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林
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貧富差距的拉大、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等多種因素,使許多青壯年不得不拋妻別子步入“農民工”行列,有的甚至是夫妻雙方把孩子留給老人,同時遠離故土奔波于他鄉(xiāng)。這就無形中給成長的孩子從內心深處留下了許多缺失和遺憾,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難以正常發(fā)展。他們中的許多人思想變得孤僻、自卑、自私、厭學、早戀、逆反,個別還富有攻擊性,心理處于一種極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他們這些不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無形中給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結合實際的生活,我想就如何幫助留守兒童走出心理陰影這一話題談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和認識:
一、成長中教給學生克服“自卑”的方法
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每個人都希望改進自己所處的地位,教育學生采取某種行為來消除自己的自卑狀態(tài)也是重新獲得自信的一種方法。有了自信心,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是從各個方面找出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也會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tài)對待成功與失敗,克服自卑,重拾自信。
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結果,同時它也是教育的依據,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智力潛能,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他們中有聰明的、有較遲鈍的、有性情開朗的、有心胸狹窄的、有比較堅強的、有比較脆弱的,在進行轉化工作時,老師應注意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的個性及興趣入手,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利用他們的好勝心,調動他們的才能和積極性。老師將一如既往加強對留守生的關愛,為他們營造“充滿愛心”的發(fā)展氛圍,讓他們一個個不再孤單,不再迷惘。
二、做好家訪工作是幫扶留守兒童消除心理陰影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
聯系家庭與學校家訪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途徑。家訪,說到底是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橋梁。在學校,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加上面對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只能關注全體,有時很大程度上會忽視個體,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忽略了思想的交流。所以要想及時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tài),只有通過家訪才能達到目的。尤其是留守兒童,需要更加細心的交談,因為針對他們,教師此時是雙重身份,既是家訪的老師,又要起到父母的一部分作用,既要同孩子的監(jiān)管人交流,同時更要同留守兒童交流,了解兒童內心的想法,及時讓留守兒童甩掉思想包袱。只有這樣按時矯正,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只有通過家校力量的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鼓勵留守孩子多與同學交往。
許多留守孩子因為長期父母不在身邊,缺少依靠,缺乏與父母的交流,內心是孤獨的,缺乏自信,不大喜歡與人交往。作為教師要多鼓勵留守孩子和同學交往,讓他們在交往中知道其他的同學是怎么做的,了解其他同學有心理障礙或困難時是怎么面對和解決的,還可以讓他們在交流中學到很多本來不知道的東西。對于交往能力不太強的留守孩子,千萬不能指責他們“沒出息”、“上不了臺面”等,因為指責和埋怨對留守孩子的社會交往不會有絲毫幫助,反而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增加孩子與人交往中的自卑感,使他們的社交行為更加退縮,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面對個體思想脆弱的孩子,教師要對癥下藥,鼓勵他們多與同齡人交往,在交往中讓他們健康成長。
四、鼓勵留守孩子正確看待孤獨。
有的孩子喜歡嘈雜的環(huán)境,總希望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即使是很短暫的孤獨也不能忍受。其實,作為正常的心理現象,適當的孤獨也沒有什么不好,它可以使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也可以使模糊的思想變得清晰起來。但許多的留守孩子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目前所遇到的孤獨,進而對外出務工的父母產生了抱怨和仇恨。作為教師要善于通過正面引導,使留守孩子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艱辛,教育他們認真學習,遵規(guī)守紀,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打工掙錢來之不易,養(yǎng)成他們勤儉節(jié)約、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正確看待孤獨。
五、培養(yǎng)留守孩子廣泛的興趣和愛好。
對于缺乏自信的留守兒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yǎng)健康的愛好和興趣尤為重要。同時這也是監(jiān)護人、老師和“留守兒童”進行思想溝通、培養(yǎng)感情的有利機會,并能彌補留守兒童的空虛心理,起到鍛煉身體、陶冶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樹立遠大志向的效果。現在,學校切實轉變了教育觀念,注重素質教育,努力發(fā)展特長教育,尤其是“留守兒童”的特長,更要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fā)展,使他們也在成功中得到新的感受,同時增長才干。
六、讓留守兒童能夠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在學校開展的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如“體諒父母教育”活動、“感恩教育”、體育比賽等活動,要讓“留守兒童”積極參加。尤其是集體活動,要通過活動的參加讓留守兒童感受大家庭的溫暖、集體的力量,親身體驗,受到教育。在課余時間,學校還可以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他們的課余生活,以此來彌補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的消極影響。
此外作為教師,若經常在節(jié)假日把留守兒童帶回家和他們一起過節(jié)、對他們進行輔導、讓他們享受家的溫暖,無疑對留守孩子走出心理陰影是很有益的。
七、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學校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必須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培養(yǎng)留守兒童健康的心理。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成長記錄袋,但不能讓留守兒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對他們在學習、生活等活動中的表現及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以實現對留守兒童成長道路上監(jiān)護的缺位。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中,可以通過講座、“夏令營”之類的活動來進行。同時在“進步之星、三好學生”的評比中向留守兒童傾斜,并且樹立標兵,在留守兒童中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教學氛圍。
總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未來建設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絕不能忽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從而構建完善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