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學習中,閱讀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而尤其針對青少年來說,“在什么階段閱讀什么書”格外值得重視,這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教育及各方面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關鍵影響。本文試圖從中華經典文化本身以及青少年這個特殊時期的特點作為研究角度來探討閱讀中華經典對于青少年成長的特殊價值,并以此建議青少年重拾中華經典的寶貴財富、重視經典對于重要成長階段的價值和影響。
一、珍惜“年少”的寶貴
(一)儲備精華的知識記憶
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中的一句詩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強調人在最初的黃金時期學習的必要性。之所以要強調在黃金時期珍惜光陰、用功學習,是因為一個人在年少時記憶功底強、學習新鮮事物的效率高,并且思想較為純正、言行習慣容易歸正。
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如果汲取了中華經典文化的偉大智慧,這些最為精華的知識作為寶貴的記憶儲存在孩子的頭腦中,無形之中內化為一種道德思想,外化成一種修養(yǎng)和態(tài)度,表現為在社會之中的榮辱不驚、不為“名利”所牽絆的獨立姿態(tài),表現為追求“尚賢至圣”的道德追求,表現為求知若渴的謙卑心境。在緩慢前行的學習道路上,這些中華經典的文化財富其實在孩子的心中逐漸地以“扎根”的方式為孩子打下穩(wěn)固的基石,為在他們迎接許多挑戰(zhàn)、困難、苦痛時可以用最堅固的武器來保衛(wèi)自己的尊嚴和人格,以最強大的心智來抵抗外來的世俗紛亂。眾所周知,我國近代的許多聞名的大家在他們幼兒時的主要學習任務就是背誦中華經典書目,也就是經史子集,背誦的方式是誦讀到爛熟于心以致可以整本背誦。作為家教、私塾中的必備讀物,這些經典在許多學者的心中化為深刻的心得與智慧,并與他們之后的生活經歷和立志學習之路都無不有著聯(lián)系。
當家長和教育者為青少年選擇讀物時,更應該站在一個有一定高度和廣度的層面來考慮,“經典”作為被歷史潮流洗淘千年仍舊日久彌新的寶貴讀物,作為青少年最早接觸認識世界與人生的重要載體,是最合適也是最有益的,這些“經典”會在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提供更開闊的思想格局、更明智的道路選擇以及更恰當的言行處世之道。
(二)奠基高質的思想趣味
孟子言“志,氣之帥也”,朱熹曾說“百學須先立志,立志不堅,終不濟事”。要是在一個人剛開始接觸和學習新鮮事物的時候,便灌輸這些哲人先輩的智慧,更早一步地與偉人同行,可以為孩子的一生打下厚實的基礎,讓他們站在一個較高的“肩膀”上。
俗話說“一個人年少時是什么‘口味,這‘口味便會相伴他的一生”,人年少時頭腦較為純凈無知,這時候對青少年灌輸的東西顯得格外重要,可能會對一個人今后的一生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決定一個人今后的道路方向和路途長遠。這里的“口味”即“品味”,指一個人的品質、趣味、情操、修養(yǎng)。對于這一時期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便是教會孩子有最正確的價值觀和志向趣味,教予其通過格物致知以達到心正意誠、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有自己的志向和規(guī)范的言行。
尤其在當今讀物琳瑯滿目的現實社會中,讀者堅定自己的品讀趣味、不受外界的干擾來選擇終身受益的讀物這件事顯得十分重要。青少年時期便堅定了自己的初心和品位,今后在面對思想空洞的讀物時,便會自覺抵制、謹慎選取,即使讀來也會覺得食之無味、毫無底蘊了。
二、激蕩“經典”的力量源泉
(一)把握中華文化的“源”
所謂“中華經典文化”,指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流傳下來代表某一時期的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關的作品。其中包括道德觀念、思維特質、價值取向、民俗、教育、宗教、藝術等。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經典”的解釋是:“傳統(tǒng)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苯浀涫窃谥腥A民族的文化發(fā)展中經過時代的淘汰保存下來的精華,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上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我們用一種追溯的眼光來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時,不自然會用一種虔誠謙卑的態(tài)度來對待最開始、最早的中華經典作品,從《老子》到《論語》、《孟子》,從《史記》到《春秋》、《左傳》到《資治通鑒》,這些作品的形成與存在本身就是人類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而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現代人來說,值得我們去做的是繼承并繼續(xù)學習這筆一直流傳不斷的中華經典文化財富,學習它們、踐行于言行之中、內化為自己的德行與智慧。
古人常云“飲水思源”“追古溯今”,意在告誡世人不能忘記思想和智慧的源頭,不能拋卻根本的基礎而肆意地搭建“空中樓閣”。作為21世紀的我們,尤其是對于也許尚未形成堅定的內心和道德判斷的青少年來說,更應該將古代的“經典”作為首要的讀物,汲取賢人前輩的經驗智慧和人生心得。
(二)領悟中華文化的“涵”
中華經典之所以能夠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淘沙而仍舊以高貴的姿態(tài)立于文壇之首列,不僅僅是因為它是淵源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源頭,更因為其博大精深的內涵。所謂“涵”,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內涵、涵養(yǎng)。這種“涵”是扎實的歷史積淀和厚實的閱歷積累的顯現。
四書五經、經史子集所給人們帶來的價值,不能用三言兩語道明,也正所謂不能用幾天的功夫速成而就一樣,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逐漸滲透的。而正是這樣像水流一般孜孜不倦、滔滔不絕的“經典”源泉帶給人的啟迪,讓我們在紛亂之中保持獨立,在從眾之中不遺忘個性,心存高遠之志,身行智者之道。作為正處于成長關鍵期的青少年來說,將中華經典讀物作為知識養(yǎng)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三、指引華美的人生
(一)開啟豐盛的生活篇章
古人強調“知行合一”,“知”乃“行”的思想準則,“行”乃“知”的言行實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圣先賢早就在經典之中闡明了真正的學習之道,在年幼之時學習如何思考,并將其實現于“行”;反之,在行為中又來檢驗“知”?!敖浀洹笔谷藗冾I悟豁達的智慧,在年幼時懂得感恩,懂得如何看待自身與環(huán)境的關系,并在合理范圍內施展自己的天賦和才能,用合乎道德、合乎智慧的言行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中華經典文化的寶貴讀物中,無不有著這樣的教誨名言,從做人到學習、從明辨到處世,都為我們詮釋了合乎道義的解答。
在這里就拿儒家思想中的名句為例,《論語》的《里仁》篇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告誡我們要懂得回報父母、珍惜和父母的時光。《述而》篇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指導我們要多?guī)范自己的言行、從周遭環(huán)境中虛心進取?!睹献印分小肮侍鞂⒔荡笕斡谑侨艘玻叵瓤嗥湫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誡我們實現理想之路的艱辛與坎坷。這些至真至理的名言可以教會我們知曉紛亂中的真理,在人生中擺正心態(tài)、從容地處世和學習。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教育》中說到“中國傳統(tǒng)教育,特別是儒家的教育,是教人成人的教育,教育的性質是面向人生的,其目標是培養(yǎng)完美的人格?!睙o疑,在中華經典文化中汲取做人的智慧,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門功課。
(二)堅守共鳴的人生主題
所謂“共鳴”是指人因能深刻理解他人的思想意識情感而產生的認同行為。當我們閱讀中華經典讀物的時候,在潛移默化的感受與熏陶中,我們可以在書中找到與古圣先賢的共鳴感,找到這些“經典”對于我們生活和學習切實的價值意義,這也是很多有志之士在人生中都會有的相通之處。堅守真理會讓我們在路途中遇到更多志同道合之人,在遭遇痛苦之時有無形的精神力量和心靈寄托,這種智慧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勇氣?!敖浀洹钡膬r值就在于引導人們有更明澈的思想,在紛亂之中可以明曉是非、不變初心。
《送宗伯喬白巖序》中說“道,大路也,外是荊棘之蹊,鮮克達矣。是故專于道,斯謂之專;精于道,斯謂之精。專于弈而不專于道,其專溺也;精于文詞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廣矣大矣,文詞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詞技能為者,去道遠矣。是故非專則不能以精,非精則不能以明,非明則不能以誠,故曰‘惟精惟一。”尤其對于現在社會中有太多利欲之心的環(huán)境,我們更應該堅守主要的道路,從真理的角度、道德的角度來堅守陣地。
《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中說到“中國文化從總體上來講是倫理型文化,這是中國文化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征,也是學術界所公認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大一統(tǒng)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建構了一套成熟的道德價值體系,形成了豐富的個人倫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以及宇宙?zhèn)惱淼牡赖乱?guī)范體系,并有一整套完備的道德教育理論。當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重視倫理道德的同時并不輕視知識,而是德智統(tǒng)一的。”顯然,通過對中華經典文化的閱讀和學習能夠讓青少年從少便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同時養(yǎng)成好學求知的行為習慣,這對他們一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綜上所述,當有些人錯誤地將中華經典文化與無知落后相聯(lián)系起來,當人們逐漸忘卻其本質價值誤解本意,我們要做的是有清醒獨立且不為外界打擾的大腦的人,在已經與古人相隔幾千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夠重拾起這些本該好好珍藏和捧讀的讀物,感受其博大的智慧和穿透人格的魅力。尤其對于接觸新鮮事物階段的青少年來說顯得更為必要。“少年強,則國強”的實現之路還需我們在青少年的閱讀中有更堅定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劉新科.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現代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4]鐘銘.誦讀中華經典詩文品味民族文化底蘊[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S1).
[5]黃艷碧.中華經典文化講讀的實踐與思考[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5).
[6]杜艷玲.幼兒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教育價值與方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吳虹 北京師范大學 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