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富
印象中吃燴面,多是兒時在鄉(xiāng)村走親戚時。遇上婚喪嫁娶,中午是大餐,晚上就吃燴面。燴面,有點群英薈萃的意思,廚師將中午剩下的殘湯剩菜,挑選有價值的攢在一起,然后一股腦地倒在毛邊鍋里,鍋里事先加入了大量的清水。毛邊鍋直徑一米多,通常是鄉(xiāng)村煮豬食的,洗刷干凈就能派上用場。水煮沸以后,就可以把掛面放入鍋里再接著煮。掛面都是干面,每根有一厘米寬,這樣才耐煮。如果是細(xì)面,三兩下就沒有魂了,成了一鍋面湯。
燴面煮好以后,根據(jù)個人口味,可以再放點鹽巴就行,其他作料就不需要了。剩菜中有葷有素,有酸有辣,各種食材、口味雜糅在一起,居然調(diào)和出了人間最好的美味。在偌大的院壩里,有人端著碗到處游走,有人蹲在街沿邊上吃面,有人坐在桌邊吃面,有人站在桌邊不坐,一只腳卻放在板凳上,姿勢隨心所欲,各有千秋。一人一大碗燴面吃下去,干凈利索,渾身冒汗。幾百人聚在一起,狼吞虎咽地吃著燴面,那場面實在壯觀。在那沒有冰箱保鮮的年代,煮燴面成了消化剩菜最好的一種辦法,經(jīng)濟(jì)實惠又好吃。
最忙的是廚師,因為燴面好吃,有些壯年男人要吃兩三碗才過癮。一口毛邊鍋不停地工作,鍋里的湯料咕嘟咕嘟地翻滾著,整個院壩都氤氳在燴面的滋味里。小孩子都跑過去圍觀。他們端著海碗,嘰嘰喳喳地嚷著:“我要吃燴面,給我來碗吧!”廚師們?nèi)缗R大敵,他們惡狠狠地咒罵著:“誰家的娃娃誰帶走,要是開水燙到我可不管?!贝笕藗兛删o張了,于是三兩步跑過來,擰著孩子的耳朵拖起就走,邊拖邊罵:“丟人現(xiàn)眼的,你連燴面也沒吃過嗎?明天開始,老子天天給你煮,吃到你發(fā)嘔為止?!闭Z言雖然極端,但至少避免了一些安全隱患。燴面起碼要煮三四鍋才能熄火。吃完燴面,嘴巴一抹,大家這才腆著肚皮,打著飽嗝慢悠悠地扶老攜幼,各回各家。路上有人招呼,剛一張嘴就冒出燴面的味道來,于是大家會心一笑,連“你吃了嗎”這句開場白也省略了。
據(jù)說燴面來頭不小,連一些皇親國戚也喜歡。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在一個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難于一農(nóng)家。農(nóng)家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養(yǎng)的麋鹿屠宰燉湯,又和面想做面條為李世民充饑。但追兵逼迫,形勢緊急,老婦人草草將面團(tuán)拉扯后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后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愈,于是策馬謝別。李世民登基后,整日山珍海味倒覺不出什么滋味,就想起吃過的農(nóng)家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這對母子,以厚加賞賜。皇天不負(fù)有心人,他終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廚向老人拜師學(xué)藝。從此,唐宮廷御膳譜上就多了這救命之面。后來,因為麋鹿極其稀少,御廚只得取山羊代替麋鹿。于是羊肉燴面便成為宮廷名膳,長盛不衰。
羊肉燴面是燴面中的極品。燴面的面是用優(yōu)質(zhì)精白面粉,兌以適量鹽堿用溫開水和成比餃子面還軟的面團(tuán),反復(fù)揉搓,使其筋韌,放置一段時間,再搟成四指寬,二十厘米長的面片,外邊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碼好,用濕毛巾覆上備用。這就是俗稱的水葉子面,如果是脫水掛面,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吃燴面前先用筷子挑一下,感受感受燴面的滋味,再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如果能夠再抿上兩三口泡酒,那生活簡直就賽過活神仙了。
鄉(xiāng)村燴面因為風(fēng)味獨特,已經(jīng)走進(jìn)大街小巷,成了國人心目中的名小吃。一些好吃嘴兒,隔三岔五就去燴面館啜一頓解解饞,幾天不吃燴面,就跟丟了魂兒,缺了什么東西似的,沒著沒落,不踏實,感覺沒吃飽??创髱煾迪旅嬉彩且环N美好享受,薄薄的面片,眨眼間拉成長長的薄條,像音樂家在指揮音樂,又似魔術(shù)師在玩高超的技藝。那白白的面片,上下翻飛,似游龍飛舞,像彩綢玩花,瞬間下鍋,還沒看清怎么回事,面片已下鍋煮熟了。一大碗燴面下肚,吃得滿頭流汗,打一個飽嗝,擦擦汗,拍拍肚,好舒服!
責(zé)編/昕莉