老師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比較武斷,會直接強制要求兩個人不再來往。但是這種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雖然學生們生理上看起來和成年人別無二致,而且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畢竟學生還是未經(jīng)世事的孩子。很多學生的思想都被如今的一些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而左右,模仿性更強。所以在這個時候,班主任要做的是平和地與學生交談,用事實讓學生信服。
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班上的每一個學生。在班級當中,往往是成績處于中間的學生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視,而正是這些學生更容易在心理上產(chǎn)生問題。有很多中等生在教師的長期忽視當中就成了邊緣生,他們當中大多數(shù)人學習平平,性格內向,有問題也不向老師請教,逐漸產(chǎn)生自卑等心理。因此,班主任教師要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心理情緒。其實很多成績平平的學生,缺乏的都只是自信心,一旦給予他們自信心,他們的成績會上升得很快。所以,班主任需要排除他們的自卑心理,發(fā)揚其閃光點。有些成績差的學生經(jīng)常會受到老師的指責,導致學生更加抵觸學習,失去學習的動力,很多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的學生都是因為成績差對學習產(chǎn)生厭惡而造成的。對于所有學生班主任教師都要給予鼓勵,但同時對于一些學生所出現(xiàn)的錯誤,班主任教師也應當予以指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卑嘀魅谓處煂Υ袑W生都要一視同仁,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可愛之處。對學生要抱有像對自己孩子一樣的感情,同時給予學生朋友一樣的尊重。當學生給自己提出建議時,要虛心聽取,和學生共同進步。
三、班主任需要具備的素質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本身要有良好的專業(yè)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來感染學生。班主任教師是除了學生的父母以外,在日常生活中與他們接觸時間最長的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未來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產(chǎn)生深厚的影響。
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使得當今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的要求從單一的專業(yè)知識轉變?yōu)樾睦硭刭|等條件在內的綜合素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適應社會競爭的必備條件。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升學、成年等人生的轉折點上,班主任教師的引導、教育和管理就變得尤為重要。每一位班主任教師都有責任不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全方面健康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肖漢仕.學校心理教育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李慧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新探[J].課程·教材·教法,2006(7).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